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g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是说每个人对味道的偏好不一样。这与孟子的“口之于味,有同嗜也”,还有法国谚语“唯味与色无可争”一样。
  于吃是这样,于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总是忘记了自己的味是什么,被媒体上宣传的那些成功者拉入了他们的轨道,努力再努力地奔跑在别人的光环里。
   从吃说开去,无论你来自五湖四海,饮食习惯怎样,于酸甜苦辣咸中所爱几何所恨几何,你都无法拒绝一种味道,就是“鲜醇”,这个可以被称为是“至味”。凡是一种食物能将其自身的味道发挥到极致,接近自然,便可称为“鲜醇”。一般来说,要做到“鲜醇”,需要两点,物需原料新鲜,功需烹调讲究配合。借用随园老人在《随园食单·须知单》中的话,首先要“先天须知”,选好新鲜并适合做菜的材料,这就又需要“时节须知”了,岁时令节,应时肴馔。主料选好配料选好,然后洗涮调剂火候配搭得法,烹调上考究配合。这样极好的原料,烹调又配合得宜,食物的本味就被渲染出来了,这样就能达到“鲜醇“的至味。
   “人各有资禀”,如“物各有先天”,我们要做到“鲜醇”,就必须遵循自己的先天,找到自己的本味,也就是找到自己的天才。《阿甘正传》中阿甘不仅有坚持不懈的品格,他还有跑这项天才;而《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只有品格,没有天才。于是,阿甘成为美国梦的典型,而许三多却为一种残酷的逻辑——螺丝钉精神——提供支持。这样,在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千万人的天才被埋没,个人应有的尊重被抹杀。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君子成人之美,因材施教。所以每个人在找到自己的天才后,都应该保存自己的本味,坚持自我,“务极其工,自有遇合”。叶嘉莹先生在品鉴陶渊明的诗时提到,陶渊明诗间净丰美,最可贵的修养便是“任真”和“固穷”——“任真”即适合于自己的天性。东坡评价陶“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随园老人在《戒单》里说了,“戒穿凿”,说人同食物一样皆有本性,不可矫揉造作,应当“顺其自然,自成小巧”。这让我想起了当今炙手可热的职场厚黑学。不知道自嘲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看到现世的人们,一个个学得脸厚心黑,天天想着勾心斗角,矫饰本性,作何观感。很多人活了大半生,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本性,然后愈发成为了无趣的自己。
   人不可矫饰本性,逆性而为。然而更多时候我们的逆性而为,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因为我们被告诉,我们要这么做才能成功。我们不停地在和别人赛跑,掏出一张表单,看看进度,然后比对比对,继续奔跑。我们看着“25岁要做的事情”、“职场精英必须要知道的20条至理”云云,于是筋疲力尽憔悴茫然的我们不断地被别人的标准修正,不断被调整到别人的节奏上,逐渐在比较中迷失了自己。
   随园老人在《戒单》中说了“戒耳餐”,耳餐是指“务名”也就是贪贵物,不知道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我们时时被别人的成功感染得目眩神迷,却忘记了听上去很好的珠光宝气了无忧虑的生活,其实可能空洞无趣。同时还要“戒目食”,即不可贪多。人其实完全可以“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可是当我们和别人看齐时,开始眼红嫉妒了,比着比着我们就开始发现自己怎么那么的不幸福,开始愤恨了。
   所以不要“耳餐”,不要“目食”,放掉这些无谓的比较,这样才能够顺其自然,自成小巧。其实这就相当于叶先生所讲的“固穷”了。之前说到“任真”,没有提到“固窮”。陶渊明要保全他精神上的真我,同时必须谋求衣食,就必须“固穷”,而采取躬耕这样最无惭怍的方式。这样躬耕虽然辛苦,陶却乐在其中。如同孔子“饭疏饮水”,颜回“陋巷箪瓢”,却这样“不改其乐”,他们并非乐此贫穷,而乐在贫穷之外非贫穷所移易者,即固穷保持住的任真自得的精神。比较除了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心越来越焦躁,让人生变得无趣,似乎没有什么别的作用,固穷即是不比较,坚持内心所想。
   所以,辨本性,戒穿凿,戒耳餐目食,便可以得到并保持饮食上的“至味”;找到自己的天才,精神上掌握“任真”的自得,生活上掌握“固穷”的操守,陶渊明们也跳脱了人生的种种矛盾,在精神与生活两方面得以托身不移,寻到并保持了人生的至味。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人生如同小马过河,“味道”如何,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人生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简单而快乐,我们要安静自信地生活下去,不要被打扰。
其他文献
* “美食家”鲁迅   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到见解。   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十四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可以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六十五家!   鲁迅对于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爱,回到上海后还念念不忘。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
期刊
在我国古代,“信”字是人不是物。“信”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而是指送信的人。这里的送信人既包括递交函件和传递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
期刊
金庸喜欢玩小把戏,很多作家都喜欢玩小把戏,乐在其中,无伤大雅。   戴舫兄作中篇小说《哥伦比亚河谷》,男女人物五位,以赵钱孙李周为姓,以一二三四五为名,分别唤作赵壹,钱佴,孙叁,李驷,周午。其中孙周二位为女士。孙叁不太像样,周午之名最好。   金庸《碧血剑》中有温家五兄弟,所谓温家五老,名字分别是温方达,温方义,温方山,温方施,温方悟。看似文雅,第一个谐音“大”,后面四个,也不过是数字的土音。
期刊
中国古代帝王的学习,一是自己读书,二是由下臣讲读经史,这后一种活动,我们称之为经筵。究其实质而言,经筵其实就是培养人君的道德操守、学术涵养以及治国理政能力而举办的定期学术讲座。这也是古代君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经筵的内容主要有兩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二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统治经验教训。经是治国理政的心法,史是治法。康熙的一段话最有解释力,他说:“经者
期刊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正月甲子日,汉景帝驾崩于当时的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一带)未央宫。当日,时年仅16岁的太子刘彻即位登基,是为汉武帝。他当上皇帝后,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母亲王皇后为皇太后,妻子馆陶长公主刘嫖之女陈氏阿娇为皇后。二月癸酉日,归葬孝景皇帝于阳陵,始建元年为“建元”,至此,西汉的皇权政治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历史的神奇之处,就是政治文化生态往往折射反映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
期刊
在清宫戏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佛爷”这个称呼,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太监宫女,见了慈禧太后都是齐声高呼“老佛爷吉祥”、“老佛爷万寿无疆”,“老佛爷”好像成了慈禧太后的专用名称。   其实“老佛爷”在清宫内并非尊称,著名清史和文物专家朱家溍在《故宫退食录》一书中介绍,清朝官员见到慈禧太后必须马上跪安说:“臣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太监在值班时遇见太后,既不用行礼也无须说话,如果要奏明什么事情,也是跪下磕头说:
期刊
先秦时期的道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可以说自从人类诞生后,就开始了路的历史。早在大约50万年至170万年前,在亚洲东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先后有了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生存和繁衍,就在中华大地上开辟了最早的道路。  历史发展到原始社会传说中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担当部落首领的时候,各地的交通有了明显的进步。到公元前2000
期刊
天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关于天命,有两种不同的学说:一种把“天”当作有意志的“至上神”,“天命”即是天的命令;一种把“天”视为无意志的自然,“天命”便是自然的必然或自然的规律。天命关系到世界本原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孔子是中国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天命思想奠定了儒家的天命思想。   “天”,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中国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殷代的统治者为加强奴隶主的统治,形成了
期刊
过去只要是皇上下达的命令或指示,都可叫做圣旨。“圣”指皇帝,“旨”即旨意,“圣旨”就是皇帝的旨意。电视上出现的那种卷轴圣旨,高度一般是一尺,长度则不限制,明朝一般一两米左右,一米的圣旨展开来读双臂还能承受,两米的话必须拉面师傅才能胜任。到清朝因为是汉满双语,从最右端往左写的是汉文,从最左端往右写的是满文,中间盖一红印。汉满双语内容一致,一个事儿说两遍,跟中英文练习本一样。如此一来长度加倍,最长的六
期刊
在中国法律演进史的初期,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且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的“大讨论”:是否需要把法律公之于众。率先提倡法律公开,并把这个理念付诸实践的著名人物是郑国的子产;二十三年之后,晋国的赵鞅等人又有同样的举动。明确反对子产观点的是晋国的叔向;当晋国人自己准备“铸刑鼎”的时候,孔子则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子产、赵鞅要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叔向、孔子则明确反对“铸刑鼎”,这就是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