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学习制度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帝王的学习,一是自己读书,二是由下臣讲读经史,这后一种活动,我们称之为经筵。究其实质而言,经筵其实就是培养人君的道德操守、学术涵养以及治国理政能力而举办的定期学术讲座。这也是古代君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经筵的内容主要有兩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二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统治经验教训。经是治国理政的心法,史是治法。康熙的一段话最有解释力,他说:“经者,虞夏商周治天下之大法也。《书传序》云: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盖道心为人心之主,而心法为治法之原。精一执中者,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者,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所以明此心之微妙也。帝王之家所必当讲读。”这段话道出了帝王之家讲读经史知识的原因。
   “经筵”一词最早见于唐代,于宋代形成完备制度,但皇帝的御前讲席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西周时期,专门负责帝王及储君教育的师、傅、保等官职开始被设置。据《周礼》记载,周代君主教育主要内容为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不过,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地位尊崇的师、傅、保等官职逐渐被废止不用,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
   自汉代儒家学说获得独尊的地位之后,儒经便成为君王研习的主要内容,设立御前讲席,延师入庭成为汉代帝王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汉武帝时,儒生倪宽善治《尚书》,“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然而,汉武帝的诏儒学之士入内讲经之举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并未形成经常之制。甘露三年,汉宣帝于石渠诏诸儒讲《五经》同异,石渠讲经之后,诏群儒入禁庭讲论经学遂成为常制,后世视之为“经筵之始”。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仿效汉宣帝诏诸儒“会白虎观,讲五经同异”。
   虽然汉代尚未有“经筵”这个词,但经筵始于汉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其特点是,讲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汉代官制中并未设置专司讲读的官职,两汉四百年间,御前讲经者众,但均是授以他职。不过,讲读官员的赏赐机制业已形成。赏赐包括授官及物质性赏赐。除此以外,讲经甚得上意的,还有机会入内教授太子。讲读之官讲经御前,虽是臣子,却兼得“帝师”之尊。儒家素将尊师作为传统,所以讲读官的地位颇为尊贵。西汉辅佐宣帝的大将军霍光曾有语:“人主师当为宰相”。后代讲读官虽也备受尊崇,但始终不及两汉。此外,汉代君主还倡导辩经及互相论难的学风,并亲自兼任儒学裁决者。石渠讲经中的汉宣帝及白虎观讲经中的汉章帝都是学术论难的裁决者。可以说汉代的经筵除了作为君主的学习课堂外,更成为学术论坛,变成学术讨论之所。
   李唐统一中国后,社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帝王崇学之风复起。唐太宗继位不久即建立弘文馆,诏内学士轮番宿直以讨论经籍。开元三年,唐玄宗以“读书有所疑滞,无从质问”为由,诏儒臣入内侍读。开元十三年,唐玄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设集贤院侍讲学士、侍读直学士,经筵“于是有常职矣”。唐穆宗时,设置翰林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国家正式设立经筵官职,并有了所属机构。翰林侍讲学士待遇颇高,恩礼尤重。唐代设立经筵官的目的是“从容近对,延访大义”,这就决定了入选者必是“强记博识,待问而不匮,守道而无邪”,可以启迪圣意,对皇帝起到规劝、谏讽作用之人。经筵专门职官的出现是经筵制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此经筵制度逐渐向正规化、完善化进步,慢慢踏入成熟阶段。
   宋代重文抑武的统治方针为经筵制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北宋的皇帝均重视经筵。宋太祖在尚未统一全国之时,就常常召饱学之士入宫讲读。宋太宗“自开宝以后好读书,尝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还时常劝宰相等官员研读经史。更是数次赴国子监听讲,召儒臣入讲之举更是屡见不鲜,此外还正式任命吕文仲为侍讲。真宗设立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官职,将经筵制度推向制度化。其后的诸帝大多于继位初即开经筵,经筵讲学逐步成为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经筵制度无论在职官体系还是运作流程上与前代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完善。职官体系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北宋经筵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职官体系,设置了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崇政殿说书等一系列讲读官职,并规定了其相应的班秩、俸禄、职掌,等等。虽屡有变更,但始终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经筵制度亦成为皇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经筵运行机制。经筵的开讲时间、结束时间、讲读内容及方法、管理机构,甚至连教材的编写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准则规范。
   与宋代相比,明清时期的经筵官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整个明代,官员地位低下,被喜怒无常的皇帝杖责也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这决定了明代经筵中的君臣关系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在宋元时代士大夫一直倡导的“坐讲”,在明代几乎成为奢望。清代诸帝并不像明代皇帝那样荒唐任性,在经筵中,他们能够做到尊重讲官。尽管如此,清代的经筵官已绝非“师儒”的角色。清朝皇权极度高涨,皇帝确立的是“主奴”形式的君臣关系,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与尊严几乎被抹杀。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清代的经筵官已没有了宋代讲官的个性,他们甚至也不再追求所谓的师道尊严。
   经筵制度到了明清虽说渐趋成熟,但逐渐仪式化,在帝王教育中由主导地位沦为次要地位。比如,宋代开经筵很频繁。每月经筵开讲的具体时间,或双日讲读,甚至每日开讲。明代规定每月逢二开经筵。这样,每月只讲三次,寒暑还要免讲。而且,明代皇帝多为性情古怪之人,常常因沉迷宴乐或其他事务而临时停开经筵。清代规定的开经筵次数较明代更少,清代规定每岁春二月和秋八月各举经筵一次。即便是规定一年两次,很多时候都无法做到。
   明清以来不仅是在制度上还是在具体实施中,经筵次数较宋代大为减少。如此,其他的教学形式必然应运而生。日讲的出现就是对经筵的一个有效的补充。“日讲”,顾名思义,就是每日讲读的意思。明清以来,除日讲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帝王教学方式。明隆庆六年,出现了“午讲”仪。进呈讲义也是君主教育的一种方式。讲义进呈只是在非经筵时期作为皇帝学习的辅助形式偶尔出现。
   日讲、午讲、进呈讲义诸多教学形式在君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势必排挤了经筵这种课堂形式。如果将明代的每月三次的经筵称为月讲,那么到了清代,经筵只能是皇帝每年就学的开学典礼了。经筵在君德成就中已很难发挥重要作用。这与宋代程颐“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在经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他文献
真正的大师,必然有着崇高的风范和超凡的人格,总能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操守,“珍惜羽毛,不慕浮名”。即便在我们今人看来的一些“小节”问题上,也丝毫不曾有怠。   大文豪鲁迅一生不仅以杂文见长,在红学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对《红楼梦》的许多精辟观点至今为红学专家们称道。先生在创撰《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的部分时,借鉴吸收了胡適《红楼梦考证》的成果,明确说明这是胡適考证的结果,“胡適作考证,乃较然彰明”,以示
期刊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当时的大后方,由于日军封锁了通往境外的陆海交通,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严重,不仅一般民众苦不堪言,就连大学教授的生活也大都陷入了困境。著名学者闻一多时为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八口之家,全靠他一人的工资,一家人常常为吃饭发愁。一个月的薪水发下来,往往都不够十天的开销。为了维持生计,除了不可或缺的简单衣被,他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变卖了,就连那几本他从北平带出来的线装书
期刊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孤高清峻,视名节为生命,弃金钱如粪土,仿佛罪恶的金钱玷污了他们得清名。然而,谁都知道,当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之时,对“阿堵物”嗤之以鼻最多也只能是伪君子的夫子自道。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骨头最硬”的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钱—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
期刊
明末文人张岱有名言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按张岱的这一标准,难怪胡適的朋友遍天下了——胡適是一个有多种癖好的人。   考据癖时常缠绕着胡適。他去庐山游玩,发现一个和尚的墓碑,为此写了八千多字的考据文。晚年原本要写《中国哲学史》与《白话文学史》的下卷,然而,由于考据《水经注》浪费太多精力,他最终成了名符其实的“上卷先生”。跟人打麻将时,屡屡败北的胡適大呼
期刊
三十年前,中国的一个最响亮的口号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社会取向的价值选择,也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选择,在社会发展的大幕即将拉开之际,先“什么”起来,永远是一个最为根本也极为重大的战略选择。在中国,究竟应该让一部分人先“什么”起来?在中国,究竟应该先“什么”起来?即便是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也仍旧是一个亟待回答的严峻问题。  就我而言,从世纪之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信仰启蒙
期刊
在电视上热播的清宫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皇帝上朝、大臣启奏等情节。那么,作为统治者的清朝皇帝,在上朝时和满汉皆有的大臣们交流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是汉语,还是满语?  众所周知,清朝政治体系主要是由满汉两族构成的。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交流上的障碍。顺治入关之后,朝廷官员基本上都是满族人,所以在清朝早期,满语是官方语言,少数进入朝廷的汉臣也必须学习满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
期刊
今天忆起林徽因这个名字,首先不是因为她与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是夫妇,为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功勋着著;其次也不是因为她是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第三更不是因为她是江南才女、绝代佳人。而是她与中国景泰蓝有着生死之缘。   1949年建国以后,逐步萎缩的景泰蓝行业得到不少文化名人的关注,其命运得以转变。这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等。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
期刊
* “美食家”鲁迅   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到见解。   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十四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可以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六十五家!   鲁迅对于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爱,回到上海后还念念不忘。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
期刊
在我国古代,“信”字是人不是物。“信”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而是指送信的人。这里的送信人既包括递交函件和传递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
期刊
金庸喜欢玩小把戏,很多作家都喜欢玩小把戏,乐在其中,无伤大雅。   戴舫兄作中篇小说《哥伦比亚河谷》,男女人物五位,以赵钱孙李周为姓,以一二三四五为名,分别唤作赵壹,钱佴,孙叁,李驷,周午。其中孙周二位为女士。孙叁不太像样,周午之名最好。   金庸《碧血剑》中有温家五兄弟,所谓温家五老,名字分别是温方达,温方义,温方山,温方施,温方悟。看似文雅,第一个谐音“大”,后面四个,也不过是数字的土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