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字本指送信人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代,“信”字是人不是物。“信”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而是指送信的人。这里的送信人既包括递交函件和传递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書抵万金”,“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我们知道,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牍”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册”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至于“信”字演变成物,成为一封信的信,是近现代的事,历史年限不是太长。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对宋王朝抱有一种执着的偏爱。大儒朱熹曾言:“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我认为宋代的文明,绝不仅仅在于她的文学艺术、程朱理学、经济发达、城市繁荣,更在于她的文人政治,即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思想空间,以及知识分子前所未有的独立人格。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宋太祖留在太庙中告诫子孙后代的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赵匡胤开创了保护知识分子,保障知识分子话语权的先河。仅凭
期刊
国学大师胡適、历史学家顾颉刚、诗人学者闻一多、大文豪鲁迅、建筑才女林徽因……提到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您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们的学说、著作、文章。殊不知,主业之外,大师们的副业也是搞得风生水起——这与他们的文化修养、风骨气节、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今天,《国学》就来同您一起,了解大师们的别样人生,体验大师们的別样精彩。
期刊
真正的大师,必然有着崇高的风范和超凡的人格,总能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操守,“珍惜羽毛,不慕浮名”。即便在我们今人看来的一些“小节”问题上,也丝毫不曾有怠。   大文豪鲁迅一生不仅以杂文见长,在红学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对《红楼梦》的许多精辟观点至今为红学专家们称道。先生在创撰《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的部分时,借鉴吸收了胡適《红楼梦考证》的成果,明确说明这是胡適考证的结果,“胡適作考证,乃较然彰明”,以示
期刊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当时的大后方,由于日军封锁了通往境外的陆海交通,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严重,不仅一般民众苦不堪言,就连大学教授的生活也大都陷入了困境。著名学者闻一多时为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八口之家,全靠他一人的工资,一家人常常为吃饭发愁。一个月的薪水发下来,往往都不够十天的开销。为了维持生计,除了不可或缺的简单衣被,他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变卖了,就连那几本他从北平带出来的线装书
期刊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孤高清峻,视名节为生命,弃金钱如粪土,仿佛罪恶的金钱玷污了他们得清名。然而,谁都知道,当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之时,对“阿堵物”嗤之以鼻最多也只能是伪君子的夫子自道。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骨头最硬”的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钱—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
期刊
明末文人张岱有名言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按张岱的这一标准,难怪胡適的朋友遍天下了——胡適是一个有多种癖好的人。   考据癖时常缠绕着胡適。他去庐山游玩,发现一个和尚的墓碑,为此写了八千多字的考据文。晚年原本要写《中国哲学史》与《白话文学史》的下卷,然而,由于考据《水经注》浪费太多精力,他最终成了名符其实的“上卷先生”。跟人打麻将时,屡屡败北的胡適大呼
期刊
三十年前,中国的一个最响亮的口号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社会取向的价值选择,也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选择,在社会发展的大幕即将拉开之际,先“什么”起来,永远是一个最为根本也极为重大的战略选择。在中国,究竟应该让一部分人先“什么”起来?在中国,究竟应该先“什么”起来?即便是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也仍旧是一个亟待回答的严峻问题。  就我而言,从世纪之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信仰启蒙
期刊
在电视上热播的清宫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皇帝上朝、大臣启奏等情节。那么,作为统治者的清朝皇帝,在上朝时和满汉皆有的大臣们交流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是汉语,还是满语?  众所周知,清朝政治体系主要是由满汉两族构成的。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交流上的障碍。顺治入关之后,朝廷官员基本上都是满族人,所以在清朝早期,满语是官方语言,少数进入朝廷的汉臣也必须学习满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
期刊
今天忆起林徽因这个名字,首先不是因为她与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是夫妇,为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功勋着著;其次也不是因为她是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第三更不是因为她是江南才女、绝代佳人。而是她与中国景泰蓝有着生死之缘。   1949年建国以后,逐步萎缩的景泰蓝行业得到不少文化名人的关注,其命运得以转变。这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等。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
期刊
* “美食家”鲁迅   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到见解。   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十四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可以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六十五家!   鲁迅对于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爱,回到上海后还念念不忘。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