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要注重要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将本地史融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推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在校本课程下,本地史将对高中历史教学形成现实的材料佐证,并有助于学生在探究历史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60-02
随着高中各学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也应运而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要通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笔者认为,以本地史为基础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载体,又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史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历史;另一方面,本地史切入高中历史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从契合本地史、融入本地史、运用本地史等三方面,来论述本地史下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立足历史核心素养,契合本地史来开发校本课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轴线,也是历史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无论是从文科综合的历史卷考查来看,还是从历史学习对学生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来看,立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以本地史为基础来开发校本课程,本地史的编撰更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引领学生在本地史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选修6的《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为例,笔者立足于深圳本地十大客家古村落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并进一步与教学内容并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对其中的某些古村落比较熟悉,如甘坑客家小镇。笔者就通过甘坑客家小镇入手,通过视频、图画、史实等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形成以客家“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为线索的古村落叙述,并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从而开发校本课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又突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具体指向,推动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学习过程。
二、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将本地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校本课程不一定要按高中历史教学体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编撰与开发,这是因为一方面受限于师资力量、校本课程规模、实际学习需要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校本课程可以一课多用,从而使本地史更好地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上述校本课程《深圳客家古村落》,无论是甘坑客家小镇还是大万世居,从文化上而言其是同源的。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要通过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查,将本地史融入到教学中,形成以本地史对历史进行更好的解释,提升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拿客家排屋为例来看,政治上的寓意有着非常明显的自保倾向,是热爱乡土、保家卫民的象征;经济上则是族群相互依存,对外独立一体的自给自足小农模式;文化上反映了客家人作客他乡的抱团思想……所有这些,只要融入到高中历史相应的教学中,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领悟历史。
由此可见,以本地史为基础来开发校本课程,并将本地史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质上是通过本地史的运用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熏陶,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三、提升历史核心素养,运用本地史来拓展历史教学。
本地史的运用,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有助于其理解历史,更要通过本地史来拓展历史教学,形成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互补或印证,从而丰富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尤其是那种具有典型历史意义或历史价值的本地史,更应挖掘其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史料,引导为学生在史料实证中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必修2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本地史比任何历史文献都更有说服力。从一开始的改革开放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春雷,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发展,再到深化改革的产业升级……在深圳,都有非常丰富又全面的素材,或者说深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最前沿阵地。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本地史料,通过拓展本单元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加以探究历史,并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见,运用本地史尤其是典型的本地史料来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本地史来开发校本课程,并将本地史为基础的校本課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融入历史教学来拓展、丰富历史史料,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虎元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注意事项[J].甘肃教育,2018(07):73.
[2]王琴.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0):43-45.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60-02
随着高中各学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也应运而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要通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笔者认为,以本地史为基础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载体,又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史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历史;另一方面,本地史切入高中历史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从契合本地史、融入本地史、运用本地史等三方面,来论述本地史下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立足历史核心素养,契合本地史来开发校本课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轴线,也是历史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无论是从文科综合的历史卷考查来看,还是从历史学习对学生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来看,立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以本地史为基础来开发校本课程,本地史的编撰更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引领学生在本地史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选修6的《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为例,笔者立足于深圳本地十大客家古村落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并进一步与教学内容并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对其中的某些古村落比较熟悉,如甘坑客家小镇。笔者就通过甘坑客家小镇入手,通过视频、图画、史实等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形成以客家“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为线索的古村落叙述,并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从而开发校本课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又突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具体指向,推动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学习过程。
二、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将本地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校本课程不一定要按高中历史教学体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编撰与开发,这是因为一方面受限于师资力量、校本课程规模、实际学习需要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校本课程可以一课多用,从而使本地史更好地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上述校本课程《深圳客家古村落》,无论是甘坑客家小镇还是大万世居,从文化上而言其是同源的。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要通过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查,将本地史融入到教学中,形成以本地史对历史进行更好的解释,提升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拿客家排屋为例来看,政治上的寓意有着非常明显的自保倾向,是热爱乡土、保家卫民的象征;经济上则是族群相互依存,对外独立一体的自给自足小农模式;文化上反映了客家人作客他乡的抱团思想……所有这些,只要融入到高中历史相应的教学中,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领悟历史。
由此可见,以本地史为基础来开发校本课程,并将本地史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质上是通过本地史的运用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熏陶,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三、提升历史核心素养,运用本地史来拓展历史教学。
本地史的运用,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有助于其理解历史,更要通过本地史来拓展历史教学,形成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互补或印证,从而丰富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尤其是那种具有典型历史意义或历史价值的本地史,更应挖掘其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史料,引导为学生在史料实证中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必修2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本地史比任何历史文献都更有说服力。从一开始的改革开放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春雷,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发展,再到深化改革的产业升级……在深圳,都有非常丰富又全面的素材,或者说深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最前沿阵地。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本地史料,通过拓展本单元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加以探究历史,并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见,运用本地史尤其是典型的本地史料来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本地史来开发校本课程,并将本地史为基础的校本課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融入历史教学来拓展、丰富历史史料,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虎元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注意事项[J].甘肃教育,2018(07):73.
[2]王琴.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