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即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评价标准。第二,在课堂中培养创新精神要依靠创新习惯的养成,包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要指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注意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教育观念 创新习惯的养成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则表现为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呢?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的几点认识。
第一:教师本身要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
其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再次,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扬,能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培养创新精神要依靠在课堂中创新习惯的养成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保护并逐步培养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的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起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的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只要敢于创新。例如:上"直线、线段、射线"这一课时:我先板书线,让学生组词。学生一听顿时感到新奇、新鲜,数学课上也学组词,顿时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学生思想活跃,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现代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捷径,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会拿出一个鸡蛋问:"怎样知道他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边想边讨论:没有已知条件,它不像圆柱,又不像长方体、正方体,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呢?平面图形可用割补法,而这鸡蛋呢?这时教师引导:"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经老师一提醒,学生兴奋的欢呼,马上展开小组讨论,交流非常激烈,并且一组学生讨论出在容器中盛满水,往其中放鸡蛋,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正是阿基米德定律的验证过程。
虽说有的方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要给以呵护,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孩子们那份执着的精神,那份与众不同的想法,既引导学生的思维冲破习以为常的常规,攻克一般以为是无法解决的困难,又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注意与生活相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书本上提供的例题和练习,一般都是把实际问题抽象简约而成的,而为了培养数学技能,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创新思维的锻炼,就应该把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的新课时,我设计出:商店里圆珠笔每支1.5元,书包每个21元3角,钢笔每支12.4元,小每把0.6元,文具盒每个6.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1元、5角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因为是与平时的生活有关,所以学生兴趣很高,教师根据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式子让学生写到黑板上,适当纠正后,从而掌握了小数减法。这样所有的学生感到了学习是自己的事,都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学习效果很好,并且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创新性的编出许多数学题,这样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形式。
因此,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教师要尊重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疑问,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肯定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启发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寻求多种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帮助他们逐步从具体的知识中超脱出来,把学习的根本落脚点,转移到数学学科的总体结构体系上来,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但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并随教师的素质提高而发展,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教育观念 创新习惯的养成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则表现为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呢?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的几点认识。
第一:教师本身要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
其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再次,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扬,能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培养创新精神要依靠在课堂中创新习惯的养成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保护并逐步培养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的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起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的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只要敢于创新。例如:上"直线、线段、射线"这一课时:我先板书线,让学生组词。学生一听顿时感到新奇、新鲜,数学课上也学组词,顿时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学生思想活跃,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现代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捷径,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会拿出一个鸡蛋问:"怎样知道他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边想边讨论:没有已知条件,它不像圆柱,又不像长方体、正方体,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呢?平面图形可用割补法,而这鸡蛋呢?这时教师引导:"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经老师一提醒,学生兴奋的欢呼,马上展开小组讨论,交流非常激烈,并且一组学生讨论出在容器中盛满水,往其中放鸡蛋,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正是阿基米德定律的验证过程。
虽说有的方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要给以呵护,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孩子们那份执着的精神,那份与众不同的想法,既引导学生的思维冲破习以为常的常规,攻克一般以为是无法解决的困难,又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注意与生活相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书本上提供的例题和练习,一般都是把实际问题抽象简约而成的,而为了培养数学技能,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创新思维的锻炼,就应该把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的新课时,我设计出:商店里圆珠笔每支1.5元,书包每个21元3角,钢笔每支12.4元,小每把0.6元,文具盒每个6.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1元、5角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因为是与平时的生活有关,所以学生兴趣很高,教师根据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式子让学生写到黑板上,适当纠正后,从而掌握了小数减法。这样所有的学生感到了学习是自己的事,都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学习效果很好,并且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创新性的编出许多数学题,这样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形式。
因此,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教师要尊重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疑问,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肯定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启发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寻求多种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帮助他们逐步从具体的知识中超脱出来,把学习的根本落脚点,转移到数学学科的总体结构体系上来,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但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并随教师的素质提高而发展,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