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owangz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青年一代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如何教育培养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是学校和社会面对的首要问题。通过对三峡大学“90后”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德育观、德育内容和方式、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德育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加强“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林畅(1978-),男,湖北黄冈人,三峡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余芮(1989-),女,土家族,湖北五峰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宜昌?44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三峡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道德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以三峡大学为例”(项目编号:XGZ201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30-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全会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新时期新的道德体系的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尤其需要社会中的新生力量来充实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还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和社会要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90后”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推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德进步。
  一、“90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内涵
  道德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之维,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同时,青年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课题组将“90后”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定义为五个方面:道德主体间性;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道德意志力;道德自律水平;道德反思精神。其内涵如下:
  第一,主体间性是拉康提出的,他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发展和深化,是对主体性的超越。主体性强调个体的自主、自觉和自我选择,主体间性侧重于在相互尊重、互相体谅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品质的升华。如果道德主体间性发展的不充分,会导致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
  第二,道德选择是依据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之间进行自觉自愿的选择,作出符合一定阶级或社会道德准则的决定;道德判断则是判定他人或自己行为善恶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一个环节。
  第三,道德意志力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
  第四,道德自律是人们对外在道德规范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律令,以此指导人们自己的行动。道德自律是个体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道德操作的最高形式。
  第五,道德反思是个体对自身及普遍道德的反思,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在反省的过程中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对于道德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
  课题组以三峡大学“90后”大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3份,其中无效问卷19份,有效问卷554份,有效率为92%。调查对象涉及校内各个年级,覆盖各个学科和专业,代表三峡大学“90后”大学生的总体状况,具有一定的信度及效度。
  二、“90后”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扫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三峡大学“90后”大学生道德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主体间性不高,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弱、道德意志力低、道德自律能力差、缺乏反思精神。
  1.道德主体间性
  调查显示,三峡大学“90后”大学生的道德主体间性水平较高,达到了80.9%,但也有8.9%的学生处于比较弱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并不十分强烈,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能顾及到周围的人和物。具体表现在:52%的人在回答“你在说话或做事时,是否会考虑到别人的想法或立场”时回答“会”,仅有2%的人回答“很少甚至没有”;95%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助的”,但仍有5%的人认为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90后”大学生整体上能明确表现出理性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但仍需继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见图1)。
  虽然结果比较乐观,但我们也要看到,“90后”一代都是被视为珍宝的独生子女,由于过分的溺爱和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导致部分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周围人相处困难,难以融入集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个案震惊高校和社会,在主体间性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他们有的是因为学业、感情或生活中遭遇了挫折,有的陷入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情况对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塑造及前途发展隐患重重。
  2.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
  调查显示,67.1%的大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强,他们能明辨是非,区别善恶,鉴别美丑;21.6%的大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剩下的11.3%的大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比较薄弱(见图2)。
  在面对“你与同学朋友发生冲突时,通常的做法是”这个问题时,92%的大学生选择了“如果自己不在理,那么服从别人;如果自己在理,那么坚持自己的利益”,5%的大学生选择了“武力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利益”,3%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管对错,服从别人”。表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如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去,勇于到西部和农村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仍有少数大学生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薄弱,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是非、善恶判断比较模糊,如药家鑫案。现在大学生见义勇为的案例也逐渐减少,原因是怕惹祸上身,说明极少数大学生没有形成清醒的正确的道德认知。   3.道德意志力
  调查显示,三峡大学“90后”大学生的道德意志水平不尽如人意,15.2%的学生处于低等水平,仅29.1%的学生有较强的道德意志。在面对“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是否一直这样”时,有58%的大学生回答“大部分时候是的”,10%的大学生回答“很少”,32%的大学生选择“是的”;38%的人在“如果在简历上撒谎能够更容易找到工作”的问题中选择“应该会撒点谎”,还有11%的大学生选择“看具体情况”(见图3)。
  虽然“90后”大学生的道德意志能力在近几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水平还不高。部分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今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夸大其词,却在实践中往往成了行动的矮子。有些大学生甚至在路上看见摔倒的老人不会去扶,在公交上也不会让座给老人或孕妇。相当部分“90后”大学生或多或少有着不爱吃苦、好逸恶劳的缺点,在工作上挑肥拣瘦,频繁跳槽,这都是大学生道德意志力不够坚定造成的。
  4.道德自律水平
  从图4可以看出,有57.9%的大学生道德自律水平很高,能有效的约束自己,但仍有16.6%的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制能力。
  63%的大学生在回答“当你的道德信念受到挑战时,你能否经受的住诱惑”时表示“难说”,23%的大学生表示“一定能”;在回答“如果不作弊就通不过考试”时,有56%的大学生选择“努力学习,加紧复习”,但也有24%的大学生选择了作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考试作弊事件,有一些还是学生干部,让人唏嘘不已。一方面,部分“90后”大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时,不能坚持用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并屈从个人的欲望和情绪。另一方面,部分“90后”大学生犯错误后经过教育会有悔改之意,但由于缺乏坚强意志和毅力,往往经不起环境的诱惑而发生动摇,因而时改时犯。
  5.道德反思精神
  调查显示,29%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道德反思精神,经常性的进行道德反思;48.1%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反思精神,但有22.9%的大学生很少反思,说明大学生的反思意识还不够强烈(见图5)。
  在“你每隔多久对自己的行为反思一次”中,52%的大学生回答“不确定”,21%的大学生选择“每天”,27%的大学生选择“一个星期或更久”;56%的大学生在“对于类似云南马加爵残酷杀害同学的事件,你是否进行过深刻的反思”中回答“偶尔反思一下”,还有12%的大学生回答“没工夫反思”。传统的道德伦理在当今社会逐渐被漠视和淡忘,出现了让国人汗颜的路人集体冷血的“小悦悦”事件。面对当今社会部分领域的道德“滑坡”,大学生应该先从自身反思,养成经常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三、提高“90后”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对策
  造成“90后”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高校教育的偏失,因此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
  1.树立科学的德育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论断,我们必须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德育观。
  首先,要破除重知识、轻德育的传统教育观念。正所谓“成才先成人”、“育人为先、德育为本”,在育人过程中要把德育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并作为考核学生升学毕业的重要条件。其次,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每个“90后”大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和成长发展环境采取合适的德育方式。最后,要统筹兼顾,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建立合理的育人机制,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家庭也要重视道德的教育,合力构建科学德育制度。
  2.构建科学的德育内容
  高校德育一直都处于传统的德育模式主导之下,偏重高层次道德要求,脱离了实际生活,把道德当作一种知识来灌输。如果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随着时代的前进以恰当的形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习惯才能成为自然。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教会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现实问题,重点抓两课建设的内容,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其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学生的内在需求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丰富的思想体系。最后,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大学生基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结构。
  3.建立科学的德育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制度存在以下不足:内容残缺不全、稳定性不够、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性太强。这些缺陷导致我国高校现行的德育教育运行不畅,实效性低下。
  首先,应建立科学、全面、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增加道德表现在奖学金中所占的比重,学生的道德表现直接影响奖学金的评定等级。其次,应量化学生考评制度,结合多种科学的评估方法,把道德表现与各类评优挂钩,激励和启发大学生自觉地提升道德发展水平。最后,学校还应建立学生的道德档案,若有学生表现突出,有良好的道德表现或贡献的应记录在案,道德表现不好,出现过作弊或抄袭等不好的道德表现也应记录在册,这样在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就能从道德档案上清楚的看清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
  4.运用科学的德育方法
  传统的德育方式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理论灌输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要创新德育方式,使德育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首先,从单一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德育工作要改变硬性灌输的状况,帮教方式要内隐,要做到寓教于无形。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次,从集中教育向个别教育方式转变。教者应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开展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会、走访家庭等多种方式准确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心理倾向、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最后,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德育教育要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如校园网主页、学校论坛BBS、微博、QQ空间等,通过这些平台与大学生实时互动,把先进的、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和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建设一流的德育队伍
  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德育队伍的好坏。目前,我国高校德育队伍人员的素质普遍参差不齐,德育队伍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德育人员思想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因此要着力抓好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第一,要改善和优化队伍结构。坚持德才兼备和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选拔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党员、行政管理人员或高年级的学生党员进入德育队伍,重视专职德育工作队伍人员的配备。第二,做好专职人员教育、培养工作。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此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青年学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第三,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把工作职责和质量与工资奖金、待遇发展挂钩。量化考评指标,切实提高德育效率,因地制宜制订具体的评估标准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冠华.青年交往道德发展及教育视点[J].学术论坛,2008,(5):196-197.
  [2]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6.
  [3]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68.
  [4]王军伟.康德论意志的动机[J].兰州学刊,2006,(5):11.
  [5]邵洋,柳翠.培养道德反思能力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84.
  [6]孙金波.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状分析——以滨州市大学生为调查分析对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42-47.
  [7]毕海燕.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45-48.
  [8]张慧荣,张水华,邱玲,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增强道德教育效果——江西部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与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
  [9]李红梅.海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与分[J].新东方,2005,
  (6).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针对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围绕着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这一主题,从改变选题方式、调整时间安排、加强过程管理和改良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曹云(1975-),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程
期刊
摘要:根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运用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相关内容的知识,提出了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思想,以PowerOn系统为基础,构建了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教学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太华(1963-),男,贵州仁怀
期刊
摘要:为帮助高职学生在人才竞争中占据其应有的位置,高职院校必须通过科学的方式创新,把“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教学的全过程,文章就这个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力;方式创新  作者简介:周黎琼(1970-),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四川?成都?61007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国际形势复杂变化及国内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安全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对大学生常见的安全事故进行梳理,探究事件背后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寻找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素质;综合教育观  
期刊
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加强红色文化的正向植入,掌握校园网络文化的话语领导权,以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健全网络文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建立网络预警机制,以发挥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要广泛开展网络媒介教育,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开展网络文化创意竞赛活动,以发挥行为文化的熏陶作用。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李春梅(1963-)
期刊
摘要: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的高校管理系统是根据院系日常教学办公工作中的实际需求,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建模后设计的。院系级办公管理信息系统对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充分考虑传统办公习惯和学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功能。设计具有逻辑清晰、实现简便、人性化设置等特点。  关键词:办公系统;UML建模;系统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所要面对的难题之·。本文考察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状况,分析发达国家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政策,指出政府良好的创业教育政策环境,高校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性,创业教育过程全社会参与,是发达国家创业教育成功的主要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在创业理念、政府政策及高等教育制度等方面进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3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即以专业教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职业化培训体系三个体系融合为基础,形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系统,围绕职业能力这条主线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
期刊
摘 要: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审计实务专业课改小组秉着“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的原则,对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开发与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双证融通”审计实务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作过程;双证融通;典型
期刊
摘 要:针对三峡大学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建设的现状,研究了目前该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初步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    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是伴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的。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国内最早建设和承办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于1991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