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视野下的语篇翻译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概述与评介了St. Jerome 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Text and Context: Essays on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in Honour of Ian Mason一书。该书以Ian Mason 的翻译思想为主线,收集了18位学者运用语篇分析方法在语境视野下对翻译进行语言学研究的成果,突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境;语篇分析;评介
  〔中图分类号〕 H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3-0023-04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创新性发展,西方学者们纷纷把语篇分析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翻译研究,并把翻译活动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之下来考察[1](3),其代表人物当属Ian Mason和Basil Hatim。Ian Mason 是英国爱丁堡Heriot-Watt 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学院院长,苏格兰口译与笔译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于1990年和1997年,他与同事Basil Hatim两度合作,分别出版专著《语篇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和《译者即交际者》(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引起学界积极反响。他们将翻译研究重点放在整个语篇,重视语篇分析和功能意义,主张把语境作为讨论翻译问题的起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翻译应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之下,作为社会行为来加以考察和研究,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两门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具有两种文化视野[2](3)。这两本著作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知名大学研究生的翻译教程。继两书以后,Ian Mason 的相关研究著作依然不断问世:除了一批有关口译和笔译的学术论文之外,还主编了《译者》特刊“对话翻译研究”;主编《三方交际:对话翻译研究》等[4](52)。Ian Mason 是学界公认的率先倡导把语篇分析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并主张将翻译活动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之下加以考察的学者之一,并且是翻译理论建树卓著和学术影响广泛的大师级人物。Ian Mason深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取得的学术成就鼓舞了一大批年轻学者跟随他,他们把他当作学习的典范和灵感的来源。曾经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或受到其启发的学者,现在在欧洲、亚洲、中东、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均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果。
  为了弘扬Ian Mason的翻译思想,纪念其学术成就,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大学翻译中心主任、《译者》杂志主编、圣杰伦(St. Jerome)出版社创始人、著名翻译家Mona Baker 和自己两位同事Maeve Olohan,María Calzada P?伢rez一起,于2010年主编出版了《语篇与语境: 纪念Ian Mason翻译文集》(Text and Context: Essays on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in Honour of Ian Mason,以下简称《翻译文集》)。《翻译文集》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共收录18位作者在Ian Mason翻译思想影响下所作的14篇翻译研究论文。
  二
  《翻译文集》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语言问题”、“译者作为中介的形式”、“机构语境与个人代理”及“翻译对世界的影响”。第一部分“语言问题”共收录两篇文章。第一篇为“口译员参与的法庭审讯中是非问题的扩充和最简回答”,该文作者Cecilia Wadensj运用语篇分析理论,通过比较分析了两场以口译员为中介的法庭审讯,发现口译员在是非问题回答中具有中介作用,有口译员为中介的法庭审讯与没有口译员参与的法庭审讯中,被告和问询者采取的回答和问询策略是不同的。第二篇题为“翻译中信息结构管理及语篇能力”,其作者Stuart Campbell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理论,探讨了译者的语篇能力;文中通过分析三位学生和三位职业翻译家在进行快速翻译、连续口译和有指导的演讲时所采用的不同主位模式及造成这些不同模式的心理表征,认为译者的语篇能力体现于翻译的目标语篇既能保持和原语篇文体的一致,又能保持原语篇信息结构的完整。
  第二部分“译者作为中介的形式”共收录三篇文章,分别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译者在语篇中的存在以及对翻译过程的介入。Theo Hermans在“译者作为评价者”一文中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modality)理论,分析和描述译者在翻译中充当中间人角色的各种方式,解读译者在译文中的存在(presence)。Jeremy Munday在“翻译中的评估与介入”一文中运用Halliday的人际功能理论以及Martin的评价理论来分析译者的“介入”,通过探讨各种体裁语篇中的介入特点,分析译者如何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注入到语篇中去,并挖掘其中所隐含的译者观点;该作者运用Martin 的评价理论来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的介入在翻译研究领域还不多见。Brian Mossop在“翻译原文中的隐含意义” 一文中运用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理论,研究译者对原文意思的各种转述方式,包括直白转述(plain reporting)、重建转述(reconstructive reporting)、总结转述(summary reporting)和虚构转述(fictive reporting),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中会通过更改错误、增削材料等方式转述原文中的隐含之意,从而变成译本中所述思想的“动因(motivator)”。
  第三部分“机构语境与个人代理”,所收录的五篇文章分别是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语境研究机构翻译。第一篇文章“欧洲议会同声传译中身份建构”,由Morven Beaton-Thome撰写,该文通过探讨欧洲议会同声传译中第一人称代词“we”所表达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在建构和协调译者圈外和圈内身份方面的作用,指出译者在机构同声传译中趋向于加强机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身份,而不是代表机构中各种异质话语。第二篇文章“使用社会媒介获得有效公民意识”,作者Kaisa Koskinen通过探讨欧盟为了建立更加有效的欧洲公民意识,促进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的交流而运用的各种新的交流策略(如博客、电视及其他网络交流媒介),从社会地位和目标观众设计的角度分析这些媒介的使用对欧洲委员会的机构翻译实践产生的影响。第三篇文章题为“翻译中的定位和事实建构:韩国新闻周刊中的互文和翻译链”,该文作者Ji-Hae Kang研究的是两篇期刊文章,一篇发表在美国当地的新闻周刊上,另一篇发表在韩国新闻周刊上,研究表明,在新闻杂志翻译中,译者需要把原文从原有的时空语境下解构出来,并重新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使之置于翻译机构的叙述框架内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第四篇文章为“关于信任:口译员介入的社会工作中的信任关系”,其作者Rebecca Tipton把信任视为一种潜在的交流规范,研究信任对口译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工作者之间关系的影响,作者认为,由于社会工作实践和政策的改变及公众监管力度的增加,传统的社会工作者和口译员工作受到了新的挑战,研究发现,从业者之间基本的信任关系依然存在,但有所削减,这使得社会工作者和口译人员不得不采取某些补救措施以维持工作中的正常秩序。第五篇文章“避难所申请语境下口译员的身份建构”,作者Mattew Maltby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方法,探讨了机构口译政策中有关口译员公正性和中立性问题的表述;研究发现:研究中所涉及的两个慈善机构在政策制定中,虽然依然或多或少地把口译员放在公正和中立的位置,却由于其主要关注委托人的利益,而使其机构关于口译员公正性的表述有所偏差。
  第四部分“翻译对世界的影响”,共收录四篇文章,主要研究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对社会文化语境的干预和介入,也就是说,翻译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教授Martha Cheung在“重新思考激进主义:中国清朝后期翻译的权利和动力”一文中,探讨了翻译在实现激进分子(activist)的政治目标、促进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 Luis P?伢rez Gonz?觃lez在“博客世界翻译激进主义的灵活组织机构:一个谱系学案例研究”一文中,通过分析一些激进分子给BBC对西班牙前总理的英文电视采访加上西班牙语字幕并在网上流传的整个过程,探讨翻译中的激进分子如何形成灵活组织机构及如何通过多媒体翻译干预全球媒体市场的动态、促进其在政治事件中的叙述需求。Robert Barsky在“对话口译的语境假定:美国非法移民问题研究”一文中思考的是当口译员介入到政治语境时,他们该如何进行对话口译;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当局处理非法移民问题时所引起的口译问题,认为译者应该更多地参与信息交流过程,当移民受到明显滥用权力的伤害时,应该放弃表面的“公正性”,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去。“不断扩张的世界:翻译、流动性和全球未来”是全书最后一篇文章,该文作者Michael Cronin主要研究当今社会时空变化对于翻译的影响,他强调在翻译中必须把“别人的不理解”当作翻译的起点,在当今多语言多文化的社会里,对于翻译的思考有利于建构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
  从《翻译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可以看出,运用语篇分析方法在语境视野下进行翻译研究,已经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这些文章的作者分别来自于英国、芬兰、韩国、香港、美国、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 所分析的语料包括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韩语,中文等语言。文集的编者以开放而兼容并包的心态,收纳了各地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仅有对老问题的讨论,更有许多是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开展的研究,对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和语言教学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简要评述一下该《翻译文集》的主要研究贡献及不足之处。
  第一,《翻译文集》体现了Ian Mason在语境的视野下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语言学研究的翻译思想,为翻译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发展方向。Ian Mason 的研究主题:社会语境下对口笔译的语篇分析、对话口译研究、机构翻译、多媒体翻译及翻译教学等在本书中都一一有所体现。Ian Mason主张把翻译置于语境之中,研究语境对于译者的影响,主张把口笔译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来研究[5](24-28),这点在本书的第三与第四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三部分“机构语境与个人代理”中所收录的五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机构翻译,第四部分“翻译对世界的影响”中收录的文章主要研究翻译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文化的干预和介入,研究翻译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另外,《翻译文集》中十四篇文章作者,分别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Ian Mason的翻译理念相同,其研究中既有理论假设,又有实验验证,并对Ian Mason的部分理论做出新的解释,对翻译教学和语言教学做了一定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因此,正如Mona Baker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不但是为了纪念Ian Mason的成就,同时对翻译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发展方向。
  第二,《翻译文集》突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在《翻译文集》中,有五位作者运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问题,这些理论分别为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理论、情态理论、人际功能理论、评价理论以及批评语篇分析方法等。文集第三部分所收录的文章主要体现语境的变化对翻译的影响,各作者把翻译研究置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框架之下, 分别论证了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对翻译的影响。例如:Kaisa Koskinen分析了情景语境中语式的变化对翻译的影响;Ji-Hae Kang 论述了目的语文化语境如何影响译者语言的选择;Mattew Maltby论述了译者的意识形态对于翻译的影响;Morven Beaton-Thome论证了翻译中的语言选择如何体现译者的意识形态。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当今西方语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的语境观所关注的焦点正是意识形态、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语言的使用中如何物化为具有各种功能意义的语篇特征,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翻译上的对等不是单纯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是语境意义上的对等[6](43)。最近十年,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1][6][7][8][9]试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在翻译理论界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翻译研究的韩礼德功能语言学派[9](46)。《翻译文集》的出版,充分体现了“功能语言学对翻译问题的解释力”[8](16),这无疑将推广和推动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翻译研究。
  当然,《翻译文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全书的主题是翻译语篇和语境,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语言问题”和第二部分“译者作为中介的形式”共收录五篇文章,分别运用各种语篇分析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介入形式和译者语篇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可合二为一,包含于同一个主题“语言问题”下,则更能使读者体会到翻译研究中的语篇语言学取向,并与《翻译文集》第三、第四部分的主题(翻译与语境的互动构建)形成互补的态势,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体会到Ian Mason对于翻译研究的主张:译者不仅应该掌握两门语言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两种文化视野,把翻译置于文化语境下进行语言学的考察和研究。
  总之,《翻译文集》中既有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对翻译所做的研究,又有对翻译的社会文化语境的详尽分析,堪称翻译理论实践研究的精品。本书适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参考文献〕
  [1]张美芳,黄国文.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2002,(3): 3-6.
  [2]Hatim, B. and Mason, I.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London: Longman,1990.
  [3]Hatim, B. and Mason, I.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M]. London: Routledge, 1997.
  [4]张美芳. 英语译学界的名人[J]. 中国翻译,2003,(4):49-54.
  [5]任文. 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的互补性——伊恩.梅森教授访谈录[J]. 中国翻译,2007,(6):24-28.
  [6]张敬源.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3.
  [7]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 外语教学,2002,(3):34-38.
  [8]黄国文.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 中国翻译, 2004,(5):15-19.
  [9]司显柱. 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 外语教学,2004,(4):45-50.
  
  (责任编辑:高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多模态文学语篇如绘本中,故事内人物的各类情绪鲜用抒情词语直接表述,主要是运用色彩、图景等视觉空间元素,配以简约的叙事性文字,协同启用转隐喻映射机制,创造感同身受的情绪感知体验。本文首先以几米的绘本《时光电影院》为例,详述多模态情绪转喻的三种类型——情绪的生理效果代情绪、感知物代感知者情绪和外景代内情,继而从协同空间、转喻的多模态协同表征两个维度,提出多模态情绪转喻表征系统。我们还剖析了
期刊
〔摘要〕 近年来,服务型政府一直是我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研究选取《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中发表的有关服务型政府研究的论文,从论文作者、作者单位与身份、发表年份、下载量与被引量、课题类别、论文关键词和论文研究方法等入手,予以分析评述,发现中国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在内容和视野上有了深入和扩展,但是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上比较欠缺。由此对相关论文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有助于推动提升
期刊
〔摘要〕 中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账簿查阅权,隐名出资人是否享有此权利关键在于其股东资格的认定。学界、司法界在这一问题上观点不一。从法律解释的角度分析,“实质要件说”中的“参照股权转让规则说”应当得到适用。享有股东资格的隐名出资人欲自己实际行使包括账簿查阅权在内的股东权利,应将股权变动的情况通知公司。有效的通知到达公司后方可产生对抗公司的效力。  〔关键词〕 隐名出资;账簿查阅权;股
期刊
〔摘要〕舍利的《读西藏生死之书》是佛学名著《西藏生死之书》的形象化再现,长诗又一次告知了死亡作为另一道哲学命题存在与研究的必要性。文章以长诗写作脉络为发展线索,对长诗关于生死问题的认识宗旨进行了梳理并解读,意在探讨其中的哲学意蕴,弘善抑恶,唤醒对天地自然以及所有众生的爱、慈悲与利他精神。而有益的修为是生命更美好的去处。  〔关键词〕生死;缘起;无明;心性;禅坐  〔中图分类号〕B9〔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民事主体是人的私法地位展现与私法制度运行之基础。在历史维度中展开的民事主体价值分析不仅揭示出民事主体具有特定的价值内涵,而且经历了从蒙昧到彰显的动态发展与理论廓清,并在制度维度与现实维度中获得细化与更新。由此引发的对私法制度人性基础之反思:一方面要求坚守民事主体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要求客观面对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张力,并借助于私法原则与规则的调试与协调来获得消解。当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张
期刊
〔作者简介〕钱振华(1975-),女,山东莒县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刘家华(1992-),女,北京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① 全片从“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三个问题切入。  ② 该书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唤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参见http://news.china.com/fina
期刊
〔作者简介〕吴焕荣(1936-)男,江苏宜兴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要〕 文章就发现攀枝花铁矿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与刘庆华先生商椎。无论是常隆庆先生的遗墨或是《宁属七县地质矿产》,都无法支持刘庆华先生的“1936年说”。1936年常隆庆先生没有到攀枝花,没有发现攀枝花铁矿,更没有发现攀枝花钒铁磁铁矿。1940年8月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这次调查,刘之祥是领队,是发现攀枝花矿产资源的
期刊
〔摘要〕 文章从活动类型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大学主要群体的特征,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阐述了校长群体、管理群体、学术群体和学生群体对大学文化形成的影响路径和机理,比较了学术群体与管理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群体因素提供了参考样本。  〔关键词〕 大学文化;内部因素;群体个性;北京钢铁学院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旗人社会的研究是近来明清史学界的一大热点。文章藉助民国年间金勋所著《成府村志》,从社会生活、风俗礼仪的满汉差异以及庙宇与香会等角度入手,揭示成府村所体现的北京旗人聚落的变迁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旗人社会尤其是旗人聚落的研究。  〔关键词〕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成府村志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4-0056-05  旗人社会的研究,近
期刊
〔收稿时间〕 2020-12-06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法典制定背景下程序法与实体法融合机制研究(编号: 17YJA820017)”。  〔作者简介〕 刘学在(1971—)男,河南信阳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滢朝(1997—)女,武汉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实证研究表明,未出庭证人书面证言在质证、审查和认证上存在适用困境。具體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