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人如何养成:威廉·詹姆斯教育思想研究

来源 :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系列演讲,旨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释现代教育的危机以及教育的目的.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危机包括制造了脱离真实存在感的抽象人格,以及加速了劳动分工过程中精神性的丧失.詹姆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提出了打破困境的关键: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特定观念的传递,而在于从学生内在固有的反应特性入手,增强其行动力,培养具有典型行为倾向的有机体.在机能心理学的基础上,詹姆斯提出引领性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德性必须在人身上有某种融合,才能使人超越无意识生活,在职业分工的社会中抵御异化力量的侵袭.
其他文献
从分配正义理论来看,正义是按照“得其应得”原则将社会权益和责任在其成员间进行合适的分配.如何分配教育资源是教育正义的基本维度,对于矫正资源不公平配置而导致的教育不义,有着极强的适切性.承认正义理论则认为,正义不仅仅涉及分配领域,还涉及社会承认领域,应该关注人际互动层面上的承认正义问题.教育正义不仅要在外部教育资源分配上合乎正义,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一种承认与尊重,更要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正义具有多个维度,是一种复合的正义理论.
价值和价值观都与人的生命紧密相关,并在人的情感层面或通过人的情感而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回到“价值观形成”这一现象和过程本身,价值观教育需要转向“学习者”立场,价值观教育之“教”就在于教(促进)个体价值观学习的意识和内在动力、提升他们价值观学习的能力,并为其价值观学习奠定内在情感上的基础.通过创造有助于个体学习的价值环境,基于个体的学习状况提供多向交往关系,进行关心个体心灵成长的情感教育培育积极价值观,学校价值观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他们的价值观、丰富他们的心灵,助力他们人格的成长和完善.
近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扭转当前义务教育学校作业存在的问题.然而综观当前小学科学作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 《科学活动手册》机械重复、类型单一;教师存在“拿来主义”思想,对作业未做“精细”加工.那么,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改进作业设计,才能符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热”内容进行作业设计,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型、思维型、实践型、拓展型和创造型作业,力求克服机械、
期刊
随着家庭中屏幕媒体的普及,学前儿童的屏幕暴露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在干预学前儿童的屏幕暴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以2161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获得人口学信息,采用中文版儿童能力指数量表并基于父母报告对家长的媒介干预以及儿童早期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以探究家长媒介干预方式及其与学前儿童发展结果的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家长对学前儿童的媒介干预包括限制性干预、照看性主动干预、教育性主动干预和无目的性干预等方式;(2)家长媒介干预方式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儿童的性别、年龄、同胞数、户口等人
教科书评价标准是教科书审查和选用的重要工具.采用NVivo11.0编码统计分析了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和美国的9份教科书评价标准,发现它们主要基于学术理性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建构“内容选择”维度与“符合教育法规和价值观”维度的评价指标,对教科书所选知识、反映社会需求和符合课程标准方面的质量进行评价;“组织和呈现”维度基于认知过程取向拟定评价指标,注重教科书中内容的组织结构和相关要素的设计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教和学的设计”维度基于人文主义取向设计评价指标,注重
研究俄罗斯英才教育政策的起源有助于理解该政策在当代的影响因素与实施逻辑.运用多源流理论研究俄罗斯英才教育政策的起源发现,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问题源流,为政策形成提供必要性基础;科学家群体的政策建议及其软化活动构成政策源流,为政策形成提供可行性依据;政治源流中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变化又为政策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古巴导弹危机”打开了政策之窗,并在科学家群体的主导下实现三大源流的交汇,英才教育政策最终诞生.俄罗斯英才教育政策的起源过程表明,国内外局势与苏共高层持续的权力博弈为科学家群体参与政策制定提供
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从课程思想理论基础到课程基本理念,从课程内容体系到课程学习方法,从课程顺序到时间安排,从教材选择到督促检查,呈现了构成课程论著作的各个元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课程论著作面貌.因而,《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经典的课程论著作,甚至可能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著作.
学校有个学生叫林依佳,今年读四年级了.在全校几百名学生中,我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还得从她上三年级时说起.当时她从另一所学校转来,由于我是教务主任,她的学籍转入材料由我审核办理.我发现材料上,她的年龄比同年级学生大出好几岁.按推算,她九岁才读一年级.入学怎么会这么晚呢?再看看为她办转学手续的人,是她的爸爸,快六十的样子.
期刊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很难达成某种道德共识,也不存在一种普遍、终极的共识作为师生教育行动基础.道德多元主义力图解决相对主义面临的困境,期望在不同主体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然而,道德多元主义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问题,其一,不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多元共识,但是人们以理解、包容的态度消解了道德的普遍化与确定性追求,从而使道德教育极易走向虚无主义;其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一元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仅在共同体内部发挥作用,从而又返回道德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中“有限共识”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旨在让学
近代以来,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盛行使得人性逐渐“缩水”为理性和由理性主导的知性,而情感部分则被忽视.这一倾向反映到德育教学领域则体现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形式掌握”,道德行为缺乏深层情感动力.因而德育教学从理性知识到情感引导的重心转变就显得尤为必要.休谟的同情理论将情感而非理性视为道德的根基,并以人性为基础说明情感的具体发生机制,为德育教学的重心转移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具体而言,首先,在德育教学理念上明确情感支撑行为的强大动力.其次,德育方法从唤起学生情感、提升教师情感素质以及形成师生道德共同体出发,增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