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诗意的眼睛——中国城市雕塑审美漫谈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z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雕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通过审美获得的心灵愉悦来实现高科技生活所缺失的情感补偿,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还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审美诉求。
  关键词:城市雕塑;审美价值;日常生活
  
  “城市雕塑”这个概念是由刘开渠先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中国特有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小于户外雕塑,地点仅限于城市,特别强调题材和城市的贴近,起到装饰、美化城市的作用,称之为“城市的眼睛”。作为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以艺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社会大众的各种意志和审美观念。
  
  一、“诗意栖居”的趋向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是为了美好的生活才居留在城市。”现代城市学家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硬性指标来衡量城市的生活水平,诸如人均文化支出、住房状况、生态环境、消费指数、受教育程度等等。当人们在努力地提高满足于自身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条件时,从来也没有对精神生活无动于衷,总是在尝试寻找着物质世界及现实社会与自我人生冲突下的释放、平衡及愉悦的途径。近代工业文明的出现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并不总是令人乐观的。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进一步把人的社会存在看作是实现个人幸福所必需的外在条件。在功利主义原则的支配下,作为工具的科学变成了纯粹获取私利和满足私欲的手段,不但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曲解成一种个人功利主义原则支配下的互为手段的关系,使人类陷入了困境。人们越来越无法忍受机械式的说明和生活诗意的丧失,竭力想拯救被工业文明所淹没的人的内在灵性和被数学性思维浸渍了的属人的思维方式。
  海德格尔早在1943年就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的重要命题,指出,“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这种栖居就是诗意的。” [1]可以说,“诗意”激活了人类精神空间自由的精灵。有了“诗意”,人类的生存便有了情趣和富于美感的精神张力。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人对生活的诗化。人不能仅仅生活在数学式的精确性和物理学式的实证性为基础的世界中,人是有智慧、有理性的存在,但人更是一种情感的存在,使人完善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能够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保留纯真本性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只有情感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据。这也正如墨子所论述的那样:“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一座城市不仅仅是由钢筋水泥、砖瓦石块垒成的物质堆积体,也不仅仅是由商场、法院、银行、医院等职能机构叠加的总和。城市在当代应当是集人文、理想、情感于一身的社会大众的生活、娱乐、修养之地。在培养人们学会驾驭物质技术、运用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培养人们美化生活的意识,让大家去体验和接受艺术世界及其丰富的文化精神。这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便是城市雕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是没有灵性的,没有城市雕塑的创作,城市就缺乏了它应有的鲜活与充满和谐的韵律。城市的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职责便是以领先的文化理念及方式去娱乐和陶冶民众,而城市雕塑不仅仅只是城市空间的一件点缀品,它所担当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层次的顺延,即城市雕塑不仅仅只表现城市生活的物质状态及效率化,还在于满足市民公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增添创造性的艺术美感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通过雕塑媒介使人们生活得更具有诗情画意。城市雕塑伴随着现代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其功能转变为一种提升人们的审美及道德情感,激发人们更高境界的感情,以至接触具有自由、民主、独立,具有创造性品格的理想人格的角色。通过对雕塑艺术作品的欣赏、交流、研习、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公众参与,可以锤炼和陶冶人们的心志与性情,领略生命与自然的本质力量,感悟人生的美好与哲理等等,从而愉悦了身心,同时还是一种对纯粹物质利益追求与现代社会机械化科学技术的工具性下的“卑下情操”的超越。[2]
  
  二、审美生活的映照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美的东西之所以为人所重视,就在于它能够映照人所热爱的生活。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不仅存在着美,而且是足够真实感人,也完全让人满意的。后现代条件下,随着传媒工业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占据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在全球愈演愈烈,中国也无法免俗。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说:“毫无疑问,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美学的勃兴。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重要因素正在被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把都市的、工业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个儿改造成一个超级的审美世界”。[3]审美由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和扩张,从而使得艺术活动与日常活动的鸿沟慢慢地消弭。英国的社会学家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灭艺术和生活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具有日常生活无边审美化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传统的“纯审美”已经越来越不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开始向生活轉化。审美逐渐趋向于生活化、实用化、社会化和商业化,它不再是超然于人们的生活之外的、高高在上的神圣领域,而是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民生活和市民意识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日常的生活,偏重于建构一个审美化的生活世界,或者说生活化的审美世界。审美活动开始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现如今艺术活动的场所已远远逸出与大众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转而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等等;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也不再是诗歌、绘画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如城市雕塑、居室装修、时尚服饰、广告等等。
  城市雕塑的兴起加速了生活诗意化的实现。艺术从少数人享有的精英文化,发展到现代意义上的公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此而产生的公众艺术的代表——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中“点睛”之笔,从美术馆“高山仰止”的神坛,逐步走向平和、互动的公众文化空间,进入到真实世界的阳光下,接受大众的认识和交流。它比起美术馆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与观众沟通,因为它本身就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里。如城市雕塑中的优秀作品《深圳人的一天》就是将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的典型代表。这组平民化雕塑,遵循着随机性的原则,分别选定了18位生活在城市的不同层面、不同职业的普通人作为模特,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逐一将他们翻模铸造成铜像,并将他们的真实情况镌刻在雕像旁。这些铜像,将过去雕塑只表现伟人、英雄和神祗的形象转向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摆脱了高高的基座,被随意安放在人行道旁,人物的相貌、身材、服装、表情与现实生活完全相似,与深圳市民融为一体,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雕塑融入城市生活的尝试,更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见证。
  作为生活的艺术,城市雕塑具备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结合,用可诉诸大众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与社会群体进行对话,关怀和尊重人们的情感,标志和反映公众的意志和理想,对民众的生活起到引导和塑造作用。城市雕塑改变了架上艺术“自娱自乐”的形式发展成为一种“众人狂欢”, 通过审美获得的心灵愉悦来实现高科技生活所缺失的情感补偿,是高度物化的社会集体性的宣泄,恢复了现代人的心理平衡,使人们逐渐成为真正全面而丰富的“人”。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5页.
  [2]刘瑞《城市·空间·雕塑——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雕塑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3][德]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心理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加强学生干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然后对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管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最后提出在心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三点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管理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依靠力量,也是校、院系领导、教师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反馈学生意见、要求和建议的主要渠道,是高校
期刊
人类社会经过了漫长的文化积累和几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之后,进入了信息密集、节奏快变的时代,这就是“信息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笔者对信息社会与大学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将呈现怎样的趋势,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信息社会的基本标志    社会的信息化,亦既是信息社会。我们可以对信息社会的基本标志作如下定性描述:  知识的高速增长、高速传播与高速转化这是信
期刊
摘 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家庭美德,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而形成的美好的、新型的家庭道德。  关键词:家庭;美德;建设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谐、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因而加强现代家庭美德建
期刊
近年来,国内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种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从假酒、苏丹红、敌敌畏火腿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每一次都让消费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每一次都拷问着食品企业的良知,也对我们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质疑。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队的食品安全问题与地方息息相关,因此,在军队饮食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
期刊
摘 要:计划生育档案人员的素质是指计划生育档案工作者在岗位上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各种基本素养等的总和,包括管理能力及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等。   关键词:档案管理;自身素质;人才培养    计划生育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计划生育档案业务工作的效率、水平和质量,因而对计划生育档案工作整体效能的发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计划生育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一)计划生育档案
期刊
摘 要:目前,数学开放题是国内外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新课程教材中例题和习题的一个亮点、是符合课程标准的一种新题型。教师要善于把一些适当的开放题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学习趣味大增,而且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都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同时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开放题;课堂教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    
期刊
现代城市呈立体化的组合,它要求地上、地下同步开发。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人均GDP进入500美元后,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条件和实力。人均GDP在1000美元~2000美元之间,则达到了开发利用的高潮。如今,我国不少城市即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新时期。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战略对策:    一、开拓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思路     城市空间发展,应当从过去主要向四周扩展
期刊
民事行政检察抗诉工作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依法提出抗诉,使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诉讼活动。其对于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确保人民法院审判活动合法进行以及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诉案件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检察机关的监督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检察机关的监督地位和自身形象,因此努力提高抗诉案件质量是检察机关当前应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对兰山
期刊
人民法院在审理再审民行抗诉案件过程中,时常遇到申诉人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应诉的情况,对这类案件应如何处理,因目前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颇有争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民行抗诉案件再审过程中,抗诉机关不是再审案件的当事人,不能代表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申诉人经再审法院合法传唤拒不到庭,应当视为其自愿放弃申诉主张、接受原判决、裁定,是其行使处分权的表现,应当按撤诉处理;  第二种意见认为,民
期刊
摘 要: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如今国内高等教育体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情况分析,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拓展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和塑造良好个人职业形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保障改革的实施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和谐发展和高校制度的改革,如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