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位老人,在他心里,党最亲、国最重、民最贴心。他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的时候,却为了老区人民的福祉与安康,将足迹深深印在兴宁的山山水水之间,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积极为老区建设鼓与呼。募集资金、争取项目、资助学生、修路架桥、饮水解困、培植产业、关心老人、扶危济困,一件件实事温暖着老区群众的心。他用20多年的时光,在老促会会长的岗位上,践行着为人民服务最光荣、离休不离志的激昂之举,演绎了一曲璀璨亮丽的夕阳之歌。他,就是兴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卢焕平。
离休不离志,情系革命老区
牢记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卢焕平的行为准则。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对党忠心耿耿,对革命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做出了突出贡献。战争年代,他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充分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风格。退休前,他任兴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4年11月离休后,他离休不离志,担任兴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依然孜孜不倦,热心公益事业。他曾多次受到组织表扬奖励,先后荣立小功两次、二等功两次,多次荣获市、县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共产党员。1963年被评为西安市先进工作者,是年“五·一”受到朱德委员长接见。
退休20多年来,卢焕平情系老区,紧紧围绕上级老促会和兴宁市委、市政府工作,主动积极争取各级关心重视老区建设,团结带领老促会同志搞调查、当参谋,提建议、促落实,重参与、办实事,身体力行,把学习、调研、落实相结合,尽心尽力办实事、做好事,全力以赴帮助革命老区建设,真正起到促进作用。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离休干部;2009年被评为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出席省委表彰大会,受到省委书记汪洋接见。在担任老促会会长的20多年里,他不辞辛苦、翻山越岭,经常深入老区,感受老区人民生活。兴宁市的20个镇(街道)400多个村村寨寨,几乎都留下了他那消瘦的身影和不倦的足迹。他亲自组织并参加整理的各种调查报告、文史资料近150多卷,其中有95卷被兴宁市档案馆长期保存;有关老区建设的文章70多篇(幅)在《源流》等杂志发表,他还主编了宣传老区的《宁江春雷》等书籍。这些都凝聚着他对革命老区的无限深情,对宣传老区、促进老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用心谋发展,促出一派新颜
兴宁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和民主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何香凝、柳亚子等都在兴宁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兴宁人民为革命的发展在人力、物力、军力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牺牲。目前,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确认的老区行政村157个、人口达30多万人,大部分老区山高路险、偏僻遥远,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卢焕平说:“我是吃老区的番薯长大的,没有老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毕生都要为老区建设鼓与呼。”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在担任老促会会长期间,他多方奔走,积极呼号,认真思考、用心谋划,主动找上级有关领导汇报老区情况,大力争取各方资金,多年来,共计争取各级资金达数亿元,着力推进解决老区“行路难”、“住房难”、“读书难”、“看病难”、“饮水难”等问题,老区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革命老区出现了新的面貌。
道路,被“促”通了。老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是制约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卢焕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精神多次找到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省老促会领导汇报、再汇报。特别是通过调查研究,向省政府提出将老区公路建设补助标准由每公里10万元提高到每公里15万元,大大促进了公路建设。据统计,通过积极争取各级帮扶资金,我市共计完成镇通老区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总里程702.8公里,19个镇、141个村(包括自然村在内164个)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有效地解决了老区人民出行难问题,为推进老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被“促”靓了。在深入老区走访调查中,当看到很多老区群众的孩子仍在破危学校读书时,卢焕平心里泛起阵阵酸楚。2001年底,老促会联合教育局对全市山区学校进行排查梳理,共统计出172所破烂濒危学校,危房面积达10.2513万平方米。对此,卢焕平牵肠挂肚,千般寻思解决办法。他亲自把这些破危学校的详细情况编汇成册,自费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向有关领导和社会贤达反映汇报,争取多方支持帮助,并带头捐款3000多元。在他的大力奔走呼吁下,至目前,兴宁被列入省破危学校改造的小学70所,获得政府扶持资金2100多万元,争取社会捐资1330多万元,改造完成老区(山区)学校76所,超额完成了破危学校改造任务,让老区(山区)孩子能在漂亮安全的环境中安心快乐学习。同时,他还积极帮助烈士后代解决上学难问题,连续14年为“三大革命”中牺牲的烈士后裔送上助学金,共计筹集20多万元帮助579名烈士后裔完成学业。
医院,被“促”好了。老区群众看病难问题也一直牵动着卢焕平的心。为此,卢焕平带领老促会人员积极配合省、梅州老促会,对乡镇老区卫生院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并大力争取各级支持帮助。由于调查细致、情况汇报及时,得到了省的大力支持,2009年拨款400万元,顺利完成了黄槐、水口等4个乡镇卫生院改造;2010年又拨款813万多元,对老区罗浮、罗岗、大坪、合水、龙田、宁中、永和、径南等镇8所卫生院进行改造,并购置了相关医疗设备,大大改善了老区群众的就医条件。
同时,卢焕平还团结带领老促会成员,对老区群众的生活、特别是“五老”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撰写相关调研报告,向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争取政策和资金帮扶。共计有594名“五老”人员及其他困难人员,获得按政策享受的定期生活补助,基本生活问题得到解决。
培植主产业,促进群众致富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卢焕平深深体会到,“输血”式扶贫虽缓解了个别或局部的老区贫困状况,但对于真正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真正走上致富道路,只有进行“造血”式扶贫,通过产业带动,才是长远之道,才能推动老区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为此,他不遗余力、不辞艰辛地总结推广致富经验,大力推广并开展“一乡一品”的经验,先后撰写了龙北罗英村《种茶致富,文明建设跨大步》、罗浮镇《五大林木基地建设搞得好》、下堡《发展良种菜牛取得成效》、石马镇牛棚顶耕山种果《昔日烂崩岗,今日果飘香》、叶塘镇《三变村发展种茶种果,真正有了三大变化》、《径南镇老区发展三高农业脱贫致富》等20多篇调研文章,为老区人们脱贫致富提供借鉴。如叶塘镇三变村有一种“朱子耒”绿茶,风味独特、醇香异常,卢焕平了解后,立即收集相关资料,编写了《茶树栽培技术手册》,印了170多本送给当地群众。还向上级争取到3万元购置全新制茶机械,有力地促进了该村茶叶产业蓬勃发展。现有种茶面积500多亩,年产值达5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卢焕平还利用争取到的省、市农科培训专项资金,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发放资料、邀请专家讲解,帮助老区群众掌握相关种养技术,提高致富技能。通过产业帮扶,有效地促进了老区人们脱贫致富,并为长期稳定致富奠定了基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卢焕平用他20多年卓有成效的老促会工作实践,践行着他作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践行着他离休不离志的铿锵诺言,践行着他要为老区人民鼓与呼的赤子情怀。正如冰心所说:“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卢焕平在离休的日子里,在生命的晚年,正是靠自己的不懈追求、甘为老区人民奉献的精神与行动,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出了璀璨的光芒。他的人生因而更有深度、更具价值。
离休不离志,情系革命老区
牢记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卢焕平的行为准则。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对党忠心耿耿,对革命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做出了突出贡献。战争年代,他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充分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风格。退休前,他任兴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4年11月离休后,他离休不离志,担任兴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依然孜孜不倦,热心公益事业。他曾多次受到组织表扬奖励,先后荣立小功两次、二等功两次,多次荣获市、县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共产党员。1963年被评为西安市先进工作者,是年“五·一”受到朱德委员长接见。
退休20多年来,卢焕平情系老区,紧紧围绕上级老促会和兴宁市委、市政府工作,主动积极争取各级关心重视老区建设,团结带领老促会同志搞调查、当参谋,提建议、促落实,重参与、办实事,身体力行,把学习、调研、落实相结合,尽心尽力办实事、做好事,全力以赴帮助革命老区建设,真正起到促进作用。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离休干部;2009年被评为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出席省委表彰大会,受到省委书记汪洋接见。在担任老促会会长的20多年里,他不辞辛苦、翻山越岭,经常深入老区,感受老区人民生活。兴宁市的20个镇(街道)400多个村村寨寨,几乎都留下了他那消瘦的身影和不倦的足迹。他亲自组织并参加整理的各种调查报告、文史资料近150多卷,其中有95卷被兴宁市档案馆长期保存;有关老区建设的文章70多篇(幅)在《源流》等杂志发表,他还主编了宣传老区的《宁江春雷》等书籍。这些都凝聚着他对革命老区的无限深情,对宣传老区、促进老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用心谋发展,促出一派新颜
兴宁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和民主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何香凝、柳亚子等都在兴宁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兴宁人民为革命的发展在人力、物力、军力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牺牲。目前,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确认的老区行政村157个、人口达30多万人,大部分老区山高路险、偏僻遥远,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卢焕平说:“我是吃老区的番薯长大的,没有老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毕生都要为老区建设鼓与呼。”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在担任老促会会长期间,他多方奔走,积极呼号,认真思考、用心谋划,主动找上级有关领导汇报老区情况,大力争取各方资金,多年来,共计争取各级资金达数亿元,着力推进解决老区“行路难”、“住房难”、“读书难”、“看病难”、“饮水难”等问题,老区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革命老区出现了新的面貌。
道路,被“促”通了。老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是制约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卢焕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精神多次找到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省老促会领导汇报、再汇报。特别是通过调查研究,向省政府提出将老区公路建设补助标准由每公里10万元提高到每公里15万元,大大促进了公路建设。据统计,通过积极争取各级帮扶资金,我市共计完成镇通老区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总里程702.8公里,19个镇、141个村(包括自然村在内164个)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有效地解决了老区人民出行难问题,为推进老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被“促”靓了。在深入老区走访调查中,当看到很多老区群众的孩子仍在破危学校读书时,卢焕平心里泛起阵阵酸楚。2001年底,老促会联合教育局对全市山区学校进行排查梳理,共统计出172所破烂濒危学校,危房面积达10.2513万平方米。对此,卢焕平牵肠挂肚,千般寻思解决办法。他亲自把这些破危学校的详细情况编汇成册,自费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向有关领导和社会贤达反映汇报,争取多方支持帮助,并带头捐款3000多元。在他的大力奔走呼吁下,至目前,兴宁被列入省破危学校改造的小学70所,获得政府扶持资金2100多万元,争取社会捐资1330多万元,改造完成老区(山区)学校76所,超额完成了破危学校改造任务,让老区(山区)孩子能在漂亮安全的环境中安心快乐学习。同时,他还积极帮助烈士后代解决上学难问题,连续14年为“三大革命”中牺牲的烈士后裔送上助学金,共计筹集20多万元帮助579名烈士后裔完成学业。
医院,被“促”好了。老区群众看病难问题也一直牵动着卢焕平的心。为此,卢焕平带领老促会人员积极配合省、梅州老促会,对乡镇老区卫生院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并大力争取各级支持帮助。由于调查细致、情况汇报及时,得到了省的大力支持,2009年拨款400万元,顺利完成了黄槐、水口等4个乡镇卫生院改造;2010年又拨款813万多元,对老区罗浮、罗岗、大坪、合水、龙田、宁中、永和、径南等镇8所卫生院进行改造,并购置了相关医疗设备,大大改善了老区群众的就医条件。
同时,卢焕平还团结带领老促会成员,对老区群众的生活、特别是“五老”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撰写相关调研报告,向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争取政策和资金帮扶。共计有594名“五老”人员及其他困难人员,获得按政策享受的定期生活补助,基本生活问题得到解决。
培植主产业,促进群众致富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卢焕平深深体会到,“输血”式扶贫虽缓解了个别或局部的老区贫困状况,但对于真正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真正走上致富道路,只有进行“造血”式扶贫,通过产业带动,才是长远之道,才能推动老区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为此,他不遗余力、不辞艰辛地总结推广致富经验,大力推广并开展“一乡一品”的经验,先后撰写了龙北罗英村《种茶致富,文明建设跨大步》、罗浮镇《五大林木基地建设搞得好》、下堡《发展良种菜牛取得成效》、石马镇牛棚顶耕山种果《昔日烂崩岗,今日果飘香》、叶塘镇《三变村发展种茶种果,真正有了三大变化》、《径南镇老区发展三高农业脱贫致富》等20多篇调研文章,为老区人们脱贫致富提供借鉴。如叶塘镇三变村有一种“朱子耒”绿茶,风味独特、醇香异常,卢焕平了解后,立即收集相关资料,编写了《茶树栽培技术手册》,印了170多本送给当地群众。还向上级争取到3万元购置全新制茶机械,有力地促进了该村茶叶产业蓬勃发展。现有种茶面积500多亩,年产值达5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卢焕平还利用争取到的省、市农科培训专项资金,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发放资料、邀请专家讲解,帮助老区群众掌握相关种养技术,提高致富技能。通过产业帮扶,有效地促进了老区人们脱贫致富,并为长期稳定致富奠定了基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卢焕平用他20多年卓有成效的老促会工作实践,践行着他作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践行着他离休不离志的铿锵诺言,践行着他要为老区人民鼓与呼的赤子情怀。正如冰心所说:“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卢焕平在离休的日子里,在生命的晚年,正是靠自己的不懈追求、甘为老区人民奉献的精神与行动,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出了璀璨的光芒。他的人生因而更有深度、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