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桥1号莴笋(茎用莴苣)是永安市飞桥村利用变异单株选育出的地方优良品种。该品种长势强,株高60~80cm,叶簇紧凑,叶片短剑形,叶脉紫绿色,叶紫红色,皮带紫色,皮薄,肉质清脆细嫩爽口,削皮后不易变色。肉质茎呈棒状,上细下粗,茎肉翠绿,横径(去根后向上5cm处)5.0~7.5cm,茎长55~75cm,单茎重600~1500g。富含多糖、有机酸、维生素、莴苣素等营养物质。可凉拌生食、炒食。也可腌制、泡制加工成咸、酸、辣、甜多种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适宜性广,产量高,抗病抗虫良好。
青水畲族乡(境内平均海拔高度726m)利用高山高海拔优势,2000年开始在龙吴、百芑坵村2个村进行飞桥1号早秋种植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试验。种植面积20hm2,经测产每667m2平均产量2250kg,按收购价1.10元/kg计,667m2产值2475元,扣除成本500元,667m2获利1975元。2005年全乡推广种植100 hm2,2006年达到200hm2,总结出一套飞桥1号莴苣早秋高山高产栽培技术。
1 品种特性
飞桥1号莴苣喜冷凉,怕高温。发芽适温15~20℃,幼苗生长适温15~20℃,11~18℃条件下茎叶生长较好。根浅且细。生长迅速,要求较高的水肥条件,怕旱又怕积水,适宜在土壤pH值6~6.5。沙质、壤质地块种植,这样病虫害少,基本上可达到无公害要求。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种期
播种时间在青水畲族乡安排在8中旬至下旬,苗期15,20d(天),定植后45~60d莴苣上市,11月中下旬采收结束,667m2产量2000~3000kg。
2.2 育苗
667m2用种量10~15g,种子先晒种,再浸种6~8h(小时)。晾干后掺细沙撒播。早秋种植的种子需经催芽,可用冰箱保鲜和吊井等方法处理。因种子很小,育苗地的畦面要平、细,撒后盖种,浇水或先浇水后播种,上盖遮阳网。及时间苗,育壮苗。苗距3~4cm,出真叶后要控制水分,使叶片肥厚、平展,4~5片真叶时移植。
2.3 整地定植
选择有水源、肥水保持能力强的地块,翻犁晒白,整畦前下足基肥,667m2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40~50kg,火烧土15~20担或硫酸钾15~20kg。整地,畦宽90~100cm。整平畦,后定植。不挖定植穴(或挖浅定植穴),株行距25~30cmx35~40cm,种2行。667m2定植2500~4000株。田内沟要深,不积水。定植后要浇2~3d的定根水,幼苗成活后长出新叶后控制水分,防止烂根。苗期中耕除草2~3次,保持土壤疏松而不板结。
2.4 肥水管理
搞好肥水管理是早秋飞桥1号莴苣高产的基础,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加强水肥供应。幼苗期长叶为主。以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生长期20d后开始转入茎部膨大期,最后伸长肥大成笋。产量主要在后期。因此施肥要由淡到浓由少到多(薄肥勤施),成活后3~5d浇1次0.3%人粪尿作追肥,后隔5~7d浇施1次,定植后10~15d每667m2用100~150kg复合肥(最好是含硝态氮的复合肥)穴施,施后浇水。施肥浓度逐步降低。过浓易伤根和造成茎部裂开,引起腐烂。土壤保持湿润,要不干旱不积水,畦面不能见白;莴苣膨大期水分供应要均衡,干旱后急水灌溉易造成茎皮开裂,降低品质。直到茎秆充分膨大后,茎高30~45cm时停肥(或只进行根外追肥)。因莴苣根细小,注意浇肥浓度不能太高,否则易伤根而影响莴苣正常生长,造成抽苔。
2.5 病虫害防治
飞桥1号莴苣叶簇密生,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生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菌核病,以菌核病、霜霉病危害最为严重。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及时搞好田间卫生。施药每种只能用2~3次,然后换另1种。霜霉病:发病初期用40%乙磷铝300~400倍,58%甲霜灵锰锌500~600倍,64%杀毒矾500~800倍,72.2%普力克水800倍。69%安克锰锌800~1000倍,72%克露600~800倍,66.8%霉多克700~1000倍,70%丙森锌600~800倍液喷施。菌核病:用40%多硫悬浮液500倍,70%百菌清600倍。甲基托布津600~1000倍。50%扑海因1000~1500倍,40%菌核净800~1000倍,甲基立枯磷800~1000倍,速克灵1000~2000倍,40%嘧霉胺800~1000倍液,每7~15d喷1次。病毒病:用20%病毒A500倍加云大120、抗毒剂1号300~400倍,强力克毒3000~4000倍,消菌灵1200~1500倍液喷施。茎腐病:危害叶球,可用72%农用硫链霉素3000~4000倍,DT600~800倍,消菌灵1200~1500倍液喷施。蚜虫: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脂5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5%乐·氰乳油15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3 采收
当莴苣顶端与最高叶尖相平时为收获适期,此时茎部充分膨大,品质脆嫩。过迟采收,茎迅速伸长,纤维增多,茎皮增厚。肉质过硬,中空,品质下降。采收时用利刀在近地面处割下,然后剥叶束成1捆,浸入水中防止伤口变色。待售。
青水畲族乡(境内平均海拔高度726m)利用高山高海拔优势,2000年开始在龙吴、百芑坵村2个村进行飞桥1号早秋种植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试验。种植面积20hm2,经测产每667m2平均产量2250kg,按收购价1.10元/kg计,667m2产值2475元,扣除成本500元,667m2获利1975元。2005年全乡推广种植100 hm2,2006年达到200hm2,总结出一套飞桥1号莴苣早秋高山高产栽培技术。
1 品种特性
飞桥1号莴苣喜冷凉,怕高温。发芽适温15~20℃,幼苗生长适温15~20℃,11~18℃条件下茎叶生长较好。根浅且细。生长迅速,要求较高的水肥条件,怕旱又怕积水,适宜在土壤pH值6~6.5。沙质、壤质地块种植,这样病虫害少,基本上可达到无公害要求。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种期
播种时间在青水畲族乡安排在8中旬至下旬,苗期15,20d(天),定植后45~60d莴苣上市,11月中下旬采收结束,667m2产量2000~3000kg。
2.2 育苗
667m2用种量10~15g,种子先晒种,再浸种6~8h(小时)。晾干后掺细沙撒播。早秋种植的种子需经催芽,可用冰箱保鲜和吊井等方法处理。因种子很小,育苗地的畦面要平、细,撒后盖种,浇水或先浇水后播种,上盖遮阳网。及时间苗,育壮苗。苗距3~4cm,出真叶后要控制水分,使叶片肥厚、平展,4~5片真叶时移植。
2.3 整地定植
选择有水源、肥水保持能力强的地块,翻犁晒白,整畦前下足基肥,667m2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40~50kg,火烧土15~20担或硫酸钾15~20kg。整地,畦宽90~100cm。整平畦,后定植。不挖定植穴(或挖浅定植穴),株行距25~30cmx35~40cm,种2行。667m2定植2500~4000株。田内沟要深,不积水。定植后要浇2~3d的定根水,幼苗成活后长出新叶后控制水分,防止烂根。苗期中耕除草2~3次,保持土壤疏松而不板结。
2.4 肥水管理
搞好肥水管理是早秋飞桥1号莴苣高产的基础,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加强水肥供应。幼苗期长叶为主。以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生长期20d后开始转入茎部膨大期,最后伸长肥大成笋。产量主要在后期。因此施肥要由淡到浓由少到多(薄肥勤施),成活后3~5d浇1次0.3%人粪尿作追肥,后隔5~7d浇施1次,定植后10~15d每667m2用100~150kg复合肥(最好是含硝态氮的复合肥)穴施,施后浇水。施肥浓度逐步降低。过浓易伤根和造成茎部裂开,引起腐烂。土壤保持湿润,要不干旱不积水,畦面不能见白;莴苣膨大期水分供应要均衡,干旱后急水灌溉易造成茎皮开裂,降低品质。直到茎秆充分膨大后,茎高30~45cm时停肥(或只进行根外追肥)。因莴苣根细小,注意浇肥浓度不能太高,否则易伤根而影响莴苣正常生长,造成抽苔。
2.5 病虫害防治
飞桥1号莴苣叶簇密生,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生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菌核病,以菌核病、霜霉病危害最为严重。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及时搞好田间卫生。施药每种只能用2~3次,然后换另1种。霜霉病:发病初期用40%乙磷铝300~400倍,58%甲霜灵锰锌500~600倍,64%杀毒矾500~800倍,72.2%普力克水800倍。69%安克锰锌800~1000倍,72%克露600~800倍,66.8%霉多克700~1000倍,70%丙森锌600~800倍液喷施。菌核病:用40%多硫悬浮液500倍,70%百菌清600倍。甲基托布津600~1000倍。50%扑海因1000~1500倍,40%菌核净800~1000倍,甲基立枯磷800~1000倍,速克灵1000~2000倍,40%嘧霉胺800~1000倍液,每7~15d喷1次。病毒病:用20%病毒A500倍加云大120、抗毒剂1号300~400倍,强力克毒3000~4000倍,消菌灵1200~1500倍液喷施。茎腐病:危害叶球,可用72%农用硫链霉素3000~4000倍,DT600~800倍,消菌灵1200~1500倍液喷施。蚜虫: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脂5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5%乐·氰乳油15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3 采收
当莴苣顶端与最高叶尖相平时为收获适期,此时茎部充分膨大,品质脆嫩。过迟采收,茎迅速伸长,纤维增多,茎皮增厚。肉质过硬,中空,品质下降。采收时用利刀在近地面处割下,然后剥叶束成1捆,浸入水中防止伤口变色。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