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自我成长的信心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hdnfoihsdflwd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期,读李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书中表露的一种和自己心态鲜明的对比让我很快将该书读完。作为教师,尤其是一位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师,很容易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失去动力,在各种事务挤压下心灵变得麻木,出现职业倦怠,再也无法体会成长的快乐,无法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而李镇西老师作为一名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却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深厚情怀,洋溢着一种幸福滋养出来的工作激情。从他的书中,我似乎听到一个声音在呼喊:“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成长是快乐的!”就如本书的书名一样,李镇西老师如今的成绩是他自己培养自己的结果。每个人只有让内心不断成长,才能不断成就新的自我、卓越的自我。
  好心态永远最重要
  心态不好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读李镇西老师的书,仿佛看到的是一位刚刚入职的老师,满怀教育理想与激情,把教育当诗创作一样,充满浪漫的情怀。李老师虽然已工作三十多年,但对教育的热情、对孩子的爱却是一点儿没有变。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变得更有智慧。好的心态,使李老师对教育、对孩子永远是那么纯粹,把人永远放在中心,放在第一位。他不去想如何取得荣誉表彰什么的,也不考虑如何讨好领导,也不会把学生的成绩看成他牟取名利的砝码。他所想的是如何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如何让校园里的每一处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在我们看来一些所谓的成绩,只是教师对学生成长关心之后的一种附带产品,不用去强求。这种心态,使他能心无旁骛地做真正的教育。也正是这种心态,使李老师不仅能闻到教育过程中的芬芳,而且能坦然面对困难与挫折,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那份纯洁与理性,保持那纯粹的初心。正如李老师所说:“什么都别去想,只要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岁月总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这是‘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一句话,好心态能使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间不迷失,知道孰轻孰重,知道自己是谁,永远知道自己想要到哪里去。
  成长是终生的事情
  李老师认为,其实每一个教师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个“卓越的自己”,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地挖掘并发展那个“卓越的自己”,而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伴随终生。每一次成功,都是起点;每一个教训,都是财富;每一次创造,都是庆典;每一次超越,都有惊喜……这样的成长,多有意思!这的确是教育对自己人生最好的奖励。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特别爱用这句话来教育他的学生。所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省察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人最重要的事就是促使自己成长,丰富自己。如果某人说自己这一生就这样了,言外之意就是其精神世界已经老态龙钟。这是颓废的表现。反之,以一种进取平和的心对待每件事、每个人,把每一天都当成新的,就会让自己充满活力,保持精神上的开放与年轻。这里的成长,对教师而言,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丰富,比如知识的扩充、道德境界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学生交流时的情感融入等心智方面的提高。古希腊哲人说“不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因此把智慧的增长看成是一种庆典,不仅欣赏自己,而且省察自己,应成为老师生活的常态。
  在阅读中积累心智的能量
  毫无疑问,李镇西老师的成长与他的阅读是密不可分的。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文史、教育教学著作。阅读使他的教育信仰更纯粹、更有力量。“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渡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融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我一生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使我将我的教育视为实现我社会理想的途径。”不仅“读出自己”,也要“读出问题”,让自己“与作品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读书,不仅使他获得了知识,更促成了他精神的发育与成长,使他找到了自我,增长了智慧。与苏霍姆林斯基对话,使他有了“能够给我的学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们感到在李老師身边生活的三年,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便有了职业幸福”的深刻体验;与雷夫的相遇,使他有了“每一次意外都是对智慧的考验,每一个顽童都是对意志的磨砺,每一道难题都转化为课题,每一回绝望都蕴含着希望”的行动指南;与陶行知对话,有了“当今中国许多学校,人(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生活在‘人’当中,而是生活在知识、训练、分数、考虑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假教育’当中”的觉醒……正是通过与大师的对话,李镇西老师的精神世界一步步走向丰盈和成熟。当然 ,“勤于思考,我细腻而敏感,能够从一些琐碎的或者说人们司空见惯的地方思考一些问题”“乐于写作,再加上我笔头很快,于是我记录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教育现场’”,这些也是李老师不断积累心智力量、提升教育智慧的方法。
  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追求卓越的自己,对于每个人而言,不在于起点的高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是否能认识到这一点。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感谢李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是这本书,点燃了我内心的光亮,重拾了成长的信心。
其他文献
导 读:  多年来的命题写作,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致使学生写作陷入了某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最终让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自主拟题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创新写作教学的几点尝试,以期引发大家对写作教学的关注与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
期刊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此为古城安庆。此处有这样一个机构——安庆市儿童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成员主要为市区和所辖八县小学语文教师,他们致力于儿童阅读课堂化,实施儿童阅读课程化,做童年生命的点灯人。  从2012年9月份艰难起步,到2017年3月份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报道,推广之路已经愈来愈开阔和深入。这项改革,起步于一群热爱阅读、坚信阅读力量的语文老师的怀疑或坚信。他们怀疑什么呢?
期刊
听了省级学科带头人吴显炤老师的“图形的平移”一课,见识到吴老师善于利用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同时善于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我受到极大的启发,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屏幕上的汽车商标吗?大家一起来说一遍吧。  生:(齐声说)大众、马自达、别克、丰田、奥迪
期刊
如何破译经典《桃花源记》流传千古的密码,上出“这一篇”的独特个性,我避开以往教学涉及的寻常处,抓住陶渊明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身”处,抓住“行”“渔人”等命脉词句,层层深入,曲径通幽,挖掘看似平淡的文字下之言简意丰,带领学生穿越桃源,进入陶渊明的心灵深处。  一、偶遇桃花林——“行”的密码  师:“世外桃源”,一个令人神往之地,它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
期刊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特级教师张冬梅执教的“分米和毫米”一课中,我最欣赏她精心设计的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新知的建构过程,在做中积累度量的经验。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分一分,创造毫米  师:你们能告诉老师自己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32厘米。  ……  师:大家都用了两个单位,
期刊
一、教学点(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验“芙蓉”等意象和精准动词、形容词传递出的羁旅、相思和死亡的哀痛;  (2)领悟虚实相生(抒情主体在游子、思妇间转换)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  (3)评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语言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二、教学重点  领悟虚实相生(抒情主体在游子、思妇间转换的留白)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突破重点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四则阅读材料、两则名家解读语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诗人杜甫笔下王昭君的个人情感。  2.通过人物境遇对比、换词带入等方式,理解诗人杜甫通过吟咏古迹、咏怀王昭君而寄托的个人情感,进而掌握怀古诗由人而己的基本解读方式。  3.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掌握吟咏规则,因声求气,理解作者情感在诗中的声韵表达与顿挫呈现。  【教学重点】  1.诗人通过咏怀王昭君而抒
期刊
摘 要:  阅读课上“做活动”不是玩游戏,不是为了让课堂热闹,它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阅读。阅读课上的活动设计应以活动理论为支撑,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预设,甚至还有时空方面的要求。它能帮助教师真正实现从教师“教的活动”转向学生“学的活动”,自主自愿地与文本去对话,与学生去对话,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 语文学科建设;阅读教学;同课异构;活动化
期刊
《卖油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选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文中的陈尧咨射技高超,但自高自大;而卖油翁技高一筹,却谦虚不自夸,由此彰显“熟能生巧”的道理。但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笔者也有自己的疑惑:陈尧咨果真自高自大?卖油翁真就那么谦虚不自夸吗?  何谓“自高自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陈尧咨是谁?宋真宗咸平三年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右
期刊
阅读是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是作者与阅读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要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教师首先也要成为爱阅读会阅读的人。这无形中对教师自身的文本素质,即对教师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师在教学前已经有了教案,看文本与看教案教参也经常同步,教学中多了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和对教学技巧的关注,少了原汁原味的个性咀嚼。  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教师在备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