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训练,怎一个“巧”字了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语用训练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纵观当前课堂教学,语用训练的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几乎都局限在机械模仿和生硬套用层面,使得训练始终限定在刻板的泥潭之中。那么,如何巧用资源、巧设形式,让课堂教学中的语用训练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呢?
  一、依托内容,在巧设情境中调动感官意识
  对任何一种语言的品味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语境,只有在语境的支撑和浸润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思维才能被最大程度地唤醒。在理解语言大意、体悟丰富内涵的思维历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和品味文字,使学生的认知思维逐步从语言文字的语表维度向内蕴维度进发,在具体语境的感知中获得语言内在的真谛。
  如《月光启蒙》中“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段话中的“芳香”一词,就是神来之笔,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与听觉进行了巧妙的融通。但怎样才能让学生体悟出文字背后所蕴藏的真实情感呢?教学时笔者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是运用母亲的口头描述“这刻,你就好像躺在了母亲的怀里,眼睛微微闭上,用心聆听着歌谣”,然后播放匹配的舒缓音乐,模仿母亲的歌声现场演唱童谣。学生慢慢睁开眼睛,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此时,再组织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体悟到的,真切而美妙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感官,在入情入境的基础上与作者处在相同情境和同一个频率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芳香”一词所形成的独特韵味。情境的巧妙创设可谓让文字的辨析与鉴赏水到渠成。
  二、强化对比,在巧妙变式中拓展感知渠道
  美读,就是要将蕴藏在作品中的浓郁情感和丰富意蕴巧妙地传递出来,构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通道。事实上,文本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情感不仅局限在语言文字本身上,也与文本语言的外显形式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达形式进行巧妙的“变式”处理,将语言内容和形式整合,开掘出文本中的内涵价值。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中“骤雨一样……”这一自然段时,很多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调整语言表达的顺序,体会喻体置前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事实上,在基于语言内容的体悟之后,教师可以将原文的语言形式变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变式之后的语句,更加短促,朗读起来也更加铿锵有力,也与课文中意欲表现的安塞腰鼓的火烈与磅礴气势形成了相得益彰之势。
  在对比之中,学生懂得了文本语言的内涵价值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内容上,还需要从文本语言形式的视角进行体悟与辨析。著名诗人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教师需要有从语言形式开掘教学资源的意识,丰富学生内在的资源素材,从而提升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多元转化,在巧用错误中拓展认知空间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相对有限,他们在朗读、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和偏颇,甚至是一些错误。教师应以一颗宽容之心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并将其视为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将学生的错误转换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精心点拨之后重新生成课堂教学的精彩。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一位學生朗读时将课文中“拨草寻蛇”读成了“拔草寻蛇”,笔者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让学生现场表演“拨草”与“拔草”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拨草”是将草身调整位置,而“拔草”是要将草连根拔起。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探寻“拨草寻蛇”的动作,并将其与洪教头“把火烧天”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到林冲的“拨草寻蛇”目标在于扫对手的脚踝,将对方打倒即可,而洪教头的“把火烧天”打的是对方的头盖骨,直接想置人于死地……
  学生无意间的误读,却引发了如此众多的教学内容,生发了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更让学生沉下心来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与辨析,从而对人物的核心形象有了更加深入且全面的体察空间,可谓一举多得。
  四、延伸辐射,在巧挖资源中实现迁移运用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是独特且有价值的资源。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编者的视角出发,考量编者之所以选择这篇文本的真实用意,这一价值一旦被确立,就能彰显文本所具备的独特教学价值,教师便可以紧扣其中一点,深挖下去,进行通透而深入的教学。
  如教学《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我们就将“准确而富有条理的表达”作为训练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最具有典型价值的第10自然段,引导学生提炼出“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并感知与体会森林的蓄水效能,组织学生尝试运用这样的句式对语段内容进行复述。在统整信息、组织语言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经历了语言实践之后进行再度思考:从刚才的说话表达过程中,你有了怎样的发现?这种语言句式还可以在生活中、习作中的哪些情境下使用?学生将思维从原本语境的运用层面提升到理性概括的维度上来,认为这样的句式可以对某一具有多功能的事物进行介绍时使用,教师便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种场景,现场运用这一句式进行语言的表达与实践。
  如此一来,学生就经历了对文本语言和句式的训练过程:先从教材课文的语境出发,感知“可以……可以……也可以……”的表达效果,然后在巩固训练和联系生活的拓展迁移中进行反复训练,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深入链接,有效地实现了语文知识的迁移性运用。
  五、声东击西,在巧妙迂回中转变表达思维
  很多教师在践行语用理念时,都习惯运用正向思维组织学生训练,但很多时候正面而上所遭遇的障碍往往也是巨大的,方法缺乏、语言匮乏、文本解读肤浅都会对学生扎实的语用实践形成巨大的冲击。为此,教师就可以尝试巧妙迂回的策略,在声东击西的过程中实现殊途同归的训练效益。
  如《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逐步亲密的过程,并顺势揭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个鲜明的主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珍珠鸟一步步与作者交往的过程,教师就采用正向思维进行拓展练笔:小珍珠鸟还会怎样与作者进行交流呢?事实上,作者描述得较为翔实,此时再强行要求学生进行内容拓展,学生已经没有了其他的剩余空间,这时很多学生面对这一练笔捉襟见肘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正面思维下的实践也就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就可以尝试转变思路,引导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迂回的表达。比如:从小珍珠鸟敢于一步步与作者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窥探到在这一逐步接触的过程中,作者是怎么做的呢?这样将学生关注的视角从小珍珠鸟转移到作者身上,认知角度的变化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从而以侧面再现的方式不断逼向“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表达的主题上。
  语用训练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学情两个视角出发,巧妙地搭建语用训练的平台,为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助力。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西校区)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进入小学后,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就是识字。对于生字,不仅仅是要求认识,更要求会书写、会讲解意思、会灵活运用等。识字有助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中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如课时不均衡,音、形、义讲解存在割裂,教学内容过于集中化等,都影响学生对生字的全面掌握。为此,笔者提出三点改进策略。  一、注重生字的选择性,突出对难写、难记字的教学  儿童的认知多是感性的、直观的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品位,能够自主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此时对于整本书阅读指导,需要的不是过多干预,而是放手,大胆放手,主动搭建平台,鼓励他们把阅读坚持下去,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完全放手可能做不到,但是至少有一些事情,教师可以不做。  一、不做功利“代言”,纯净阅读目的  为什么要让学生阅读整本书?原因有很多,比如教材要求,考试中内容有所涉及,或者学校统一要求,
在低年级教学中,对于句子的训练,教师多是让学生读读背背就算完事,很少有针对性地进行句子训练,以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体不高。那么,如何进行句子教学?句子教学的要点有哪些呢?  要点一:关注文中范句  低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学习说话、写话的启蒙时期,学习别人怎么说是他们语言表达的重点。教材中有许多范句,这就为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提供了范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特点的句子,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以提升其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从题材来看,可以归纳为写人记事类。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描写祁黄羊让位举贤的故事,重点表现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而对于习作训练来说,其重点也是写人记事。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方式引导学生习得写人记事技巧,以便真正实现读写迁移。对此笔者曾进行过尝试,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谁?  生:(集体
岁月如一缕无形无声的风,匆匆间,我已在校园扎根数十载。迎来一群稚嫩的孩子,朝夕相伴,几载之后又将他们送往人生的另一个站台。三尺讲台,已成为我多年坚守不变的阵地。  如一棵扎根于乡间的树,我牢牢地固守着我的教室和讲台,汲取着土壤间的营养,以更为粗壮的枝干为我的孩子们遮风挡雨。甘苦自知,如鱼在水。面对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孩子,我穿行于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更愿意做一棵这样的树,一棵守护心中月亮的树。处于童年时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是“‘漫画’老师”,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能用文字给老师画一幅“漫画”。能抓住人物的特点,选用与人物特点对应的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事例写具体、写生动。这节习作讲评课,我主要指导学生落实习作要求,评价、修改、完善习作。  一、基于学情,制订目标  习作讲评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两点思考:一是课标要求,二是习作存在的问题。课标提出,写作应“力求具体生动”“力求有创
群组阅读,即以一篇课文为引子,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选择若干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经历个体思考、群体交流等过程,以实现阅读乃至于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群组阅读的实现常常处于低水平的状态,这与教师的望文生义有关:群组阅读,就是“群组”加“阅读”,于是以生为群、以文为组,进而阅读之。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阅读因为群组形式的存在,学生阅读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显然这并没有体现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在小学各阶段都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对于低年级来说,读好书、写好字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应与时俱进。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许多教师很容易步入一些误区,朗读指导低效,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服务。下面笔者主要就中高年级朗读指导存在的一
“分角色表演”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根据不同的情境或者人物形象去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或者生动形象表演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课文之后,经常会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表演,这种学习课文的方式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与运用中感知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在分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真正揣摩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统编本教材在语文要素方面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要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的意思和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在词语教学方面方法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下面以《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