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远了的亲人忽然返身回来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我写的陈劲松专论《对人本价值观和精神品质的坚守》中谈及他的散文诗作品时说:“诗人对物象精神品质的把握和对人本价值观的开掘有敏锐的认知,作品表现了他的‘劝诫’的美学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巧妙的批判。”在我看来,劝诫的美学体现在许多作品中。比如:本土意境下的汪曾祺的小说,乡土画境的丰子恺的散文,充满了宗教意味的仓央加措诗歌等等。陈劲松的散文与他的散文诗一样,有着澡雪心灵的感受。此组作品是对“远去了的亲人们”的追忆。追忆是作家必写题材,也是永恒内心的宗教。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记忆可能忘掉了,但亲人尤其是给予生命慰藉的亲人不会忘记。陈劲松的叙事背后,是经过了的生命历程的苦涩。
  我的书桌上放着奈保爾的《米格尔街》,这是一部作家献给母亲的书。记忆的色泽,在阅读的期待里电影般徐徐展开。“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要兴高采烈地活着。”“活着的人们,都像盐一样平凡,又像盐一样的珍贵。”或许就是作家生命旅程中最不能够忽略的创作母题。与奈保尔一样,陈劲松的记忆是苦涩的同时也是充满了人性温暖的。无论他写散文诗还是写散文,“故土”是他永恒的母题。他写劳累了一辈子、平凡得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矮小奶奶、裹着小脚为乡亲做饭做菜的奶奶。他写“隔三岔五把小麦面和玉米面啊高粱面啊分别擀成薄饼,然后再叠在一起做成馒头。蒸熟之后,馒头便出现了漂亮的分层,白色、黄色、黑色在馒头上呈现出好看的花纹,大家称那种馒头为‘花老虎’”的奶奶,写“我们的小村子离镇上不过两里路,每逢单日就是集市,奶奶也没有去过的”奶奶,写冬天里为在外面玩耍的小孙子“捂手”“暖被窝”的奶奶。奶奶是菩萨,困难时期,自己挨饿忍饥,也要小孙子小孙女吃饱。追忆的文字,泣血泣泪。有些记忆是碎片式的,包括瞬间想起的“过去式”生活景象。许多线索在记忆里打了结儿,在心灵的温润下又都串接起来。在记忆的记述中追求的是同时性。在层层叠叠、无尽无止的思绪里,劝诫生命的内心,映照灵魂的踪痕,是作家精神和灵魂的圣经。写作开始不能确定动机,也不似他散文诗的精打细磨,完全是一种故土语境下的追忆记述。背影愈来愈远,距离愈来愈远,面容愈来愈清。情感的体验是真实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内心的宗教。虔拜、祷祝,与时代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抗衡着。在意志建构中磨砺自己。虽然,意志与现实有时是对立的,无论意志的努力还是精神的执着,又显得坚不可摧。一个人,总会按照自己的意志打造生活。虽说现实有时候令人无奈,而一个人的“身份”指证,在意义解构上,则是一次次扭转。无论怎样抗衡,脐带永远存在。也因此,文本所显现的,是行为的光辉,思想的光泽,精神的光耀,更是家族血脉的光芒。
  比如写长得高大、脾气古怪的祖父,则是有种英雄般的崇拜:“祖父身体一直很好,八十多岁时还可以骑自行车去赶集,他个子高,骑自行车时把自行车支住,一条腿轻松一蹁,就骑在了车上,停的时候一刹车,两腿就支在了自行车的两边。”也写他精明的一面:“祖父虽是农村人,但似乎并不怎么热衷于稼穑之事,他跟我说,他年轻的时候,做过贩卖鸡鸭鹅苗的小生意。”失去与救赎,精神与形象,故事沉默,面容鲜活。人生的过程就是一种救赎的过程。记忆不灭,也是一种救赎。在陈劲松的文本里不单单有《3点45分的月光》的思念,更多的有《一棵树》般的对万物命运的反思,或者《像一株麦子》那般谦逊地利他和布施。故乡砀山,遍野梨花。从皖北平原到西北高原,生活调度着心灵的方向。陈劲松的作品,写实是追求文学本质的手段,道德审视是争取荣耀的阶梯。他的文本不是空洞的坚强,而是铸造属于自己内心的精神准则。面对文学的发展,他只承认话语的思想价值,而不在意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文学的思想,如同高原与平原。只有高原的鹰才知道大风的节奏,只有昆仑山脚下的花草才知道冰雪的寒冷。我要说的是,作家的本质并不在意卑微地接受历史的歧视和遗弃的负担,有时候,记忆并不需要所谓的意义解构。塞尔西奥·皮托尔在《逃亡的艺术》说:“我想着要一小块土地,小小的一块,仅仅可以耕种粮食,以便填饱肚皮的土地。”记忆是一堆灰烬,曾经的火焰是灼热的,也曾给人以炙烧出伤痕的。也因此,在他依稀的生命记忆里,有人曾经告诉过他还有一个夭折了的“小哥哥”,那是一个与自己脸庞和身体相承一脉的同胞兄弟啊。对于未曾见面就已分隔阴阳的小哥哥,记忆也许是朦胧的。小哥哥的离开,让他的内心孤独。“在这苍凉的人间,我也是在替小哥哥在生活着,行走着啊。”想象中与自己一样的小哥哥,能够把自己护在身后不被大孩子欺负的小哥哥。幻梦是鲜活的,醒来是空茫的。忘记了是哪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孤独时刻的幻想,即便是一朵微弱的火焰,也可能会变成一道盛大的光芒。
  故土的记忆是永恒于内心的宗教。从格尔木的雪花,看见了故乡的梨花。春天来了,记忆里的故事,又一次发芽吐叶开花。写下来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体验过的生命。距离故事愈远,愈是铭心刻骨。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光明与黑暗,故乡小世界,思忆大天地。亲人是心灵的经书,是永远读不够的生命善美的诗篇。
  2021-2-21写于北京
  【作者简介】黄恩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撒尼秘境》《阳光陪伴成长》《边地笔记》等长篇非虚构和散文诗集《过故人庄》《时间的河》、散文诗研究《发现文本》等。获第5届解放军文艺奖、首届全国散文诗大奖、刊物年度作品奖等。现居北京。
其他文献
李明华的长篇小说《马兰花》是河湟文学中第一部以女性个人史为书写脉络的小说。从广义的概念上说,河湟区域涵盖了今天青海省的海东、西宁地区和黄南、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以及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汉代赵充国的屯田,汉族作为移民大规模进入河湟流域,与当地族群进行了生产、生活交流,自此农耕文化的气韵在河湟谷地逐渐形成。小说的文本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地理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期刊
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我们一家人开着车来到了辽宁省营口市的鲅鱼圈风景区。鲅鱼圈的天气非常好,气温26℃。我和妈妈提议去海边赶海,爸爸爽快地同意了。我非常兴奋,迅速武装起来,换上全套游泳服,涂抹防晒霜,戴上游泳镜,扣上遮阳帽,拎起小水桶,抄起小鱼网,赶海去!  我想象中的趕海情节,应该是退潮后的沙滩里埋着许多大鱼,用手拨开沙子就能抓到它们。可是,等我到了海边,看到退潮后的沙滩时,跟我想象的一点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总是生机盎然,  而今年的这个春天,却显得有些特别,  周围的一切,都特别的安静,这样的安静,  让人害怕、让人恐慌。  而这一切,都源于新冠病毒的传播。  然而此时此刻,有一群人逆流而上,  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映红了2020年的春天,  一股股春天的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向武汉。  是他们,给我们带来黑暗中的光芒,  是他们,给我们带来春天无限的希望。  致敬——勇敢冲锋的中国勇士!
期刊
作为撒拉族当代诗歌群体中重要的一位创作者,诗人韩文德从创作之初就延续了撒拉族诗人集体呈现出的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诗意书写。因而,他早期的大量诗歌都是以家园的颂辞与挽歌形式出现,让我们在他的诗歌中看到了他毫不吝啬地对于黄河、骆驼等这些负载本民族文化意向的大量运用和反复吟诵,以及人口较少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文化冲击时的游离与坚守、孤独与隐忧,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民族歌者对建构自己本民族精神家园
期刊
在救死扶伤的时刻,  你们奋战在与病魔抗击的一线;  在抗击疫情的时刻,  你们冲在与病毒斗争的一线。  当人民需要你们的时候,  你们毫不犹豫地选择逆行而上。  你们舍弃了与家人的相守相伴,  用担当换取千家万户的健康平安;  當国家需要你们的时候,  你们无所畏惧地选择挺身而出,  你们毫不顾及自身的生命安危,  用坚守换取华夏大地的春暖花开。  我要谢谢你们,最可爱的天使,  为生命擦亮光彩
期刊
凭窗遥望雪皑皑,  楼上题诗鬓欲白。  谁令瘟神能远走,  春風起处百花开。   (指导教师:朱宏秀)
期刊
2020年春节期间,湖北武汉突发疫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国家宣布武漢“封城”。此时此刻的武汉面对的不仅仅是疫情,更是受疫情影响的医疗用品和食品蔬菜的匮乏。这时候,全国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武汉别怕,我们来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疫情当前,武汉最缺少的就是医疗器材和防护用品。兵贵神速,全国人民立即用不同方式将相关器材运往武汉,我们的医护工作者和病人也有了较为全面的防护。这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我们的
期刊
新年第二天,在一位朋友的邀约下,参观了一个画展,在展厅里见到了王文泸先生。王文泸先生算是相交多年的老文友了,一見面就问王老师近期有何新作,王老师便把刚写的一篇《此岸到彼岸》发到我的微信上。王老师的文章篇篇是精品,情感细腻朴实,内容深刻感人,使人荡气回肠,爱不释手。下午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一口气读完。我从农村走出,在城市生活了近40年,如今自己的家人和亲戚在不断地走进城市,经历和感受与王文泸先生
期刊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亥时  今天就来谈谈你的散文在体裁上“文”的特性。  现在大家都是以“散文”来标识你的文体,从大方面来讲,也没什么不妥,就像可以通存通兑的流行货币。但要是结合具体的情形来研究,还戴上均码的帽子,一定少不了有箍得过紧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为妥适的方法就是量体裁衣。  在中国文学的语境里,“散文”是个借来的术语,我们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统称为“古文”,不包括骈文。在古典文
期刊
丑桔的《心经》  这个世界上的穷人往往有着最世俗最难听的名字,他们承受着太多傲慢和偏见的语言暴力。他们也担负起了人们审美的残渣,似乎一生下来他们就应该背负这种不公。似乎贫贱与不齿就是他们的宿命,他们一生背负着这种宿命的衣裳在深渊里越是挣扎,越是得不到命运的青睐。  水果界亦然。这几年水果界的新品种异军突起,仿佛农民起义军从农村包围城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营扎寨,占据人们的味蕾。丑桔大有起义成功一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