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如海中绽放的性情之华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亥时
  今天就来谈谈你的散文在体裁上“文”的特性。
  现在大家都是以“散文”来标识你的文体,从大方面来讲,也没什么不妥,就像可以通存通兑的流行货币。但要是结合具体的情形来研究,还戴上均码的帽子,一定少不了有箍得过紧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为妥适的方法就是量体裁衣。
  在中国文学的语境里,“散文”是个借来的术语,我们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统称为“古文”,不包括骈文。在古典文论里,一般又简称为“文”。后来,这个“文”里又分出“笔记”这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吕叔湘先生编过一本《笔记文选读》,他在序言里有这么一段平实的说法:我对中国文学史没有研究,只是有这么一个感觉,从先秦以后到白话文学兴起以前,中间这一千多年里,散文文学是远远落后于韵文文学的。这个时期的大作家,司马迁以外,数来数去就只有诗人的名字。连最有名的散文作家韩愈和苏轼,也好像是他们的诗比他们的文更可取似的。……打开《古文辞类纂》之类的书来看看,可以算作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实在不太多。其实这一时期的散文文学,如果不限于第一流的作品,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只是文集里不多,应该到“杂书”里去找罢了。所谓“杂书”,包括多种,而数量最多的是笔记,这里面是有很多好东西的。……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他还说:“随笔之体肇始魏晋,而宋人最擅胜场。”吕老的这个判断与大学者钱钟书在二十来岁时的思考大体一致,只是钱先生考论得更深入细致。他是在骈、散文(“古文”)的线索之外,另辟出“小品”文中的“家常体”,并提出自家的“文笔论”:“小品”和“极品”的分疆,不在题材或内容而在格调(style)或形式了,这种“小品”文的格调,——我名之曰家常体(familiar style),因为它不衫不履得妙,跟“极品”文的蟒袍玉带踱着方步的,迥乎不同——由来远矣!其形成殆在魏晋之世乎?汉朝的文章是骈体的逐渐完成,只有司马迁是站在线外的,不过他的散文,并不是“家常体”,要到唐人复古的时候,才有人去师法他;在魏晋六朝,骈文已成正统文字,却又横生出一种文体来,不骈不散,亦骈亦散,不文不白,亦文亦白,不为声律对偶所拘,亦不有意求摆脱声律对偶,一种最自在,最萧闲的文体,即我所谓家常体,试看《世说新语》,试看魏晋六朝人的书信,像王右军的《杂帖》……据我看,“笔”就是这种自由自在的家常体,介乎骈散雅(bookish)俗(vernacular)之间的一种文体,绝非唐以来不拘声韵的“古文”,韩愈复古,纯粹單行的散文变成了正统;骈体文到了清朝方恢复地位,而家常体虽未经承认,却在笔记小说里,在书函里相沿不绝,到苏东坡、黄山谷的手里,大放光明(东坡、山谷的题跋,便是家常体,他作则为“古文”)(《近代散文钞》)。
  延续到当代,作家阿城在写给诺埃尔·迪特莱的信中专门讨论到“笔记”:“目前,小说(甚至长篇小说)的写作是可能的,但不是‘长’小说。然而,笔记这一文类消失了。1984年,我开始一段一段地写我的《遍地风流》,差不多在1985年,杭州的李庆西确认了‘新杂文’(就像人们讨论‘新小说’一样)。接着又有一些人写了笔记小说。在写笔记小说的当代作家中,我偏爱汪曾祺。说实话,汪曾祺是忠实于笔记小说的唯一作家。这种文类大概同时具有诗、散文、随笔和小说的特征。可以通过它把我们的许多遗产传之后世,同时可以在描写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例如句子的节奏、句调、结构、视角等等。”
  综合这些学者、作家的观点,我选择“笔记性”这个概念来说你的散文。也就是说,你散文里的硬核技术是笔记。“笔记性”的识别度、流行度和认可度都极高,它也是最具兼容性的一种文体。巴赫金在西方文学语境里,把小说视为一种开放文体,视为“文本领域的罗宾汉”。而在中国文学语境里,笔记则是我们“文本领域的罗宾汉”。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来约束自己,没有把自己变作一个文体的模具,它永远都是一件正在生成中的事物。它跟神幻故事中那些高人身上携带的神奇法器——葫芦、布袋、水晶球之类——一样,在貌似有限的空间里,却容纳着世间无尽的宝藏。只有它才会跨越、破除各种文体疆界,让文史哲齐聚一堂,让形形色色的社会杂语和经典表述同床共枕。它通过自身所拥有的审美特性,既让作者赢得被社会时常漠视、久违,有时甚至是践踏了的个人尊严,又让他和他的思想以及他人通过阅读所产生的各种感会,逐渐靠近自由的境界。这意味着艺术、审美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们沉醉于大河落日、小桥流水似的风景,不单单是让人们领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生机,它实际上是在通向一种属于每个人的、可以也必须是与他人沟通、分享的心灵政治。“风格是一种斗争,一种政治。文本愈是摆脱特定的异己之物或愈是不受制于表达的具体环境,便愈具有审美性。换句话说,审美构成了一种自由。把艺术同自由联系起来并非巴赫金首创。这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观点:诗人威胁着理想国的长治久安。在巴赫金时代,斯大林也看到了这种威胁。由于审美事实上是这样的一个领域——在其中当下因素的制约作用微乎其微,因而审美总是一个‘它性’最强盛的王国,一个最宽广的通道,——‘现在’可以由此遁向‘未来’。这种未来在褊狭的话语范围内——例如政治与宗教——是梦想不到的,在那里,未来作为现在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凯特琳娜·克拉克 迈克尔·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
  你的三本书里,《金色河谷》《焰火息壤·柳湾彩陶》《西风消息》在文本的组织构架上,完全采用了属于“文”的随写随记的笔记特性。《金色河谷》采用了笔记的片断化书写方式,只不过在行文格式上,你采取空行来间隔每个片段的书写内容。《焰火息壤·柳湾彩陶》采用章节形式。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分为AB两个部分。它们在上下文的衔接上,极为松散、宽舒,富有张力和弹性——我联想起你《金色河谷·回声》里缠线的技艺:“爷爷的手并不灵巧,但是捻出来的毛线匀细而有弹性。我缠线团渐渐得出技巧,如果线团绕得过紧,毛线会失去弹性,我便以手做轴心,给线团留下空隙,这样绕出来的毛线团又柔软又蓬松。”这岂止是在缠线。这里你所呈现的缠法,完全适用于文章这种织体。文章的起承转合,不也同样需要时时给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留下“空隙”,既不能绕得过紧,也不能绕得过松,松紧之间要保持“又柔软又蓬松”的弹性。只保留文脉的内在指向和趋向,是书法上的笔断意连——我忽然发现我们书法的布局节奏,行笔走势,完全是笔记性的随性随意。
  (作者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日报》专刊部主任。)
其他文献
假如人類可以冬眠,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我们怎样冬眠,是像地松鼠一样在树洞里冬眠?还是像狗熊一样在地洞里冬眠?还是像蛇一样,不吃不喝,一动不动的冬眠?   嗯,反正我要和我的家人一起冬眠。首先我们得先弄个又大又湿的洞。我们带什么冬眠?这个很简单,洞很暖和,大家只需带自己的枕头和被子就可以了。另外,我还要带一本故事书和两块玻璃窗。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黄昏时进入洞穴,躺在洞穴里,看着故事书,多美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排方式上都作了更新,为教师选择、重组、用好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实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恐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材”要为特定的人所用。因此,只有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才能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用。    一、实现“书本世界”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    1.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
期刊
李明华的长篇小说《马兰花》是河湟文学中第一部以女性个人史为书写脉络的小说。从广义的概念上说,河湟区域涵盖了今天青海省的海东、西宁地区和黄南、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以及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汉代赵充国的屯田,汉族作为移民大规模进入河湟流域,与当地族群进行了生产、生活交流,自此农耕文化的气韵在河湟谷地逐渐形成。小说的文本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地理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期刊
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我们一家人开着车来到了辽宁省营口市的鲅鱼圈风景区。鲅鱼圈的天气非常好,气温26℃。我和妈妈提议去海边赶海,爸爸爽快地同意了。我非常兴奋,迅速武装起来,换上全套游泳服,涂抹防晒霜,戴上游泳镜,扣上遮阳帽,拎起小水桶,抄起小鱼网,赶海去!  我想象中的趕海情节,应该是退潮后的沙滩里埋着许多大鱼,用手拨开沙子就能抓到它们。可是,等我到了海边,看到退潮后的沙滩时,跟我想象的一点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总是生机盎然,  而今年的这个春天,却显得有些特别,  周围的一切,都特别的安静,这样的安静,  让人害怕、让人恐慌。  而这一切,都源于新冠病毒的传播。  然而此时此刻,有一群人逆流而上,  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映红了2020年的春天,  一股股春天的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向武汉。  是他们,给我们带来黑暗中的光芒,  是他们,给我们带来春天无限的希望。  致敬——勇敢冲锋的中国勇士!
期刊
作为撒拉族当代诗歌群体中重要的一位创作者,诗人韩文德从创作之初就延续了撒拉族诗人集体呈现出的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诗意书写。因而,他早期的大量诗歌都是以家园的颂辞与挽歌形式出现,让我们在他的诗歌中看到了他毫不吝啬地对于黄河、骆驼等这些负载本民族文化意向的大量运用和反复吟诵,以及人口较少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文化冲击时的游离与坚守、孤独与隐忧,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民族歌者对建构自己本民族精神家园
期刊
在救死扶伤的时刻,  你们奋战在与病魔抗击的一线;  在抗击疫情的时刻,  你们冲在与病毒斗争的一线。  当人民需要你们的时候,  你们毫不犹豫地选择逆行而上。  你们舍弃了与家人的相守相伴,  用担当换取千家万户的健康平安;  當国家需要你们的时候,  你们无所畏惧地选择挺身而出,  你们毫不顾及自身的生命安危,  用坚守换取华夏大地的春暖花开。  我要谢谢你们,最可爱的天使,  为生命擦亮光彩
期刊
凭窗遥望雪皑皑,  楼上题诗鬓欲白。  谁令瘟神能远走,  春風起处百花开。   (指导教师:朱宏秀)
期刊
2020年春节期间,湖北武汉突发疫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国家宣布武漢“封城”。此时此刻的武汉面对的不仅仅是疫情,更是受疫情影响的医疗用品和食品蔬菜的匮乏。这时候,全国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武汉别怕,我们来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疫情当前,武汉最缺少的就是医疗器材和防护用品。兵贵神速,全国人民立即用不同方式将相关器材运往武汉,我们的医护工作者和病人也有了较为全面的防护。这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我们的
期刊
新年第二天,在一位朋友的邀约下,参观了一个画展,在展厅里见到了王文泸先生。王文泸先生算是相交多年的老文友了,一見面就问王老师近期有何新作,王老师便把刚写的一篇《此岸到彼岸》发到我的微信上。王老师的文章篇篇是精品,情感细腻朴实,内容深刻感人,使人荡气回肠,爱不释手。下午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一口气读完。我从农村走出,在城市生活了近40年,如今自己的家人和亲戚在不断地走进城市,经历和感受与王文泸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