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740047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一上册的第五单元是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该单元的学习任务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有四个:一、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二、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三、关注问题,学以致用;四,拓展阅读,知人论世。因为是科学著作,阅读难度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再加上课时安排有限,教师在教学安排上非常头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学会放手,充分发挥“让学因思”教学理念的积极作用,在阅读方法上做好指导,在阅读成果上做好检查和督促,因此,除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书概念和逻辑思路外,更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分享与交流,指导学生写好分享交流的材料,巩固自己阅读的成效。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分享;实践;
  学生的阅读成果,可以读后笔记或者读后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读后感类的作文,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针对原文的某些论点进行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类作文,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教师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体悟,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拨。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这类文章看似简单随意,实则大有乾坤,很多学生不重视读后之“感”,信马由缰,写作的文章犹如流水账,毫无重点,也毫无新意,常常表现出以下问题:
  1.大篇幅照抄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读完之后的“感”,引述材料是为写“感”服务的,这一点类似于议论文,记叙是为议论服务,切不可以叙代议。但有些同学偏偏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读书笔记就成了好句摘抄。
  2.空穴来风,无由而 “感”。凡事都有因果“感”不可凭空产生。“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因此,“感”宜与原文自然融合。
  3.信马由缰,杂乱无章。文章没有中心,是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切不可想到什么写什么,漫无边际。
  4.感受肤浅,认识单一。不少同学的读后感,看不到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读后感要写出自己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这样的分享才有意义。因此,写作时要联系和对照现实,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
  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读”是引子,“感”是重点。要想写出有价值的读后感,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挑选,慎重选材。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感触肯定很多,一股脑地写上去,必定平淡无味,不够深透。动笔前要认真考虑、剖析,加以提炼,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去写。可以遵循原作的中心思想去写,也可以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件事物、一句精彩的语句来写,扣住一点,深入发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观照生活,联系实际
  你的感触能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关键是看有没有实际意义。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历史教训,也可以评论当下局势;可以回忆幼年时日,也可以写班级或家庭情况,但最主要的是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读”“感”相融,叙评结合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是带有议论性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要说理。叙说是评论的基础,评论是叙说的深化。
  四、条分缕析,结构明朗
  读后感既然属于议论文范畴,就得讲究逻辑思路,必须层层深入,逐步深入,做到引人入胜。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组织文章。
  1.引——围绕感点,简单引述。“感点”即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述原文,或引述或摘抄有关重要詞句,或概述。
  2.议——剖析材料,提炼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可就原文观点剖析议论,也可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挖掘,透过表象看实质。最好采用开宗明义的办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适当拓展。摆现实,讲道理,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下手,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历史上相似或相反的例子,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之更有说服力。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受。在总结全文的部分,要对前文所提观点进行进一步强化。可以对前文提出的疑问进行回答,也可以对原文写作意义进行评价,提出期望。不论如何结尾,都要与前文观点相联系,进行恰当的回扣。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没有“读”就无处“感”。而,“感”则是对“读”的强化,以“感”促“读”。因此,整本书阅读时,在批读示范指导后,及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督促他们提高阅读效率,时机成熟后就进入交流分享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读感受,分享成果,同时学生还可以相互质疑和解疑。组织这样的活动,能够检验阅读效果,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享别人的成果弥补自己的缺漏。用小文章撬动大道理,化整为零,慢慢“蚕食”,不失为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之一。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在进行课堂具体知识内容讲述的过程当中,不应该把教学重点仅仅放置在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以及如何通过课堂上的相关知识内容教学,加强学生的解题技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在课堂上的具体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质量,给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知识点。  关键词:初中班级;班主任;仔细观察;制
期刊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当下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主要重视的是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得学生融入到生动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体悟知识,让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兴趣,促使教师的教学效率更高。基于此,本文将从多方面研究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希望能够助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需要特别重视教育的优化,这样,才能够让自身的教学更为生动,能够有效促
期刊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有些教师常常发现自己在教学上付出的努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至多只能实现对一些知识的记忆,但是实现不了灵活有效地应用。一旦面临比较困难的化学问题,会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实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没有深入。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教师本来在平时就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表面掌握,缺少对学生理解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自然会缺乏深刻的理解。本文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及其有效途径两个
期刊
摘要: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从来不是喜欢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喜欢在体育课上能够得到情绪上的放松,能够得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时间。也正因此,小学体育课上的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教师可以在課前带领学生进行一个课前热身,帮助其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的同时,还可以将教学和游戏结合,让学生在玩闹中掌握知识点,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两全其美。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效率;课前热身;
期刊
摘要: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在化学教学中,插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 德育渗透 途径方法  师者,三尺讲台万丈空,桃花源里自耕农。磨剑十年图破壁,开怀一笑坐春风。桃李报我山河丽,我付桃李一片情。不为浮华遮望眼,愿做春泥化落红!  当前改革开放的
期刊
摘要:生活化的教学实际上是将教学这一活动放置在生活场景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情趣,还能够将学生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转移到学习中。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利用生活化的优势进行自主学习。初中的化学课程不算晦涩难懂,它从最贴近生活的客观规律出发,向学生介绍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客观规律等。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可以从生活展开,去延伸出关于化学科学的课程。所以,
期刊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导的是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人的基本道理和原则。这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小学教学中,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是显然不行的,需要加入新的教学方式。情景模拟就是最合适的方式,通过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课堂,充分地融入授课,充分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最后更好地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  关键词:情景模拟;小学道德与法治;营造氛围;加深记忆;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管理者是自己。同时,一切教育措施的落实首先都要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这个层面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初中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学业的进步,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因此,加强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自主管理能力  初中生处在学习乃至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
期刊
摘要:户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形式,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的关注要点是教师支持、引导和帮助幼儿的基础和依据,与活动效果密切相关。文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关注要点:1.关注户外体育活动中有关“安全”的要素。2.关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及参与的主动性。3.关注户外体育活动环节与幼儿表现的冲突。4.关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5.关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幼儿的敏感情绪,给予
期刊
摘要:小学教师如果想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水平,就需要在求新求变的历程中不断发展。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传统文化的传递固然有魅力,但是将文化与德育进行融合,则能够迸发出新的火花。因此小学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德育新发展,保证每一个小学生都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体验中实现道德品质的建立。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德育  传统文化的教育应用能够促进小学德育实现新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文化充满魅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