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人有赏花的习俗,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城里的男男女女就“争先出城探春”,结伴赏花。《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当时园圃之多和花开之盛,“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次地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
皇家园林除了遍植名贵花草外,还从海外购买奇花异草,花开之际,皇帝就和大臣们赏花游乐,君臣唱和。而士大夫家或地方上也多辟私人花园,“放人春赏”。司马光在洛阳曾建“独乐园”,苏轼写诗做了描述,“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花香袭杖履,竹色侵杯”,形象地写出了独乐园的朴野之趣。大诗人陆游宦游入蜀,花开时节四处游园赏花,“看花南陌复东阡,晓露初干日已妍。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写出自己悠然闲适、尽情享受春光的喜悦之情。
诗人们游园赏花,并不全是赞美,也有讽刺。“名园虽自属侯家,任客闲游到日斜。富贵位高无暇出,主人空看折来花。”侯家坐拥名园,却无暇游赏,只看折下的花。富贵使他们无从接近大自然,也就失去了造化赐予人类的美的享受。诗人穆修巧借游园给了贪婪地占有园林之胜的贵侯们以辛辣的讽刺。
宋人在典礼、宴庆、佳节、出游时有簪花的习俗。簪花又称插花、戴花,本是重阳登高习俗,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就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后来由插菊花发展到多种花卉。簪花在文人士大夫中很是流行,经常见诸诗词。“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写的是欧阳修在丰乐亭游春的情景,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花卉,坐在轿上大醉而归,显示了洒脱不羁的性格。“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写的是苏轼在杭州赏花插花的情景,发出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黄庭坚的词中也有“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的句子,却与苏轼的不相同,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并不因年事已高而消沉,那种热爱生活的“壮心不已”精神跃然纸上。
赏花、簪花的习俗促进了鲜花贸易,书载洛阳、扬州、成都等都有花市,汴京、临安等还有沿街叫卖的花贩,每当“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不少诗作也对这种情景做了细致的描写。如方岳的《湖上》:“今年春风特地寒,百花无赖已摧残。马塍晓雨如尘细,处处筠篮卖牡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丝风片中的湖上卖花图。诗人们不只是单纯地描写卖花的情景,还关注着卖花人的生活。大诗人陆游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君不见会稽城南卖花翁,以花为粮如蜜蜂,朝卖一株紫,暮卖一枝红。屋破见青天,盎中米常空。卖花得钱送酒家,取酒尽时还卖花。青春花开岂有极,日日我醉终无涯。”对卖花翁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深切同情。
宋代咏花诗中提到的花卉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杏花、海棠、桃花、水仙、菊花、荷花、梅花等,如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中最受人青睐的梅花,这和当时诗人们的心理有很大关系。宋代国势远不及唐,加上外患频仍,士大夫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由唐人对牡丹的喜爱转向了梅花,宋人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花诗。像苏轼有40多首,刘克庄有130多首,陆游有160多首,其他如王安石、林逋、辛弃疾、卢梅坡等人都有咏梅佳作。就宋代梅花诗的格调来说,大多突出其寒瘦、清疏、幽香的特征,这和宋诗“情思深微”、“气力收敛”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如“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陆游)、“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都塑造了枝瘦香幽、韵远格高的梅花形象。范成大《梅谱》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影与老枝奇怪者为贵。”苏轼也在诗中提到:“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种对梅花风韵的赞赏,正是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爱美心理的真实写照。
皇家园林除了遍植名贵花草外,还从海外购买奇花异草,花开之际,皇帝就和大臣们赏花游乐,君臣唱和。而士大夫家或地方上也多辟私人花园,“放人春赏”。司马光在洛阳曾建“独乐园”,苏轼写诗做了描述,“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花香袭杖履,竹色侵杯”,形象地写出了独乐园的朴野之趣。大诗人陆游宦游入蜀,花开时节四处游园赏花,“看花南陌复东阡,晓露初干日已妍。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写出自己悠然闲适、尽情享受春光的喜悦之情。
诗人们游园赏花,并不全是赞美,也有讽刺。“名园虽自属侯家,任客闲游到日斜。富贵位高无暇出,主人空看折来花。”侯家坐拥名园,却无暇游赏,只看折下的花。富贵使他们无从接近大自然,也就失去了造化赐予人类的美的享受。诗人穆修巧借游园给了贪婪地占有园林之胜的贵侯们以辛辣的讽刺。
宋人在典礼、宴庆、佳节、出游时有簪花的习俗。簪花又称插花、戴花,本是重阳登高习俗,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就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后来由插菊花发展到多种花卉。簪花在文人士大夫中很是流行,经常见诸诗词。“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写的是欧阳修在丰乐亭游春的情景,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花卉,坐在轿上大醉而归,显示了洒脱不羁的性格。“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写的是苏轼在杭州赏花插花的情景,发出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黄庭坚的词中也有“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的句子,却与苏轼的不相同,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并不因年事已高而消沉,那种热爱生活的“壮心不已”精神跃然纸上。
赏花、簪花的习俗促进了鲜花贸易,书载洛阳、扬州、成都等都有花市,汴京、临安等还有沿街叫卖的花贩,每当“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不少诗作也对这种情景做了细致的描写。如方岳的《湖上》:“今年春风特地寒,百花无赖已摧残。马塍晓雨如尘细,处处筠篮卖牡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丝风片中的湖上卖花图。诗人们不只是单纯地描写卖花的情景,还关注着卖花人的生活。大诗人陆游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君不见会稽城南卖花翁,以花为粮如蜜蜂,朝卖一株紫,暮卖一枝红。屋破见青天,盎中米常空。卖花得钱送酒家,取酒尽时还卖花。青春花开岂有极,日日我醉终无涯。”对卖花翁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深切同情。
宋代咏花诗中提到的花卉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杏花、海棠、桃花、水仙、菊花、荷花、梅花等,如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中最受人青睐的梅花,这和当时诗人们的心理有很大关系。宋代国势远不及唐,加上外患频仍,士大夫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由唐人对牡丹的喜爱转向了梅花,宋人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花诗。像苏轼有40多首,刘克庄有130多首,陆游有160多首,其他如王安石、林逋、辛弃疾、卢梅坡等人都有咏梅佳作。就宋代梅花诗的格调来说,大多突出其寒瘦、清疏、幽香的特征,这和宋诗“情思深微”、“气力收敛”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如“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陆游)、“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都塑造了枝瘦香幽、韵远格高的梅花形象。范成大《梅谱》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影与老枝奇怪者为贵。”苏轼也在诗中提到:“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种对梅花风韵的赞赏,正是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爱美心理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