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著名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经典之作,在该书中,斯威夫特首先借助夸张、象征、对比、反语等讽刺方法,深刻批判并揭露了存在于18世纪英国统治阶级中的诸多黑暗面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中的诸多矛盾。本文在简要分析斯威夫特与其作品《格列夫游记》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格列佛游记》讽刺手法的运用,并对这部作品的讽刺语气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 讽刺艺术 文学价值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创作荒诞幽默、饱含风霜、震惊四座,身为18世纪著名的英国讽刺作家与散文家,其极其擅长将充满幻想的虚构故事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细节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在其诸多文学作品中,《格列佛游记》是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甚至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的讽刺类小说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格列佛游记》以格列佛船长的口吻阐述了各国的民俗风情,将虚构的故事与真切的现实融合在了一起,强烈抨击了18世纪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黑暗与腐败,特别是对英国统治者对爱尔兰人民的镇压、奴役以及惨无人道的剥削行径等,进行了直接、无情的批判和揭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 斯威夫特与其作品《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的讽刺作家。他之所以被称为英国18世纪的讽刺大师,离不开其独特的讽刺艺术。斯威夫特总是擅长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去表现最辛辣、最直接的嘲讽。他与维护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那些作家远远不同,斯威夫特总是能够发现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黑暗面,并大胆揭露社会中的缺点和一切非正义,其作品有着深刻的寓意、强烈的号召力和独特的讽刺手法,对后世英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界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刻的重大意义。此外,斯威夫特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的概括力量,也使得他成为全世界文学界最优秀的讽刺大师。他所揭露、批判的并不单单是英国,同时也是其他国家中所存在的种种缺陷。其讽刺作品《格列佛游记》于18世纪20年代问世,在当时的伦敦轰动一时,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后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深受世界各国普通读者的喜爱。斯威夫特运用海外游记加以丰富多变的幻想,充分表明了其对现实社会的无情鞭策,进而体现了其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理想。
  《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18世纪初期的英国统治阶级的无情与残酷,同时也给了我们厌恶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理由。通读《格列佛游记》整部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它采用“离开家乡——远游他乡——返回家乡”的叙述模式,这是欧洲流浪汉小说常用的结构手法。这种结构模式斯威夫特在小说中重复了四次,详细描述了主人公海上航行中的种种奇遇。这种结构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将这四部分独立分开自成一体,同时也有利于其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小说分为四个部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惠马国。第一章节中,斯威夫特通过解剖小人国宫廷深刻批判了18世纪的英国统治阶级,充分揭露了其内部存在的种种矛盾。每一行字里都描写了嬉笑怒骂之事,形象且生动。第二章节强烈抨击了英国统治阶级中的腐败现象与不合理不科学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第三章节斯威夫特对惠马国的详细描述便是其对人性最大的讽刺,因为此时的人性已面目全非,唯有马成为最有美德最具理性的动物。从这四个部分中,我们不难发现,斯威夫特通过借助格列佛的眼睛,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与人性的黑暗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揭露。
  二 《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典型的寓言体讽刺小说,作品中运用大量具体的讽刺手法。凭借全新的文化知识和人格以改造愚昧麻木的国民性,荡涤腐败社会的深刻愿望,都不可能如此深刻地洞察现实生活,把讽刺矛头对准社会中的丑恶与荒谬,同样也不可能把讽刺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斯威夫特曾一度热衷政治,然而现实却给他沉重的打击,使得他一生都置于政治之外,而也正是由于这种长期得不到接纳的特殊经历使得他的政治态度由最开始的热衷转变为绝望,最终对其进行了重重的嘲讽。
  1 夸张
  小说第一部分谈及小人国,那里的人们身高还不及六英尺,能够随意在格列佛手掌上自由玩耍,而格列佛的一泡尿便轻易扑灭了宫廷内的大火,轻松救下了大家。小人国虽小,然而五脏俱全,正是对真实社会的写照。小说中描写官吏的选拔却用在绳上跳舞的方法作为任用标准,斯威夫特在书中给读者重新建构了一个值得人们关心的新世界,弥补了现实社会中缺失的平衡性。奇妙浪漫的想象一方面可以满足读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期望,同时也给广大读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快乐与喜悦,使得他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也会有美好结局。此外,低跟党与高跟党之间的党派争斗,小端派与大端派之间的教义争斗,斯威采夫特皆运用夸张的讽刺手法进行描述,表面上看略有荒谬,然而却实实在在地揭露了当时英国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目。
  2 对比
  整部作品中,作家运用了较多层次之间的对比,比如大小人国之间的对比、格列佛身处大小人国之中时不同感受体验的对比、惠马国中善良的“马”与丑恶的“椰胡”之间的对比。古希腊理性主义注重科学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大胆探索,敢于与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提出质疑。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即客观世界,而科学则是人们进行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从道德伦理上来讲,这种思想肯定了个体的存在与价值,高度宣扬人本主义价值体系,在伦理方面反对一切宗教道德,在社会现实中反对一切禁欲主义。强烈抨击了现实社会,也充分体现了斯威夫特对人类美好社会与幸福生活的真心向往。
  3 象征
  小说的四个部分皆有不同的代表象征意义。生活在小人国的人们身材矮小,斯威夫特通过这样生动的形象来象征王公大臣和国王的狭隘心胸与卑鄙冷漠;大人国则是心胸广阔、思想深远的国王的象征;飞岛国象征着当时英国社会中压制剥削人民的英国政府和统治阶级;惠马国的“马”象征着理性、智慧和善良,惠马国便是作者完美社会的象征。与生硬无趣的说教语言相比,斯威夫特运用这些生动活泼的有着象征意义的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意识,有效地加强了整部作品的讽刺艺术,为广大普通读者带来了愉悦内心的阅读体验和活泼生动的印象。   三 《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语气
  1 诙谐
  斯威夫特通过运用不同的讽刺语气,达到了完美的讽刺效果。尤其是诙谐语气的应用,更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诙谐是一种灵巧、干净、利落、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讽刺手法,其常常蕴藏着作家的智慧和敏捷思维的方式。比如,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有关小人国的描述中,小人国的人们并不是靠依赖自身努力获得进步,相反,是借助自己在绳上跳舞的技能以求得一定职位;通过鞋跟的不同高度来选择自己的党派。除此之外,当读者阅览到主人公格列佛通过小便救火时,在拜见国王跪舔地板时,惠马国的马像人一样进行生活时,小说诸多情节都能够使得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诙谐的讽刺语气,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趣味,而且让读者体会到了故事情节的丰富多彩,尤其是引导读者了解到了英国社会的真实状态与生活面貌。
  2 揭露
  揭露作为一种将对方的真实面目直接暴露于大众面前的讽刺,作者也在书中进行了大量的运用。格列佛在小人国的游记过程中给其国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国王并不满足,希望格列佛能够为他做更多对他有利的事情。而斯威夫特对小人国国王的这种描述正是对英国统治阶级贪婪与残忍的深刻揭露。例如,作者通过格列佛表达了自己对统治阶级的看法,即,说道宏伟的功绩对君王而言并算不上什么,一旦你一时无法满足其奢望,即便你之前立下了辉煌的战绩依然无法得到他的宽恕和原谅。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将统治者无比贪婪的内在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采用的即是直接讽刺手法——揭露,具有强烈的功绩与讽刺韵味。尤其是在批判历史的时候,更是毫不留情地将一些“大人物”的面具扯了下来,对英国宫廷中的丑恶与肮脏进行了露骨的攻击、谩骂,比如将这些宫廷中的“大人物”比喻成娼妓、懦夫、傻瓜甚至恶棍等,把朝廷、参议员和枢密院中的政治行为活动与鸨母、乌龟、妓女以及小丑列为一谈。这些赤裸裸的文字揭露都折射出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厌恶、鄙视与斥责。
  3 嘲讽
  嘲讽是一种没有玄幻、远离精心设计安排的相对直爽的讽刺。例如,在小说的第三部分飞岛国的游记过程中,斯威夫特带着强烈的嘲弄意味对那些所谓的学者以及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当他们走在繁闹的大街上时,不是被人们撞进沟里,便是把路人撞倒,这些人的衣着装扮极其特立独行,多处似乎都是被火烤焦了,而脸与双手就像是被烟熏过一样黑。还有对大人国中流行的文体形式的阐述,从表面层次去看,貌似作者是在赞美大人国的文体形式与风格,但从深层去看,却隐含了作者对18世纪英国社会语言运用不规范行为的嘲讽,表现了斯威夫特对简洁明了的朴实文体风格的追求与推崇。另外,斯威夫特对马国语言应用的高度赞扬也间接表现出了其对欧洲国家语言应用风格的讽刺,暗示了部分欧洲国家语言中的粗俗。通读《格列佛游记》,读者可以发现处处蕴藏着嘲讽语气,从一定程度上讲,这部作品将作者斯威夫特高超的嘲讽手法运用技能十分明显的展现了出来。
  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坛中的一部经典讽喻体小说作品,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段,例如,夸张、对比、模仿、影射、反语等等。同时,此部作品在讽刺语气的表达方面也各有特色,诙谐、揭露与嘲讽等都有体现。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荒诞、幽默以及科幻类小说的雏形,其对讽刺文学作品的创作尤其是讽喻体小说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讽刺型小说的生存价值与社会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真实性,即被讽刺对象的行为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间的关联程度。与现实社会相脱节的离奇、荒唐的作品,只能博取观众一时的欢笑,却无法引起广大读者的深刻思考,也不可能成为经典的讽刺作品。而《格列佛游记》之所以广为世人流传,其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通过超现实创作手法的运用揭露现实社会中的深层矛盾,促进虚构故事情节和讽刺现实生活两者间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吕新花、郭爱珠:《评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对英国18世纪现实生活的讽刺与批判》,《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 项凝霜:《精妙的构思 卓越的讽刺——再看〈格列佛游记〉的反讽技巧》,《安徽文学》(文艺理论),2010年第6期。
  [3] 吕玉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 谢静:《从语言变异的角度看〈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5] 聂素民:《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讽刺的差异——比较〈格列佛游记〉与〈动物农庄〉的讽刺效果》,《江汉论坛》,2010年第10期。
  [6] 李奇林:《〈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年第4期。
  [7] 熊云甫、张杨莉:《〈格列佛游记〉第一卷中的讽刺艺术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8] 伍厚恺:《简论讽喻体小说〈格列佛游记〉小说及其文学地位》,《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陈修铭,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其他文献
1  分针已经走过二十点四十分,我一步跨进三教大门。  这幢高高的教学楼实在安静得可怕。  喷雾剂藏在背包里,不知为什么,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感。摸了摸口袋里的小型匕首,我继续向前走去。  在这所学校,其实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新生,名字叫张玖,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但当我出于生活的无聊及对推理小说的兴趣,加入了这所学校的推理社之后,一切开始发生了改变。本来推理社应该只是一个类似于兴趣小组的休闲组织
期刊
摘要 1912-1919年是一个历史过渡时代,而产生于这个时代的小说作品《玉梨魂》同样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过渡价值。本文将以该小说的艺术形式、主题思想为着眼点,探讨《玉梨魂》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并分析小说文本中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折射问题。  关键词:《玉梨魂》 传承下的突破 历史过渡价值  引言  《玉梨魂》是由鸳鸯蝴蝶派早期代表作家徐枕亚创作的,在当时一经出版后,广受青年读者的喜爱,并成为民初
期刊
边缘不是世界结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阐明自身的地方。  ——梭罗  一 天山是天边  在北疆行走的每一天,我都如梦如幻,宛若行走在天外。  在乌鲁木齐飞往阿勒泰的CZ6841航班上,跨越天山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整个身心都融入了天边,幻化成天山上一朵游走的白云,变幻成博格达峰上嶙嶙积雪,云与雪反反复复融合、重叠在一起,腾云驾雾的我便一步步走向了梦想已久的天边。  天山下那片万马奔腾的云彩是我吗?塔里木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喜福会》小说中中国母女两代人在一个提倡多元文化的开放型美国社会,陷入各自“文化休克”现象的原因,并针对“病因”提出了有效的摆脱“休克”,融入主流文化的对策,以求减淡移民群体的文化迷失感。  关键词:喜福会 文化休克  引言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一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在1958年提出来,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
期刊
(一)愚人节的邀约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样明媚的早晨,走在校园的小径,你与我擦肩而过。而你是否能够知道,走过去的我,复又转身,默默凝注你的远离。你总是一如既往的无知无觉,只留给我一个漠然的背影……  愚人节来了,如果我守候在那古老的天台上,你是否会愿意欣然前往?我需要从你口中得到答复,来揭示你,是否只是上帝给我开的一个玩笑……  倾心人  2007年3月31日  从传达室刚刚领来的信件摊开在桌
期刊
1   我是个爱洁净的女孩,习惯每天都去浴室。  学校的浴室是那种老旧的陈设,五六十平米的单间,只有十多个水龙头,为了能洗得痛快些,我都是避开洗浴高峰,趁着中午人少的时候去洗。中午浴室的开放时间是十一点半到一点半,我下午有课的话就吃完饭十二点左右去洗,而星期五我下午没课,吃完午饭便小憩一会儿,一点再去。因为我知道大部分学生都会在一点半去上课,这样那个时间段里就不会有什么人和我抢占龙头了。  第一个
期刊
前情提要:萧之杰的身世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多年来一直资助他的人就是李汉良。谢依雪请私家侦探吴畏帮忙调查萧之杰的情况,竟然带出四年前的命案。吴畏曾经是江都市刑警队的队长,却不知为何沦落到辞职的下场……    1  李副局长坐在办公桌后,嘴里吐出了一袅淡淡的烟雾,眼睛半眯着,注视着吴畏,慢慢地说:“这就是你的怀疑?就因为一个不知什么人打来的匿名电话,以及一张没写一个字的纸条?”  吴畏有不好的预感,但是
期刊
摘要 小说《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该小说以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社会为背景,讲述了海斯特的爱情悲剧,探究了宗教、伦理、爱情等社会问题。电影《红字》是根据小说《红字》改编的一部爱情电影,该片揭示了宗教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和异化,批判了宗教虚伪、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等。本文从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出发,从叙事方式、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等方面探究了电影《红字》与原著的差异。  关键词:《红字》 海斯特
期刊
摘要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内涵丰富,既表达了对工业文明摧残人性的批判,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劳伦斯的爱情观和世界观。本文从和谐的缺失——康妮、和谐的失衡——克里夫·恰特莱、由《恰特莱夫人的情人》解读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等方面,对这部经典小说及作者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恰特莱夫人的情人》 和谐人生
期刊
摘要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德首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中对两性的刻画持坦率而开明的态度,成功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立思想的现代女性主义者,并深刻描写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主人公在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中所感到的孤独无助和漂泊无根的内心感受。上述的种种均渗透着现代意识,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主义先锋者。其作品中深刻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对此后的现代作家影响巨大。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 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