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激愤于对比虚托之中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xu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韩愈是写序文最多的一位,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被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誉为“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足见这篇赠序艺术成就之高了。而对比虚托手法的巧妙运用则是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色,甚至可以说,韩愈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章开篇,简明扼要地叙写盘谷之美及其得名由来之后,作者随即引述了一大段李愿的话,其实是假托李愿之口,来写当时社会上三种人的所作所为和人生追求,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这里。作者怎样写呢?
  先看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声望极高,“利泽施于人”;权势极大,“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文章详细描述了这类人的出行排场和日常起居:出外,仪仗豪华,排场盛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不仅声势显赫,而且服侍的仆役很多;在内,“喜有赏,怒有刑”,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喜怒无常,而且喜欢听阿谀之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御用文人吹捧得令人肉麻。生活上,侍女歌姬来回穿梭,成日醉生梦死;而且姬妾成群,穷奢极欲,“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这一外一内的“生活行状”对照,便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的官僚形象如在眼前。
  这种人正是贾宝玉口中的国贼禄蠹,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但在当时却是炙手可热、让无数人羡慕嫉妒的。所以然者何?不过是凭借权势或贵族身份作威作福罢了。李愿所谓“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不过是反语之词,是韩愈内心憎恶鄙夷的流露。因为只有个人力量无法改变困境之时,人才会归之于天命,实是无奈之语。
  相形之下,那些“不遇于时”的隐居之士的生活则完全是另一副让人艳羡的生活景象。其主要特征是“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表面上,生活自给自足,悠然自乐,安于舒适,其实内心想的是“无毁于其后、无忧于其心”,既不愿受官职的约束,也不想有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在当时隐士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下,这种人是做人的另一种典范,他们不是不愿为国效力,而是受不了官场的污浊,自求洁身自好。李愿说“我则行之”,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内心选择,尽管也可能是无奈之举,却自有其积极意义蕴含其中。
  因为在古代,隐士并非逍遥自在无为无欲的一类人,实则是“不合作”的立场标识,在封建时代殊为不易,至少,无能无勇者是不可能做成隐士的。
  第三种所谓“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的钻营之徒,其实是正在拼命挤入第一类人而尚未得的干谒者。他们不择手段,趋炎附势,“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作者抓住这一进出权贵门第时的细节,将其丑态表露无遗。这些人不怕秽污和刑罚,行为可鄙可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指望万一捞到名利,直到老死才不再钻营。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群价值观和人生观被严重扭曲的丑类,“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作者厌恶之情表现在这一层次的每个字上。所谓“何如也”其实是不怎么样的意思,比之贤能的人不用说,即便与“不肖”之徒相比,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这部分作为文章主体,是本文构思的精妙所在。在行文结构上,作者置“得意人”和“奔走伺候人”于“闲居人”之中,而且中间部分层次,一气呵成,正是作者借助对比而寓鲜明褒贬的匠心所在。刻画前两种人除了以其自身作比外,更与趋炎附势者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揭露他们卑污的灵魂,得出“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的结论,简明有力。从而让“不可一世的权贵”“洁身自爱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小人”三种人都在文中亮相。于比较中,“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两边夹写,而隐居之高乃见。(刘大魁:《评注古人辞类纂》)
  值得注意的是,三种人的语段内容顺序是不可调换的。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者的不可一世;在写隐士时,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在写趋炎附势之人时,突出了他们奔走权贵、伺候公卿的可叹可悲。如此,隐居者心灵的高洁与小人灵魂的卑污便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若将隐居者与得志、不得志两种人分别比较,文章则显得冗长、拖沓;而将隐居者放在中间,一举两得,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就不言自明。
  正是在这一复式回环的对比结构中,作者借助李愿之口,既刻画了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丑恶嘴脸,又将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相互对照,造成强烈反差,看似叙述李愿的言论与好恶,其实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态度——鄙弃得意人,肯定闲居者,不齿干谒者。
  由此,我们看到了盘谷的幽深纯洁与官场的污浊不堪,自然引出下文极写隐居之乐的赠歌。结构上看,这一段与前面两段分别照应,而采用赠诗的形式,既是“赠序”这一文体的应有之意,与前文构成了参差之美;又表达了内心的向往之情、隐居之意,深化了要表达的主旨情感,顺便又流露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这一超现代的意识,确有同类赠文远不及之处。
  [作者通联:山东滕州市第二中学语文组]
其他文献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更正面地呈现社会生活,立意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意义。但学生理解材料表面化,立意笼统宏大。其实,好的立意背后有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支撑。价值观立意已进入写作教学探索的视野。   一、新材料作文中的价值观立意   1.新材料作文的立意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
教学即对话。阅读教学主要是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与文本的真实、有效对话,文本的意义系统逐渐向学生敞开,学生与文本之间逐渐达成理解,实现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意义世界也得以改变。   尽管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教学即对话的本质,但实际教学中这种对话的真实性、有效性仍然不尽如人意。曲解、误解、浅解、空解文本的现象并不少见;碎片式、浅层次
摘 要 “说”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类形式,在教学中如何厘清这一文类的文体特征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本文对郑朝晖老师《师说》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这一类文本教学的四个思维向度,即探寻为何要写、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和写的影响。  关键词 依类而教;文类教学;教学设计;思维向度   【教学目标】体会《师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
“简约”与“深度”并抵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肤浅”,而是设计问题的切口要小,要是主问题、关键问题。旨在让一个“简约”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关联文本的各个部位。如果说,我们常见的“漫天发问”是横向滑行的话,那么,简约的主问题是在向纵深开掘,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语文倡导人李仁甫语)。  笔者亦主张“熟课生备”,教案不用总写,但
摘 要 “整本书阅读”的历史追叙。从经典的整本书形成,到经典的整本书传承,聚焦“整本书阅读”的要害。尤其孔子读经,其读出经典的精髓、读出经典的价值、读出经典的要义,无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孔子释经的独到——“删”,也可能提供给我们“整本书阅读”参照。而从“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比照中,亦可了然读书的至理。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孔子;五经;春秋  央视热播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其实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古汉语知识的讲解,“串讲法”教学成为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先逐字逐句翻译,重点讲习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思想及艺术手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把课文遴选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言语法的梳理和归纳,陷文言文教学于枯燥乏味之中,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无从体悟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也难以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串讲法”径顾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
一、情景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传统节气中的立夏。老师却要在今天和大家赏析一个关于“雪”的场景。老师在新闻上听说,在今年的年初,武汉降下了一场多年难遇的大雪,大雪一连几天。老师作为东北人,下雪是我非常常见的情景,那老师想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咱们武汉的雪景是怎样的?  生:其实我想说,雪第二天就被扫雪工给扫没了。  师:根本就没有
在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I、II、III卷中,第21题均采用了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注重运用,具有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阅读、培养考生思辨能力等特点,是今年全国卷的一个新题型,但其难度不大,要做好这类试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该题题干明确告诉我们有四个要求,一是“文段有三处推断”,二是这三处推断均“存在问题”,也就说,我们要阅
[片 段]  在导入新课,了解背景后,笔者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两遍;然后,再要求读两遍课文下面的有关注释;最后,对诗中还不理解的意思,圈点勾画,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唧唧复唧唧”的理解,我在课外看到两个不同的解释版本,一种认为是木兰的叹息声,一种看法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老师,您认为哪种解释为好?  师:这位同学能够广泛阅读以及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
作文课上不少学生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有的觉得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其内因或许是“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积累”,外因则是教师指导不得法。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一、多读,胸中有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 “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达不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需要一定的语言沉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