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建构,是语文教育的四大核心素养之首,是文化、思维、审美之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呢?笔者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建构语言
  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进行语言建构运用的基础。而语言是由一个一个的字词组成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字词对于建构与运用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借助词语的内在结构,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在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文中,出现了一个词“孤单”。这个词是由两个近义字组成的词语。在这个词语前面,文本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如何让学生根据文本更好地理解“孤单”这个词语的意思呢?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以把上面一段话变成“从前,这里只有单棵树,树上只有单个鸟窝,鸟窝里只有单只喜鹊。”通过朗读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单”就是一个的意思。接着,教师再把句子变成“从前,这里有一棵孤树,树上有个孤窝,鸟窝里有只孤鹊。”学生再次通过朗读,又理解了“孤”就是“单”的意思。最后教师追问,两个表示“一个”的词叠加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那就是只有一个,是非常孤独的意思。这时,通过对这个词语的内在结构的正确把握,学生就对这个词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接着,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那么,你有过这样感到孤单的时候吗?”学生因为对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于是,他们会积极调动生活中的经历:“爸爸妈妈晚上加班,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觉得很孤单。”“那次我身体不舒服,大家都出去上体育课了,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感觉很孤单。”……由此可见,借助词语内在结构进行教学,学生能准确理解词语,建构对这一类词语的认识,并能积极地进行运用。
  2.借助生字的一字多义,丰富词语的理解。汉语言文化包罗万象,一字多义是常见现象,这种现象常常使低年级学生感到困惑,产生混淆,有抓不着、摸不透的感觉。教师如果能利用一定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一字多义,那么,学生在进行语言建构和运用时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有个生字“条”,出现这个字的句子是“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在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拓展:除了一条尾巴,你还知道一条(  )?学生会回答出:一条路,一条河,一条鱼,一条被子,一条绳子等。看似热闹的场面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学生说的这些词中,“条”只有一种意思,那就是作为量词来用。其实,在学生说完一条(  )后,作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样条状的东西也可以用“条”来说,比如:柳条、布条、金条、便条……再接着引申,长得像这样细长的人我们也可以称作“苗条”。王尚文教授说:“我们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字词,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建构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组出来的词语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带给学生的信息更丰富,学生对“条”的理解更全面,词语构建更扎实,词语的运用会更灵活。
  二、引导学生在表达中建构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要引导学生在正确、具体、生动的表达中建构语言。
  1.学习正确的表达。一年级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也是建构和运用语言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重要阶段,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才能对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例如量词的使用,教师就要仔细研读教材,进行正确的、有梯度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量词,并能准确地进行表达。如在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中,集中出现了量词的使用,这是第一次集中出现,教师要利用这个板块进行量词的渗透和积累。如《树和喜鹊》一文的第一小节的一句话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量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体会量词的准确性,学习运用量词进行准确的表达。又如在《小猴子下山》一文中则集中了许多的量词,特别是对于“一片玉米地”“一块瓜地”等量词的使用,教师在教学时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和强调量词使用的准确性,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正确规范地进行语言运用。
  2.学习具体、生动的表达。如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学生能学到的表示颜色的词有:青青、白白、红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拓展:还有这样表示颜色的词吗?学生马上会说出:绿绿、黑黑、黄黄……又如在《棉花姑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这时,学生对于颜色的表达就更丰富了,从“绿绿”变成了“碧绿碧绿”,从“白白”变成了“雪白雪白”,接着让学生积累,你还知道碧绿碧绿的(  ),雪白雪白的(  )?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还有:金黄金黄、乌黑乌黑、火红火红……通过教学,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的词语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表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构建语言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阵地,教材是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触摸语言,在亲身体验中操练文字,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
  1.合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范语言。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语文教材具有文质兼美的特质,是可供学生学习的语言范例。凭借教材中的这些例子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内化言语经验,体悟表达规律,并在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中进行语言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范例的语用价值和训练功能。如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四季》一文,课文很短,但是语言规范,富有童趣。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填空的形式进行语言建构:   ,他对   说:“我是   。”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和掌握语言范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柳条弯弯,他对红花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他对小甲虫说:“我是夏天。”落叶黄黄,他跳着舞说:“我是秋天。”蜡梅往枝头一站,她骄傲地说:“我就是冬天。”……学生这样巧妙地利用课本提供的典范语言,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运用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利用练习提供的语言实践。语文教材的一些课文,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要求学生要复述课文,或者讲讲这个故事,而这样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统编语文一年级教材为例,一年级语文上册的《青蛙写诗》一文的课后练习要求:说一说青蛙写诗时谁来帮忙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的课后练习要求是: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一年级语文下册《要下雨了》一文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说说故事中有哪些动物,分角色读一读。《小猴子下山》一文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尾巴,结果怎么样?从这些练习中不难发现,其实编者正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课后练习,有意识地在引导学生掌握复述故事的一般规律:可以从人物入手,记住有哪些人,做了哪些事,结果怎么样。掌握了复述故事的一般规律,就能很快地记住这个故事,学生就会合理恰当且有序地复述故事,并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充实语言建構的经验,有规律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建构。
  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及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丰盈的过程。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训练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升华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驾驭和创新语言的能力,这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人文精神的感悟,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目前,“预设”与“生成”这两个词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点击率较高的热词。众所周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既精彩又有效,就必须在备课时对动态的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作者以小学数学“九义”教材四年级“数学广角·排队问题”为例,从三方面阐述精心预设的具体做法。  一、准确把握教材  教师在备课预设时要准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只有对教材“了如指掌”,才能用好教材,更好地创造性使
期刊
研读教材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教材也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为例,通过发现、质疑、创造式的多元化研读方式和对教材纵横向对比联系,将教学设计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内容背景的发现与渗透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的,语文教材作为例子,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学生听说读写的示范引领功能。用今天时尚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居高临下地解读、灵活有效地处理教材,从而把握文本特质,精选教学内容,让最有价值的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要素,走进学生的言语实践,并逐步内化为他们的“自有财产”。可见,要发挥好教材的例子功能,必须让文本特质成为引领学生言语实践的向导。  一、让文本特质引领词
期刊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初期,学习观念淡薄,还不知道学好语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1.关注特点,加强教育。低年级学生刚入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安全知识、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下功夫
期刊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来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认识。  一、教学设计求妙  巧妙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这虽是高层次的、理想的教学境界,但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来看,这种教学境界是可以在我们平
期刊
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好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确,“情智语文”更关注“人”与“人”的精神需要,关注“人”的言语潜能、个性情感和心灵等。在教学实践中,“情智语文”更趋向于“工具”和“人文”的和谐统一,趋向于“情感”和“智慧”的同构共生,也更趋向于语文的本体和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智  在语文教学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应确立适应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积极、合理、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求知、探索、创新。  一、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技能技巧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逐渐脱离了僵化的训练模式——题海战术。采取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还可有效进使学生的智力、思维、意志以及兴趣等方面均得到同步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增加趣
期刊
教学内容:  以学生亲身经历本次疫情,及在此过程中引发的思考为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目的:  1.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尊重、崇敬一线抗疫人员,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认同及感谢。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场“战疫”,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通过本次疫情,让学生领悟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不断刻苦学习、不断强
期刊
教学内容:“左右”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左、右”的含义,并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2.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