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生成精彩的关键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预设”与“生成”这两个词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点击率较高的热词。众所周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既精彩又有效,就必须在备课时对动态的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作者以小学数学“九义”教材四年级“数学广角·排队问题”为例,从三方面阐述精心预设的具体做法。
  一、准确把握教材
  教师在备课预设时要准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只有对教材“了如指掌”,才能用好教材,更好地创造性使用教材。
  1.读懂课标,理清教材的知识领域编排主线,熟读《教师用书》相关内容,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对问题情境的呈现、每一道习题的安排、教材内容的结构、教材的呈现方式、教材的旁注、留白等内容都应该心中有数。如,“数学广角·排队问题”例3是关于排队论的问题,《教师用书》是这样讲的:“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教材出示了一个码头卸货的情境: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三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等候时间包括卸船时间)最少呢?这里卸货顺序的种数是一个排列问题,一共有6种不同的排列方案,要让学生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学生可以计算出每种方案中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各是多少,从而找出最优的卸货顺序。
  2.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本节课中“等候时间”这个概念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中一般都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进行,与卸货时间不能等同,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呢?本课教学重点是:计算等候(停留)时间总和,从不同方案的选择中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是:通过体验、理解、感悟“等候时间”及“等候时间总和”,探究顺序与“等候时间总和”的关系,进一步渗透优化意识,实现合理安排。由此制定出本节课例3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卸船”简单事例,体会统筹安排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能力。
  (3)懂得珍惜时间,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3.用好主题图,设计好练习、板书。
  本节课例3的主题图是码头卸船的情境图,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观察主题图时要注意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三艘船同时到港准备卸货,“调度员”说:“只能一艘一艘地卸。”同时要设计好有梯度、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及简洁明快的板书。
  二、全面了解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放在首位的“读懂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如,本节数学广角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数学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中优化和对策论的思想和方法。在学习了“烙饼”和“沏茶”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对合理安排、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主要解决“码头卸货”的问题,这一内容实际上是运筹学中的一个分支——排队论问题,它是现代物流学的基础理论,通过合理安排船只的卸货顺序从而缩短所有船只等候(停留)时间的总和,从而使码头泊位资源得到最大化流通和利用,也减少不同船只的等候(停留)时间,达到统筹兼顾、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通常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知识技能、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习惯,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培养、纠正。
  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态度,对任课教师的感情。
  4.了解学生的学习路径。
  全面了解学生的途径可以是:课前访谈;课前问卷(前测);经验与分析;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三、精准预设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做到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需要精准预设教学过程,写好教学预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节“数学广角·排队问题”例3的教学预案如下:
  1.实例体验,引出问题。
  让学生亲身经历实例“体育课后,又热又渴想喝水”引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上完体育课我们总感觉到又累又渴,这时特别想喝水,请看,张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桶水(出示饮水机),这个饮水机有一个特点,只有一个龙头可以接水,老师要请两个同学上来接水喝。
  (2)设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两个同学拿了什么杯子接水?谁先接谁后接?第一个同学接水时,第二个同学在旁边做什么?
  (3)思考:刚才他们安排接水顺序是大杯子先接,小杯子后接;那么,還可以小杯子先接,大杯子后接,这两种接水的顺序哪一个的安排更合理一些呢?这里面可隐藏着一些数学秘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合理安排(三)的内容。
  2.组织探究,发现结论。
  (1)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生活中需要合理安排的事情很多,比如到理发店理发,到餐馆就餐,到车站买票等,再比如在繁忙的码头上同时来了三艘货船要进港卸货(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分析卸货顺序,发现不同的卸货方案,相互交流、发表不同的观点。
  (3)举例分析、计算等候时间的总和。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三艘货船都卸完货,他们一共等候了多长时间呢?C船的等候时间是1小时,B船的等候时间是5小时,A船的等候时间13小时,把三艘货船各自的等候时间合在一起,就是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总和(19小时)。   师:六种卸货顺序的等候时间总和一样吗?哪种顺序等候时间总和最少?哪种顺序等候时间总和最多?
  (4)分组合作,计算结果。
  同桌合作在小白板上计算其中一种方案的等候时间总和。四人小组交流,重点展示,其余矫正、评价。
  (5)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生:通过观察6种卸货的顺序和等候时间总和,发现:A—B—C的等候时间总和最多,C—B—A的等候时间总和最少,把用时少的排在前面,用时多的排在后面,就能使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
  师:但要注意,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条件:排队的人一定要同时来到,而且只有1个负责人时可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
  (6)现场采访,升华认知。
  师:选择C-B-A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能节约时间。
  生:……
  (7)前后呼应,回归应用。
  师:在刚才的小实验中,两种接水顺序的等候时间总和是否一样呢?在数学研究中,有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对一些数量可以进行假设,假设大杯接满水要10秒,小杯接满水要5秒,那么两种接水顺序的等候的时间总和各是多少呢,我们比赛算一算。
  生:分两部分计算,板书算式并讲解。
  3.拓展运用,巩固升华。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就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安排。码頭卸货需要合理的安排,我们生病了,到医院就诊也需要合理安排,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作业。
  师:本节课主要解决的是“码头卸货”的问题,这一内容实际上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排队论,它是现代物流学的基础理论,这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最早研究运筹学的是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我们今天思考的问题,都和数学家思考的很接近了,真了不起!
  4.回顾总结,反思策略。
  师:同学们,生活比数学复杂,数学使生活简单。很多事为别人节约了时间,实际上也为自己节约了时间,生活中像这样有趣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只有勤学善思、站高看远,对课堂教学精心预设,才能让动态的课堂教学有精彩生成,实现课堂教学既精彩又有效的目标。
其他文献
本文以具体的解决问题课例为例,探讨备课中教材研读的具体思路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期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材研读的途径和参考。  一、承前启后纵向研读把握知识点  研读教材不要局限于单元教材或整册教材的小圈子之内,要善于跳出单元教材和整册教材这个局部去统揽教材这个整体。  1.回顾知识点的前侧基础支撑。  如,在研读教材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第21页解决问题例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他们对具体的形象思维比较依赖,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成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具有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特性。  一、教材地位  时间概念是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是典型的数学概念,常见的量中的一种。从全学段看,一年级
期刊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4页。  二、教材地位  “公顷”是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后的一个面积单位扩充,目的是让学生从小的面积单位逐步认识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这个单位在全篇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了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也为下一课学习“平方千米”做铺垫。  三、教材深读  1.从教材编排的变化处思考。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
期刊
教材简介:  《雷雨》是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集中表现了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雷雨》这一课的语言简短,基本上是一句一景,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写景细致逼真,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色,又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他们对雷雨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
期刊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虽侧重于利用技术让学生去认识丰富的世界,但也不能够脱离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因为教材不但呈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且还确定了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等实践活动,它是教学的范本,也是教学的资源。我校自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一直沿用2006年编制出版的“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随着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这套教材越来显出内容陈旧、操作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类课文在各册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大体可分为童话故事类、神话故事类、寓言故事类、成语故事类、伟人故事类和一般故事类。这类课文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学生阅读起来饶有趣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此类课文的特点、阅读价值及教学取向,确定适宜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感受故事波折,丰富想象能力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曲折,有的是
期刊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训练目标是: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里有两层含义。含义之一是阅读时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含义之二是在思考中提问,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那么,思考的不同角度在哪里?问题又如何形成呢?笔者以本单元的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为例来探讨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提问  读一篇文章,总是要先看题目。一般说来,题目都有概括文章主要观
期刊
在许多教师心目中,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或许正是由于语文边界的宽泛性,致使一些教师不加限制地将哲学的、道德的、逻辑的、自然的、思维科学等非语文的东西揽入语文教学的视野。语文教学陷入了信息的汪洋大海,教学内容接踵而至,教师讲解滔滔不绝,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塞给学生。然而,语文教学内容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并没有直接联系。虽然教学的高质量须以一定的数量为前提和基础,但课堂容量绝非多多益善,偏离学科本
期刊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面临的问题变得错综复杂,优化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显得非常重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经历一轮又一轮课程改革后,新版本教材中的“数学广角”蕴含的“优化思想”逐渐引起教研人员和教师的重视。  一、“ 数学广角”的内容分析  1.“优化思想
期刊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是最灿烂、最耀眼的明珠。随着古诗词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关于诗词的“意境论”。“意境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思想性还是方法论,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初读古诗,以声律为窍,感受诗词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人在艺术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审美感情的心理对应物。因为年代的缘故,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理解古诗词有一定难度。因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