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38-02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而言,从故事这一喜闻乐见的方式入手,培养读书兴趣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 听故事
古今中外,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名人生活故事等等,真是举不胜数,这些故事通俗易懂,趣味性强。一年级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故事本身的生动形象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一定能受到他们的喜爱。由于刚入学孩子识字量极有限,特别是农村孩子,基本不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所以,一开始,我每天利用早读或其它时间安排五分钟给孩子们讲故事,形象生动的故事在不断丰富着孩子们知识面的同时,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慢慢感受到读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消除了对学习的惧怕感。现在,农村孩子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受生活环境与隔代教育等因素影响,孩子从小语言不规范,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规范孩子语言的作用。实践证明,每天早晨的5分钟故事时间是我班孩子一天中最专心、最投入的时刻。
2 读故事
随着孩子识字量的逐步增加,我开始鼓励孩子们自己读故事。一开始,我专选《语文学习报》上的故事来读(因为这份报纸人人都有),并告诉他们,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讲好故事。然后,布置他们晚上回家就读上面的故事,并像老师一样讲给家长听,鼓励他们和家长比赛比赛,看谁讲得好,我还要求家长在上面签字,多鼓励鼓励孩子。这样,既巩固了拼音知识,又增加了识字量,还能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最关键的是孩子们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俗话说得好,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第二天,有孩子还会像模像样地讲给老师听,讲给同学听。慢慢地,一到下课或午间休息时间,手里捧着注音读物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每天五分钟故事时间,我慢慢地让孩子们上台来讲。长此以往,相信对孩子们读书兴趣、读书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大有裨益。
3 思故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贻。”,足可以说明思考的重要性。学习的本质在于思考,从而使原来掌握的知识得以升华,使我们更加深刻地内化知识。起初,我在讲故事后,只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老师想考考哪个孩子听得最专心,故事里到底有几个人啊?他们都是谁呢?对举手回答的孩子都给予表扬,先以提高他们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稍难一些,比如: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与人交流。有时,我会寻求一些训练点,鼓励孩子自己提问题,如:听了这个故事名字,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聽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样的训练一举多得——培养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价值取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等。
4 编故事、写故事
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拿来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孩子们在听故事,讲故事过程中,对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利用这一契机,我试着让孩子们也编故事。此时,需要老师充分发掘学习资源,如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彩图,自己画的画,家中小动物,植物园中的花草蝶虫,孩子们手中的玩具等,带他们观察,看看都有谁啊?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大胆讲述。一开始,有孩子只能讲上一句两句,这个也没关系,只要讲了,就鼓励。孩子们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课堂上讲,课间休息讲,回家也讲,讲给老师听,讲给伙伴听,讲给家长听,讲给家中的小猫小狗听……这样也轻松解决了看图写话的难题。编故事时机较成熟时,鼓励孩子:要是能把你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的人读到,那你也就是一名出色的小作家了。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然后每周安排一节课写故事时间,老师认真阅读孩子们的故事,下一节故事课时,先赏析优秀故事并进行奖励,师生共同将优秀故事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孩子们在编故事写故事的过程中,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认识了更多的字,也写会了更多的字。
渐渐地,孩子们对每天的5分钟故事和每周故事课越来越期待了,故事让他们的读书兴趣越来越浓了。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而言,从故事这一喜闻乐见的方式入手,培养读书兴趣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 听故事
古今中外,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名人生活故事等等,真是举不胜数,这些故事通俗易懂,趣味性强。一年级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故事本身的生动形象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一定能受到他们的喜爱。由于刚入学孩子识字量极有限,特别是农村孩子,基本不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所以,一开始,我每天利用早读或其它时间安排五分钟给孩子们讲故事,形象生动的故事在不断丰富着孩子们知识面的同时,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慢慢感受到读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消除了对学习的惧怕感。现在,农村孩子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受生活环境与隔代教育等因素影响,孩子从小语言不规范,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规范孩子语言的作用。实践证明,每天早晨的5分钟故事时间是我班孩子一天中最专心、最投入的时刻。
2 读故事
随着孩子识字量的逐步增加,我开始鼓励孩子们自己读故事。一开始,我专选《语文学习报》上的故事来读(因为这份报纸人人都有),并告诉他们,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讲好故事。然后,布置他们晚上回家就读上面的故事,并像老师一样讲给家长听,鼓励他们和家长比赛比赛,看谁讲得好,我还要求家长在上面签字,多鼓励鼓励孩子。这样,既巩固了拼音知识,又增加了识字量,还能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最关键的是孩子们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俗话说得好,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第二天,有孩子还会像模像样地讲给老师听,讲给同学听。慢慢地,一到下课或午间休息时间,手里捧着注音读物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每天五分钟故事时间,我慢慢地让孩子们上台来讲。长此以往,相信对孩子们读书兴趣、读书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大有裨益。
3 思故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贻。”,足可以说明思考的重要性。学习的本质在于思考,从而使原来掌握的知识得以升华,使我们更加深刻地内化知识。起初,我在讲故事后,只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老师想考考哪个孩子听得最专心,故事里到底有几个人啊?他们都是谁呢?对举手回答的孩子都给予表扬,先以提高他们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稍难一些,比如: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与人交流。有时,我会寻求一些训练点,鼓励孩子自己提问题,如:听了这个故事名字,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聽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样的训练一举多得——培养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价值取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等。
4 编故事、写故事
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拿来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孩子们在听故事,讲故事过程中,对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利用这一契机,我试着让孩子们也编故事。此时,需要老师充分发掘学习资源,如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彩图,自己画的画,家中小动物,植物园中的花草蝶虫,孩子们手中的玩具等,带他们观察,看看都有谁啊?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大胆讲述。一开始,有孩子只能讲上一句两句,这个也没关系,只要讲了,就鼓励。孩子们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课堂上讲,课间休息讲,回家也讲,讲给老师听,讲给伙伴听,讲给家长听,讲给家中的小猫小狗听……这样也轻松解决了看图写话的难题。编故事时机较成熟时,鼓励孩子:要是能把你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的人读到,那你也就是一名出色的小作家了。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然后每周安排一节课写故事时间,老师认真阅读孩子们的故事,下一节故事课时,先赏析优秀故事并进行奖励,师生共同将优秀故事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孩子们在编故事写故事的过程中,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认识了更多的字,也写会了更多的字。
渐渐地,孩子们对每天的5分钟故事和每周故事课越来越期待了,故事让他们的读书兴趣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