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别致话书房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房虽小天地宽,这是对古代读书人书房的真实写照。身居斗室,心系天下,长啸低吟,志存高远,这就是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即是也。
  古人对书房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在古代,书房是读书人的精神栖息地,无论书房是大是小,是豪奢是简陋,都孕育着无限变化无限生机,或消遣或奋斗,都让读书人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不仅如此,很多书房还是卧龙栖凤,风云际会之地,那里既有破茧化蝶的悸动,也有龙吟虎啸的燥热。因为那一盏如豆青灯,也许日后会成为万丈光焰,气势冲天,甚至会影响以后的国运民生。
  和现在一样,书房不单单为读书人所独有,也是一些富豪名人显摆的精神家园。故此,古代书房里除下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外,灯烛、笔筒、笔搁、笔洗、水注、镇纸、小刀、如意、拂尘之类的用具也是不能没有的,还有书桌、椅子、书架、书橱、卧榻、几、坐凳以及多宝格、屏风、踏脚凳、暖炉也必须配备,当然再有名画古玩、花草盆景、香炉、古琴,又是锦上添花了。
  我们先看看文人笔下的书房,就拿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来说吧,描写知县、妓女书房的比比皆是。如《醒世恒言·李洴公窮邸遇侠客》中说:“当下李勉步入里边去看时,却是向阳一带三间书室,侧边又是两间厢房。这书室庭户虚敞,窗槅明亮,正中挂一幅名人山水,供一个古铜香炉,炉内香烟馥郁。左边设一张湘妃竹榻,右边架上堆满若干图书。沿窗一只几上,摆列文房四宝。庭中种植许多花木,铺设得十分清雅。这所在乃是县令休沐之处,故尔恁般齐整。”
  “明窗净几,竹榻茶垆。床间挂一张名琴,壁上悬一幅古画。香风不散,宝炉中常热沉檀;清风逼人,花瓶内频添新水。万卷图书供赏玩,一枰棋局佐欢娱。”这就是《喻世明言·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中,柳七途经江州时,应邀参观当地名妓谢玉英书房时看到的情景。
  当然,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金瓶梅》中西门大官人独特的书房,人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夏书房冬书房各一处。“冬月间,西门庆只在藏春阁书房中坐。那里烧下的地炉暖炕,地平上又安放着黄铜火盆。放下梅稍月油单绢暖帘来。明间内摆着夹枝桃,各色菊花,清清瘦竹,翠翠幽兰。里面笔砚瓶梅,琴书潇洒。”这是冬书房“藏春阁”的情景。夏书房“翡翠轩”在三十一、三十四、四十五回等章节中也均有描写,“新近收拾大厅西厢房一间做书房,内安床几、桌椅、屏帏、笔砚、琴书之类”;“抹过木香棚,三间小卷棚,名唤翡翠轩,乃西门庆夏月纳凉之所。前后帘拢掩映,四面花竹阴森,里面一明两暗书房……明间内的一幅粉笺吊屏:‘风静槐阴清院宇,日长香篆散帘栊。’”
  书房焚香,必不可少,“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焚香细读斜川集,俟火亲烹顾渚茶”。唐伯虎和曾国藩的这两句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香烟缭绕、温馨浪漫的书房中。文人笔下的书房,很少没有焚香描写的,因为那馥郁的香气,不但给书房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还传递一种圣洁的情怀,更给读书人提了神健了脑,所以,古人读书,焚香就成了一道必有的风景。“公安三袁”中的老三袁中道,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船上,只要读书,焚香是断断少不了的,这些,我们从他的日记中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说罢书房室内设置,我们再说说书房室外的布局吧。文人最喜欢的书斋庭院植物还是竹子和芭蕉,这不仅仅是因为竹子有君子风,芭蕉有文雅韵,还因为它们命贱好养,易种速生成荫快,正像家居艺术高手李渔说的,“惟竹不然,移入庭中,即成高树,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挂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
  如果再有假山相衬,流水叮当,池鱼相伴,那更是一番别致的情趣。这些庭院美景,不仅能让书房增色添雅,更让读书人悦目怡情,涤俗清心,调节放松疲惫的身心,让阅读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其他文献
我上中学时就读过《镜花缘》,但那时候是囫囵吞枣,连蒙带猜,只是觉着热闹好玩。近来再读《镜花缘》,就多少看出点门道来了,因为生活经历多了,“见惯秋月春风”,考虑问题深刻了,能看出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了。  《镜花缘》被定义为长篇神怪小说,内容怪异,想象丰富。书中写了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几十个各具特色的国家,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不忍释卷。  但作者李汝
期刊
今天读完杨绛的《我们仨》,才知道她老人家写《我们仨》,是要替女儿实现遗愿——女儿钱瑗想写,才开了头,便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老人家饱经沧桑,笔端哀而不伤,像王安忆的《长恨歌》所写到的王琦瑶们,炒栗子吃,炒瓜子吃,炒白果吃,谈栗子的甜糯、瓜子的浓香,白果的苦味一笔带过。  在《我们仨》中,我印象深刻的,有很多处,比如杨绛、钱钟书和钱瑗都酷爱读书,终生不辞劳作,比如钱钟书与钱瑗读书时,每每读到开心之处,都
期刊
《伊索寓言》里说,一头驴子听着草虫鸣叫得悦耳爽心,就问草虫:“你叫得这样好听,请问你是以吃什么东西为生?”草蟲回答:“也不过吃露水。”驴子因为要学草虫,于是不肯吃草料,专吃露水,不久竟致饥饿而死。它在将断气的当儿叹道:“可惜露水太少,否则,我叫的声音必能引动幽人雅士的心灵。”  还有一则寓言,说是有一只乌鸦看着天鹅的羽毛洁白可爱,大生羡慕之心。它以为天鹅洁白是因为终日在水中游泳。于是它也日夜在水里
期刊
方鸿儒先生的《闲话养生》《本刊2017·3上》,所论涉老夫“切身”利益,故从而议之。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据12卷本《汉语大词典》)。怎样保养?  人是动物,得“动”,生命在于运动。都应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最有效的运动是有氧运动(标志是出汗),比如快跑;身体状况不允许,也要坚持做一些轻微运动,比如慢走。  水是生命之源。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其实男儿也是,男女身体里面都含不低于65
期刊
文学的“有用”似毋庸赘言,各类教科书皆有详述。诸如:可以增长见识,可以扬善积德,可以审美愉悦,乃至品味理趣、净化心灵等等。至于文学的“无用”则有歧见。有论者以为“无用”者,即是精神层面的“审美享受”,是所谓的“大用”。  然则,以笔者之见,指望于阅读中获取为我所“用”,则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境界,是“小用”还是“大用”,则皆属“实用主义”,是“功利性”的,其意仍在“用”。“无用”者,唯意
期刊
赴校园接接送送,回来备饭菜查作业……老Q夫妇每天围着小孙女转。近来却道出个困惑:“看着小囡日长夜大,阿拉蛮开心。但是‘海归’的阿哥说‘磨掉自己的爱好,不抓住青春尾巴,这种带孙女模式纯属浪费辰光,是带了小的、误了老的’。到底我们做得对勿对?”  “没啥不对呀。”一边作答,一边我想到两桩往事。一桩,关乎素所钦佩的一位老上级。那是二十年前,他离休后就开始了乐呵呵的带外孙生涯。好几次我去公园,都看到他陪护
期刊
“無题”等12则
期刊
在一次新诗欣赏会中,一位爱好古体诗的读者手里拎着一本新诗的诗集,用斥责的语气说:“这算甚么诗?这是垃圾!垃圾!”一些新诗与旧体诗推崇者之间的鸿沟可见一斑。  这位读者大概不读文学史,文学的体裁内容一直在流变之中,文学的发展史也就是流变史,怎么流,怎么变,可以预测,不能规范。中国诗己经由唐诗宋词的统一格律走向今天的一人一种格律、甚至一诗一种格律,应该看做是传统的发展。它并未中断传统,它向前延伸了传统
期刊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将主人公查尔斯·斯瑞克兰德前后期的两种人生分别用六便士和月亮予以概括,即前期的股票交易所经纪人的务实生活以及后期作为一位遁世画家的审美人生。众所周知,主人公是19世纪的著名画家。多数人的个人生活倾向往往是摇摇摆摆,模模糊糊,很难像斯瑞克兰德这个怪异的天才那样生活轨迹泾渭分明。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其气质和生活状态却可能有一定的倾向。  多年前,我在南美的一个港口城
期刊
昔日的乡村热闹的事不多,货郎担一来,孩子们就像炸了锅,一个个揣着甜蜜的心思呼啦一下子围拢过来,宁静的村庄顿时卷起一层热浪。  货郎又叫货郎担,也叫挑货郎。那时的乡村,卖货人挑着箱子走村串巷,卖些针头线脑和小孩子好吃和好玩的小东西。这行当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很惹眼,也很有趣。小孩子手里没有一分钱,但随便找些废铜烂铁、旧塑料或牙膏皮,就能换回几样自己想要的小甜食和小玩具。那时的日子里,隔上三两天,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