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要贯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00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正式向外界全面阐述了“构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中央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今天的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不仅要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而且要具备构建和谐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此,思想政治课要给学生始终渗透构建和谐社会意识。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背景、基本特征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在总量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又面临着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地区差距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等问题。正是在这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其他类型和谐社会的区别,最集中地体现在其特征上。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落实;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以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要给学生讲清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和谐社会是目标、理想,科学发展是前提、手段,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三、要让学生把个人理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因为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为每个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社会理想指导社会发展的道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最高的奋斗目标,从而指引社会向前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继小康社会之后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理想。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社会理想主导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则必须服从社会理想。事实表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民众愿望。青年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结合起来,把倡导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才会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是以社会成员的个人理想为基础,而每个人的个人理想又是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只有结合了多数个人理想的社会理想才会远大,也只有结合了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才会崇高。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清形势,明确职责,牢记使命,以对民族的兴旺负责、对青年学生的未来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
其他文献
自从高考实行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综合考试以来,高三文科的老师、同学在总复习中难免陷入一种困惑:一方面虽然确信要以学科内复习为主,但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有针对性地做好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探讨,以及与不同学科间同仁的交流,尤其注意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渐渐形成了用系统科学理论来指导文科综合复习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系统科学理论既是现代自然科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深入教师的心中。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以更多的篇幅凸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笔者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粗浅理解,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区以及目标建构等作一简述。    一、历史教学情感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作为宗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最终目的。历史教学由于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突出,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加速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综合渗透、主动参与的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案为中心,学习者只有接受的余地,而无选择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新授课中,很多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几分钟都注意使用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而高三复习阶段就很少有老师注意使用导入语了,他们大多会在课前明确地告诉学生该单元或该专题的考纲、考点、热点问题、阶段特征、应掌握的概念、观点等知识。近几年来,我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历史课中,根据复习内容和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精心地进行了单元或专题的导入语的设计,也收到了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知识和心理的平稳过渡?我认为,这是高中教学很难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愿与同行共勉。    一、了解学情,实现初、高中课程标准的有机衔接    一部分教师没有初中教学的经验,往往过高估计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不管他们初中有无接触,大讲特讲。结果学生如坠雾里,对高中教材的知识产生望尘莫及的畏惧心理。因此,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实施抗震救灾之快速有力,新闻媒体采访之开放透明,使世界各国赞美有加!然而,最感动人心的、最令国人为之自豪的,莫过于人民子弟兵勇往直前的“人性化”的救灾义举以及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遵守秩序、团结互助、舍己救人的感人场面;莫过于非灾区人民(不同阶层)都广泛地自觉行动起来,慷慨解囊,以不同的援助形式支援灾区。这些草根的壮举,无疑在昭示着一种以参与意识、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两方面因素:作者的主观感受与生活图景,简称意与境或情与景。体味意境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学生常感意境海阔天空,难以把握,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捕捉意象走进诗词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
【摘 要】 新课改推行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课堂教学虽然变得轻松、愉快,但常常是“华而不实”,教学的有效性不强,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目标。要增强新课改理念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还要注重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历史教学 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
现代教学追求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学语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地理学科内容广泛,自然人文兼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幽默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地理教学语言幽默的本质特征    幽默是思想、才学和灵感的结晶,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教学幽默具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趣味性,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
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一提到写作文,我的心情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讨厌。我讨厌那像铁索似的作文题,死死地扣住了我想一展身手的心;我讨厌那千篇一律的作文内容,像党的政策一百年不变。”的确,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涂抹文字的游戏,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学生一听作文就头疼,一写作文就要绞尽脑汁。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