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给人以希望(评论)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休假,从北方到南方,我走了几座城市。炎凉如同霄壤,物候更迭,风景殊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主街道上都悬挂着扫黑除恶的大幅标语,自上而下、席卷全国的这场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满昌的这篇《无法控制》,是应时的,对,是应时,我没有说应景。虽然极左时期紧密配合政治形势的那种创作套路,早已被我们所抛弃,但直面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还是我们一直倡扬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无法控制》写一个三轮车夫,遭到一个同行的毒打,打人的胖子,“肥硕的身体可以遮住身后的太阳”,侄儿是黑道上的人。车匪路霸,还是什么霸?反正是涉黑了。穷追猛打,除恶务尽,正当其时。文学不能袖手旁观,积极地参与其中,控诉声讨,呐喊助威,伸张正义,是文学题中的应有之义。
  还是让我们回到作品中来,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主人公张树根,五十九岁了,对于城市职工来说,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马上就要拿退休金、坐享其成了。但他不行,他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上有九十岁的老父亲需要赡养,下有结婚两年后离婚在家的女儿(老姑娘),入不敷出、无力养活两个孩子的儿子,租房居住,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手艺,靠一辆三轮车养家糊口。
  这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似乎霉運一直伴随着他。这要从他的父母说起。父母就被村里的一对夫妇欺负,“男人用锄头、拳头、扁担招呼父亲,女人则骑在母亲的脖子上,用竹竿玩命地敲她的脑袋”。遭人欺压,逆来顺受,似乎已成惯性。可是,小说在别处的描写,又有相抵牾的地方,“在家乡的时候,他每天唱信天游,或者同乡人高声吹牛”,“在铺满露珠的山道上,他唱属于那个年代的歌曲给他们(孩子——引者注)听,他们则在旋律里蹦跳着摘野果子、野花。那时他是孩子们心里的神”,孩子们总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从这两处看,又好像生活得很快活。面对儿子的数落,“他想冲着电话吼:‘自从老子进城,就开始变成这样!’”节点又卡在“进城”时了。篇幅并不长的小说,怎么能颠三倒四、自相矛盾呢?圆融自洽,是对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他们开始漫长的分居模式——同屋不同床——一晃就是二十五年。生活就像麻醉剂。”被人打了,正常情况下,应该第一时间告诉妻子,他却瞒着她说是摔的。妻子对他漠不关心,“即便站在她面前一个世纪,她也不会去抚摸那个通红的部位”。
  在子女们的眼里,他就是个“麻烦制造者”,“几乎每过一段时间,父亲驾驶的疯狂三轮车,总会闯下这样那样的祸”。三个子女已经许多年没有叫他“爸”了,和他说话,是“没有一丝委婉”的质问。失败的父亲与失败的子女互为因果,相互之间忍无可忍。被打成那样,该不该打电话告诉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儿子张驰,他还犹豫不决。当他终于拨通了电话之后,还好,儿子从两小时车程之外的地方赶回来了。
  剩下最后一根稻草,是报警。“警察成了他们最后可以依赖的人”,结果怎么样呢?警察却以貌似站得住脚的种种理由,敷衍、搪塞、推诿,直至不了了之。派出所大厅里那些麻木的看客,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红眼睛阿义”们,没有同情和怜悯,甚而至于还在幸灾乐祸。
  小说中的情境,深夜、大风、阴雨,要么就是四十度的高温,“风像暴躁的高尔夫球手,嘶叫着把雨击向不同的方向”。河像深渊,还是“深渊的最底面,驻着狂躁的野兽”。 写进文学作品里的阴晴风雨,已然不是自然气候,古诗词里的东南西北风,不可与天气预报里的风向报告同日而语。“愁云惨淡万里凝”,“一片孤城万仞山”,不是云愁、城孤,而是人的愁绪、孤寂的投射。《无法控制》通篇笼罩在阴冷的气氛中, “沉寂,死一样的沉寂”,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向黑夜深处走去……”
  够了,无需再做枚举,作者已经把张树根逼向绝境,难怪他有自杀的念头。委屈、害怕、懦弱、退缩,老实到窝囊的地步。认命,是弱者的哲学,“他一直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你无法逃脱的命运”,这一点,倒是符合人物性格。可是,这样一个沦落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却又莫名其妙地故作哲人状,“他想静一静,让全世界一下子找不到自己,哪怕是几分钟。”还有哲思的灵光一闪:“每个人都像有个敌人,那就是自己。”真是匪夷所思。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文本,其意义何在呢?读罢一片茫然。
  新闻用事实说话,但也不是有闻必录,而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人、事去报道。历史要忠实地记录史实,可是,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历史虽为已然发生的事实,但具有或然性,充满了偶然和变数。文学之高妙,正在于它要揭示必然。这篇作品,昏天黑地,它探触到了社会的本质真实吗?答案是否定的。
  鲁迅的时代,一百年前的旧中国,黑暗如磐,风雨如晦,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才真的是令人丧气、绝望。然而,鲁迅还是怀着博大的悲悯之心,在夏瑜的坟头放了一个花环,给凄冷悲苦的环境添一抹暖色、亮色。因为,鲁迅深知,文艺是照亮国民精神的灯火。越是弱者,越需要温暖,总要给人以希望。作家应该成为普罗米修斯那样的盗火者,盗取天火给人间。应该成为高尔基笔下的丹柯,掏出自己的心,照亮前行的路。何况,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朗朗乾坤,海晏河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法治化进程以加速度向前推进,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描绘得这般暗无天日。
  责任编辑 乔 霞
其他文献
坐枷,或者对水的渴望  一眨眼,娘换上胶鞋,戴上草帽,从墙角取下背篮往肩上一挽,弄了个全副武装;一眨眼,又风一般飘到我的跟前说:好好坐在木枷里,莫亂动,莫哭啊,等一会,爹妈就回来了。她的话,我一句也没听懂。只觉得,这些个动作,与我坐在木枷里的样子反差很大,好比一个平面上大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我愣了一会,不料,她一闪身同爹出门了,形同一团飘逝的云。  爹娘一走,屋子陷入空荡。  不知怎么,这空荡像受了
期刊
苏雪漫望着手机笑,埋下脸还在笑。  笑得闺蜜小刘和小杨赔着笑脸。见苏雪漫恋恋不舍的样子,小刘再次催促她动身。  苏雪漫一脸茫然:去哪儿?  小刘“咦”的一声疑惑:又健忘啦?说好今晚去樱花大酒店聚聚呀!  上个星期,景峰化工厂曹总请小刘吃饭,满满一桌男人,唯独她一花独放。散席时,曹总托小刘下回聚会多约几个美女来。小刘夸下海口:小菜一碟,下回保证美翻了你!  苏雪漫终于想起今晚的邀约。这刻儿,她还沉浸
期刊
午后的阳光软得像是一条毛毛虫,呆久了,背上火辣辣地刺痛。小石榴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她正坐在一棵石榴树下剥豆子。  你在干什么?小石榴的头顶上传来一个声音。小石榴手中的豆荚剥开了一条缝,她葱白的手指刚好陷进去。  我在剥豆子。你在干什么?小石榴瞄了一眼头顶上的一个树杈,那是一棵槠树的树杈,斜着插到了石榴树上。树杈上蹲着一个男孩(至少从小石榴的角度看像是一个男孩),阳光像是一盏瓦亮的灯盏,在他的身后亮着
期刊
“时光荏苒,人世缥缈。像我如此一个无用之人,凭何德何能,配独享天地之恩泽呢?所以遭受的劫难,实属正常吧?一切都是无聊虚妄,想那一切的一切,包括我曾经喜欢的字画也好,美人也好,什么也不可能留在世上。即使是江山,也是如此啊……”我听见那个人在静谧无比的夜空里喃喃自语,那样的语气,一字一句一顿,都显得寂寞虚空。那一个孤独伶俜之人,就是曾经的皇上,现在的上皇赵佶。  我在一旁垂手聆听,也不知说什么好。何止
期刊
秋意小品  最近心血来潮画了几幅秋意小品。  所谓秋意,从古到今大概表达的无非两个意思。一个是成熟、收获、喜悦与满足。这应该是天高气爽的初秋或中秋光景吧,满目的五谷丰登,丰硕的瓜果桃梨谁不高兴呢。但只要留心古人画册就能发现,古代画家其实极少画这种只满足于感官之乐的国画。最多如明清“清供图”那样,简约弄几样供品,或梅兰竹莲,或清淡时蔬,或佛系瓜果,心香袅袅,古逸馨凝,聊以自慰或赠友。就如俄国作家列夫
期刊
一  夏沫手心里的手机一阵轰鸣,她瞄了下是苏苏的语音聊天请求。她没有想接的心情,可刺耳的铃声尖利地划破她的耳膜,她空旷寂静的房间里除了偶尔播放过的煽情音乐外,这是几天里出现的唯一一个热烈的声音。她知道她不接,苏苏不会罢休,她会不折不挠,即便自己把手机关了,说不定一刻钟后她就能追过来把门捶得砰砰响。  “你在家孵小鸡呢你?”  屏幕里那个还略带着些童音的嗓音炸起,把夏沫忧郁的心情震碎了一地。她对着手
期刊
1  当那排长长的天蓝色挡板被拆掉的时候,李老汉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惊叹:“我的天哪!”  李老汉站在自己家院门外的空地上,仰着头张望。早晨的阳光顺着街面没遮没拦地照过来,照在他的后背上,也照着他头发稀疏的后脑勺,一股热热的细流便慢慢地钻进他的脑袋,让他的心开始突突地急跳。他的头仰得厉害,脖子都有些酸了。他没想到眼前这个巨大的高架桥居然这么高,这么威武。他家院门边那棵粗壮高大的杨树在高架桥前,瞬间变成
期刊
一  陈二侯偷偷抬眼一扫,瞅哪儿都是人, 有些怕。他不是怕谁,是怕人多,人一多, 浑身如蚁咬,感觉每一双眼睛都在盯着自己。他父在世时就给他下了定论,二侯这伢儿不经大世面。  这是陈二侯头一回踏进营地。说是营地, 其实是一方残破的老院子,保长家的旧宅, 临时征用了。新四军路过陈渡地界,悄悄和保长打招呼。保长欣然应允,说新四军来打鬼子,我们出人出力义不容辞,还使唤人来收拾一番,添置了几张方桌条凳。当然
期刊
“开心”是老公的职业——他是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做开胸手术,移植心脏的。此时此刻,她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老公是昨天下午吃过晚饭去医院的,说是晚上八点的手术,现在是早上九点,整整十三个小时过去了,手机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老公的消息。老实讲,每逢遇到这样的事,她一个晚上都处在半梦半醒之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担心什么,她又说不清楚。她摩挲着手机,好几次想拨号过去,都放弃了。难道是手术还没有结束?有可能。
期刊
梅丽现在的日子,除了早餐晚餐,就是衣服地板,剩余的时间,用一本杂志或者几集电视剧去打发。儿子没去学校寄宿前,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梅丽还可以操各样的心,还可以跟儿子聊点儿话题,把时光一点一滴消磨去。现在,陈然吃完早餐就去上班,吃完晚餐就进书房,难得跟梅丽聊几句。  其实有什么好聊的呢?七大姑八大姨的事,家里向来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官场职场、做饭看连续剧的事,一方熟知,一方茫然,聊也无味。梅丽也能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