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正统”:汉末地方大族废立皇帝图谋之破产及其影响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uh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末,多次出现地方大族废立皇帝的图谋,如汉阳大族阎忠劝皇甫嵩废汉自立、冀州刺史王芬联合豪杰谋废汉灵帝和汝南袁绍谋废汉少帝等.其时废立皇帝图谋之出现,彰显了地方势力的崛起、中央威权的丧失和君臣关系的恶化,而图谋之屡屡破产,又反映出当时汉天子仍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国有正统"的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汉末地方大族废立皇帝图谋之破产,成为制约东汉帝国分裂的重要因素,并对曹操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往往表现了对事件的敏感度和关注度.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的卢沟桥事变,是外国侵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空前地刺激着中国社会的神经.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各界都对此高度注视,并呈现出心态与行为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从《蔡元培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和《夏鼐日记》来看,五位知识精英对于卢沟桥事变的反应速度是比较快的.由于所处地位、身份、区域的不同,知识精英对卢沟桥事变的反应、事变之后的经历和感受虽然不尽一致,但又有着惊人的共通性,即都坚持抵抗
从农村政治工作干部实践出发探讨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般认为,中国农村政治工作干部始设于1960年代的学习解放军运动.考诸历史,并非如此.新中国一经成立,中共就已着手建立相关制度以适应乡村社会治理新形势,并将设立农村基层政治工作干部提上议事日程.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设立政治工作干部是农业集体化的体制性需求,并经历了地方提出、中央推广的阶段,具有地区和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性,后又与人民军队政工制度相结合.开展农村基层政治工作形成了两个路径:一是依靠并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核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世界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通过分析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策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海河水系是勾织京津冀地区市镇网络的重要纽带.水系与水运加强了村庄、码头、市镇及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沿岸市镇的经济发展.内河水运促进了沿岸市镇的物产输出、转运业的发展,为市镇特色经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运输便利.内河水系及其勾织的市镇网络揭示出乡村、市镇、城市之间地理区域的一体性,内河水运推动下市镇经济的发展揭示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长三角地区作为当今中国经济现代化程度最高、承接能力最强和参与国际竞争最多的地区,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活跃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其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基于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价值获取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基于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对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带动产品优化升级、助力平台构建,引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纵览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史,无论是世界大国的崛起,还是国内发达省份的繁荣,都塑造形成了独特的角色,塑造角色不仅涉及某个方面、单一维度,而且涉及整个国家或区域的系统性变革.在国际竞争加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国内区域竞争激烈环境下,明确一个区域在大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中的角色定位,是谋求未来竞争优势、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本文对区域角色定位内涵进行解读分析,探讨其塑造机理,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特点,以河北为例对区域角色转换历史演进、新时期区域特质对角色定位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区域角色定位的方向、
传世文献关于"盗械"一词的含义存在争议且未有定论,根据新出简牍材料可明确其本义为"为了防止犯人逃亡而著械"."盗械"所用械具一般为桎梏,因而文献中用作动词含义的"桎梏""械"以及"械系"可与"盗械"同义.木质桎梏和铁质钳钛作为两类功能不同的刑具,前者可以用于抓捕、羁押和传送犯人的各个环节,后者只适用于判决后服劳役的城旦舂类刑徒.
思近似于思维,是心的活动.心主要为气质之心,能够思或思维.这种气质之心的活动便是一种气质活动.这种思之活动的功能是通,即思通.思通本义是指气质感应、扩充善气.到了理学时期,思通包含着气质感应和心理会通两层内涵.其中,心理会通是相对的气质之心与绝对的天理的统一,这种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便是超越.在这个超越过程中,气质人心转变为超越性道心.道心是成人的基础.思是人类的本质功能,使人从生物人走向真正的人类.
旅游真实性是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迄今学术界已形成大量理论观点.从认识论和研究者的角色立场来看,旅游真实性理论发展存在后现代转向的趋势:在认识论方面,从关注客体真实性转向消解客体真实性或关注主体及主体间性,从关注单向的真实性转向关注互动的真实性;研究者的角色,经历了从批评旅游者行为正当性的"立法者"立场向承认和解释旅游行动者多元化选择正当性的"阐释者"立场的转变.当然,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并不是总体性的后现代理论定位,而是呈现为理论的多元并存.同时,这种转向并不是理论自身的运动,而是学者对旅游者选
长期照护服务体制的构建过程中,老年失智群体作为护理需求级数最高、且渐失(或近乎无)自主选择意识的风险人群,在其供给范围可及的照护服务是否从属于一种"失智照护需求导向下的体制安排"将会是中国老年公共健康服务转型的一个关键点,同时也是一个政策创新难点.随着传统家庭主义为中心的照护藩篱逐渐淡化、内嵌竞争意识的市场性照护行为日益炽盛,"去家庭化"与"商品化"作为西方福利理论中的指标型概念被适时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老年失智群体的需求层次时常处于照护产品结构顶端的现实需要."去家庭化",去除的是家庭主要照护者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