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了大学本科的内容,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随着高职发展进入成长期,加强高职教学改革,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改革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新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4-0055-05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俗称本科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以学科性为主,缺少综合性和职业性课程。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1]当前,高职发展已进入成长期,探索高职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鉴于此,我们申请了“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整合改革研究”教研项目,对芜湖及周边城市的外贸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意见。既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整合改革提供依据,也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一、国贸行业背景和我省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更上一层楼,安徽对外经济和贸易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派生了大量的外贸人才需求。国贸人才的培养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要使高职国贸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为此,我们对芜湖和周边城市的一些外贸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国贸专业人才的行业背景,明确他们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要和技能要求,掌握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如下特征和要求:
1.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企业数量和就业岗位数量增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贸经营权从审批制度逐步过渡到登记制。外贸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低,因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会大大增加,对外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安徽省作为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2010年安徽省涉外企业8000多家,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3583家,这些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有较大的缺口。
2.芜湖市贸易类外贸公司出现人员数量减少而素质上升的趋势。近年来,芜湖市的外贸企业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大潮下,纷纷改制重组。许多原来的国有外贸公司推行股份制,精简了大量富余人员,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业务方面的骨干,因而经济效益较好,这些外贸公司对新进人员的素质要求普遍较高。
3.从需求外贸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来说,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由于外贸操作环节复杂,因而外贸公司要求外贸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够独挡一面。其次,外贸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外贸业务知识及产品知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一般要求在CET六级,最低也要求四级水平。再次,外贸业务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需要掌握心理学、商务谈判等社会学知识并能灵活加以应用。某外贸公司就提出学历上并不苛求一定要本科以上学历,只要外语过硬,综合素质高,公司同样是非常需求的。
4.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外语类专业毕业生一般来说有着较高的外语水平,这对整天和外语打交道的外贸企业来说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的。一些外贸公司老总就认为,外贸业务知识的缺乏往往是暂时的,可以边干边学,一般能够很快补上,但是外语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很多企业宁愿吸收外语人才而放弃外语基础较弱的一些外贸专业毕业生。
5.从需求人才的知识层次来说,外贸公司并不一定追求高学历。外贸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更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但一些外贸企业反映,现有的本科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胜任外贸工作。如果培养目标能定位于为外贸企业提供应用性人才并付诸实施,这将会是我们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立足的突破口。
二、当前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就安徽省而言,我院的国贸专业办得比较早,2002年开始招生,因无经验借鉴,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参考大学本科的做法,只是在时间和数量上进行一些调整和压缩而已,并无自己的特色。而后办该专业的学校,就拿我们的方案做标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就业专业对口率低。高职国贸专业一般“进口旺”,但“出口不畅”,这也是各高职院校共同的境遇。从招生情况看,我院国贸专业招生情况一直较好,前景也很乐观。一方面,从学生和家长心理选择角度看,国贸是应用型专业,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容易被家长接受;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有较大空间。从就业状况看,我院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毛就业率98%,实际专业对口率不到10%,以后几届状况也差不多。可见培养对象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3.人才培养目标高不成、低不就。从实际看,高职院校办国贸专业是比较勉强的,有点“小人穿大鞋”的感觉。因为,外贸人才要求起点较高,外语水平要好,综合素质要高。有些大学本科国贸专业还设置英语最低线,而英语恰恰是我们高职类学校的短项。但人才培养方案又加大英语教学力度,学习了大量外贸专业知识,若仅仅从事内贸工作又觉得可惜,有点高必成、低不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加强国贸专业教学改革,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以探索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对高职国贸专业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就业市场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整合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观念是先导,模式是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依据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高职人才,必须大胆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教学模式,摒弃“知识本位”、“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等传统的教学思想,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主体,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职业岗位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确定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贯彻“必需、够用、实用”原则。
2.突出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体三年不断线。
3.以外贸为主体,内外贸兼顾,拓宽就业途径。
4.知识、能力、素质并举,以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的,综合素质提高为保证。
(二)调整国贸专业培养目标
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国贸专业办学方向应严格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现在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量的外贸企业急需一线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外贸部门、三资企业和有自营进出口业务权的企业对外贸易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外贸业务和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报关、单证制作、外贸谈判、信息调查、产品销售、公共关系等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健康。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和经营发展眼光,具有较快的适应外贸业务经营与管理的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处理实际问题,进行营销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外贸函电),具有较深的公关协调、商务洽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具有在全面掌握外贸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基础上精英语、善调研,懂公关,会谈判、求创新能力。
(1)精英语是指能够熟练地看懂外文单证,用英语填单、制单、懂得简单的英语口语和外商进行洽谈、沟通,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进行资料的翻译等能力。
(2)善调研是指不仅要求能善于开展各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工作,尽快了解市场信息,而且还应能够独立主持中小型企业市场研究项目,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并及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3)懂公关是指在知晓公关礼仪、外交礼节、熟悉公关原理的基础上,能切实开展交际型、宣传型、社会型以及征询型公关活动,为企业拓展外贸业务服务。
(4)会谈判是指在熟练掌握各种谈判技巧,了解客户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国内外商务洽谈,组织好产品购进、外销,能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求创新是指能在工作中进行观念上、管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创新。
(三)改革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在课程模式上我们摒弃了过去“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集群”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2]
1.对所有课程进行模块组合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育模式的束缚,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成包括基本素质、专业能力与素质和个性化发展内容的“三大模块”。模块式课程结构更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岗位特征和能力要求。我们在听取社会各界,包括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后,确定了国贸专业的主干课程,并确立了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四个小模块,即:专业基础模块、贸易实务模块、网上操作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2.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取舍
为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思想,我们对部分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我们将大学语文和数学改为《经济应用数学》和《财经应用文》,并相应减少了课时数;将《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实务》整合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西方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难度过大,改为《经济学原理》符合够用的原则。
3.将第六学期的综合实训调到第五学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安排就业。 4.为凸显主干课程和职业技能,将课程总数由31门减少为27门。增加实训时间和技能训练科目,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提高至40%。
5.设立选修课模块。选修课着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满足人文素质培养要求。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由(1)纺织品外贸模块;(2)机电商品外贸模块;(3)物流与服务贸易模块;(4)报检与跟单模块组成。公共选修模块由学生在全院公选课中任选4-6门课。
6.为方便学生考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
7.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本专业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现场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
(四)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
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
1.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口头表达、外语、计算机操作、写作能力等);
2.阶段实习主要培养专业能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进出口业务、国际市场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市场调查);
3.综合模拟实习旨在提高综合能力。主要利用外贸模拟软件,按照外贸公司运作机制,让学生模拟实习。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最后一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同时也方便学生择业和就业。
5.建立与完善“双证”制度。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取各种技能与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营销师证书、外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等)。
(五)强化校企合作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尽可能实现与社会用人单位无缝对接。为此,我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教育,让企业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院国际贸易的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都是在调查了解省内外许多外贸公司的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比如有些企业经理提出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并且针对外贸业务的特点,要求加强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方面的教学。我院随之增加了外语教学的课时数,并在专业招生时对入学新生的外语水平设置了门槛:高考成绩必须在80分以上。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程。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校企人员相互兼职。我院成立了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专家(外贸企业经理)组成。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轮流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兼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外贸企业实践专家到我院作兼职教师,不定期地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院与社会的交互结合。第二,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由于本地外贸公司小而分散,让大量的学生顶岗操作有实际困难,我院采取的形式是先在校内模拟实训,再到外贸企业实践操作、参观体验,并且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为同学们现场讲解和答疑。
3.企业参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接受学院的毕业生实习。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就是预备就业,即实习后留在企业工作。一些与我院关系密切的外贸企业优先录用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反馈毕业生工作信息,可以有效地指导我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涵,梁赤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3):60-62.
[2]刘华,付宜新,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6(1):131-133.
(责任编辑 刘 超)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4-0055-05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俗称本科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以学科性为主,缺少综合性和职业性课程。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1]当前,高职发展已进入成长期,探索高职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鉴于此,我们申请了“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整合改革研究”教研项目,对芜湖及周边城市的外贸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意见。既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整合改革提供依据,也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一、国贸行业背景和我省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更上一层楼,安徽对外经济和贸易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派生了大量的外贸人才需求。国贸人才的培养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要使高职国贸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为此,我们对芜湖和周边城市的一些外贸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国贸专业人才的行业背景,明确他们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要和技能要求,掌握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如下特征和要求:
1.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企业数量和就业岗位数量增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贸经营权从审批制度逐步过渡到登记制。外贸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低,因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会大大增加,对外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安徽省作为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2010年安徽省涉外企业8000多家,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3583家,这些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有较大的缺口。
2.芜湖市贸易类外贸公司出现人员数量减少而素质上升的趋势。近年来,芜湖市的外贸企业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大潮下,纷纷改制重组。许多原来的国有外贸公司推行股份制,精简了大量富余人员,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业务方面的骨干,因而经济效益较好,这些外贸公司对新进人员的素质要求普遍较高。
3.从需求外贸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来说,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由于外贸操作环节复杂,因而外贸公司要求外贸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够独挡一面。其次,外贸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外贸业务知识及产品知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一般要求在CET六级,最低也要求四级水平。再次,外贸业务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需要掌握心理学、商务谈判等社会学知识并能灵活加以应用。某外贸公司就提出学历上并不苛求一定要本科以上学历,只要外语过硬,综合素质高,公司同样是非常需求的。
4.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外语类专业毕业生一般来说有着较高的外语水平,这对整天和外语打交道的外贸企业来说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的。一些外贸公司老总就认为,外贸业务知识的缺乏往往是暂时的,可以边干边学,一般能够很快补上,但是外语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很多企业宁愿吸收外语人才而放弃外语基础较弱的一些外贸专业毕业生。
5.从需求人才的知识层次来说,外贸公司并不一定追求高学历。外贸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更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但一些外贸企业反映,现有的本科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胜任外贸工作。如果培养目标能定位于为外贸企业提供应用性人才并付诸实施,这将会是我们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立足的突破口。
二、当前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就安徽省而言,我院的国贸专业办得比较早,2002年开始招生,因无经验借鉴,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参考大学本科的做法,只是在时间和数量上进行一些调整和压缩而已,并无自己的特色。而后办该专业的学校,就拿我们的方案做标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就业专业对口率低。高职国贸专业一般“进口旺”,但“出口不畅”,这也是各高职院校共同的境遇。从招生情况看,我院国贸专业招生情况一直较好,前景也很乐观。一方面,从学生和家长心理选择角度看,国贸是应用型专业,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容易被家长接受;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有较大空间。从就业状况看,我院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毛就业率98%,实际专业对口率不到10%,以后几届状况也差不多。可见培养对象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3.人才培养目标高不成、低不就。从实际看,高职院校办国贸专业是比较勉强的,有点“小人穿大鞋”的感觉。因为,外贸人才要求起点较高,外语水平要好,综合素质要高。有些大学本科国贸专业还设置英语最低线,而英语恰恰是我们高职类学校的短项。但人才培养方案又加大英语教学力度,学习了大量外贸专业知识,若仅仅从事内贸工作又觉得可惜,有点高必成、低不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加强国贸专业教学改革,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以探索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对高职国贸专业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就业市场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整合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观念是先导,模式是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依据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高职人才,必须大胆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教学模式,摒弃“知识本位”、“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等传统的教学思想,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主体,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职业岗位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确定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贯彻“必需、够用、实用”原则。
2.突出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体三年不断线。
3.以外贸为主体,内外贸兼顾,拓宽就业途径。
4.知识、能力、素质并举,以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的,综合素质提高为保证。
(二)调整国贸专业培养目标
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国贸专业办学方向应严格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现在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量的外贸企业急需一线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外贸部门、三资企业和有自营进出口业务权的企业对外贸易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外贸业务和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报关、单证制作、外贸谈判、信息调查、产品销售、公共关系等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健康。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和经营发展眼光,具有较快的适应外贸业务经营与管理的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处理实际问题,进行营销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外贸函电),具有较深的公关协调、商务洽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具有在全面掌握外贸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基础上精英语、善调研,懂公关,会谈判、求创新能力。
(1)精英语是指能够熟练地看懂外文单证,用英语填单、制单、懂得简单的英语口语和外商进行洽谈、沟通,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进行资料的翻译等能力。
(2)善调研是指不仅要求能善于开展各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工作,尽快了解市场信息,而且还应能够独立主持中小型企业市场研究项目,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并及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3)懂公关是指在知晓公关礼仪、外交礼节、熟悉公关原理的基础上,能切实开展交际型、宣传型、社会型以及征询型公关活动,为企业拓展外贸业务服务。
(4)会谈判是指在熟练掌握各种谈判技巧,了解客户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国内外商务洽谈,组织好产品购进、外销,能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求创新是指能在工作中进行观念上、管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创新。
(三)改革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在课程模式上我们摒弃了过去“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集群”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2]
1.对所有课程进行模块组合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育模式的束缚,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成包括基本素质、专业能力与素质和个性化发展内容的“三大模块”。模块式课程结构更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岗位特征和能力要求。我们在听取社会各界,包括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后,确定了国贸专业的主干课程,并确立了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四个小模块,即:专业基础模块、贸易实务模块、网上操作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2.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取舍
为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思想,我们对部分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我们将大学语文和数学改为《经济应用数学》和《财经应用文》,并相应减少了课时数;将《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实务》整合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西方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难度过大,改为《经济学原理》符合够用的原则。
3.将第六学期的综合实训调到第五学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安排就业。 4.为凸显主干课程和职业技能,将课程总数由31门减少为27门。增加实训时间和技能训练科目,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提高至40%。
5.设立选修课模块。选修课着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满足人文素质培养要求。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由(1)纺织品外贸模块;(2)机电商品外贸模块;(3)物流与服务贸易模块;(4)报检与跟单模块组成。公共选修模块由学生在全院公选课中任选4-6门课。
6.为方便学生考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
7.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本专业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现场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
(四)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
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
1.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口头表达、外语、计算机操作、写作能力等);
2.阶段实习主要培养专业能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进出口业务、国际市场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市场调查);
3.综合模拟实习旨在提高综合能力。主要利用外贸模拟软件,按照外贸公司运作机制,让学生模拟实习。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最后一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同时也方便学生择业和就业。
5.建立与完善“双证”制度。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取各种技能与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营销师证书、外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等)。
(五)强化校企合作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尽可能实现与社会用人单位无缝对接。为此,我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教育,让企业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院国际贸易的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都是在调查了解省内外许多外贸公司的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比如有些企业经理提出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并且针对外贸业务的特点,要求加强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方面的教学。我院随之增加了外语教学的课时数,并在专业招生时对入学新生的外语水平设置了门槛:高考成绩必须在80分以上。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程。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校企人员相互兼职。我院成立了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专家(外贸企业经理)组成。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轮流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兼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外贸企业实践专家到我院作兼职教师,不定期地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院与社会的交互结合。第二,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由于本地外贸公司小而分散,让大量的学生顶岗操作有实际困难,我院采取的形式是先在校内模拟实训,再到外贸企业实践操作、参观体验,并且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为同学们现场讲解和答疑。
3.企业参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接受学院的毕业生实习。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就是预备就业,即实习后留在企业工作。一些与我院关系密切的外贸企业优先录用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反馈毕业生工作信息,可以有效地指导我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涵,梁赤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3):60-62.
[2]刘华,付宜新,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6(1):131-133.
(责任编辑 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