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159-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达到真正的有效性,应将学生作为主体,而教师则充当引导作用,使得师生间产生良好的互动性,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协助学生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完整学习体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且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
1.教师课前认真备课
教学工作主要依据教材开展,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桥梁,同样可对教学有效性进行衡量。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认真备课,仔细研究教材内容,且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划分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且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连接。而且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基于一定知识基础条件下,进行相应的课外扩展,使得学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将教材进行反复研究以及相应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深层次优化。
2.以学生为教学工作中心
传统教学中,是将教师作为中心,而学生是被动型的接受学习知识,导致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新课标是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中心,通过问题的形式使得学生学习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工作中心开展过程中,知识学习时将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作为辅助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课堂教学设置时应自学生角度完成整个设计,且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方可达到良好的设计目的,而不再将教师的主观认知及教材设计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比如在教导小学生认识时间时,课堂中教师可取出钟表,让学生进行自由地拨动,更能够对时针、分针和秒针进行形象了解,且可根据实物钟表明确其大格子、小格子的具体情况,可通过小组分组方式学习理解时针、分针和秒针知识,可将上学、上课、下课时间作为情景创设进行钟表标注,由此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快速了解时间的相关知识[1]。
3.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组合作方式得到提倡,此新型学习方法可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動性提高,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于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应进行科学化的合理性分组,且使得小组成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应给以小组成员足够的合作讨论时间,且对其进行及时点拨、有效引导。
4.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
小学生正处在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需要具体物体予以有效支撑,具体事物、小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经验均源自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可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
5.情景教学方式
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较为枯燥难学,导致一些小学生出现畏难心理。而且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往往缺乏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及管控力,而且数学在学习中往往需要经验的积累,而小学生通常并不具备,因此若难题,极易气馁,导致积极性降低。因此通过趣味游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问题情境来抛砖引玉,使得学生更为积极的发展数学思维,使之更容易进行思考。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注意增加趣味性,因小学生天性爱玩,比较活泼,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教学较为符合小学生心理状态及兴趣特点,由此调动小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应是数学教学,应保证其数学味。应有挑战性,使得学生能够调动数学思维,且可进行有效思考[2]。
6.构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予以确定,通过有效地评价体系设定可使得小学生更能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使得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为积极,而且可以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反馈,由此,教师可以及时反思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且对教学策略予以有效改善。教师设置课堂教学评价标注时,应避免单纯通过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应通过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每个小学生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且应对课堂教学过程、结果均予以有效评价,使得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及合理性[3]。
7.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而决定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所有教学计划均应将学生的利益作为核心进行制定,而且教师应不断进行学习,增强教学素养,合理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得学生更为积极的表现,可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懵懂到多知,由不会到正确学习,由不喜欢到喜欢,逐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由此可确保小学数学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35):205-206.
[2]张行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技展望,2016,(07):230.
[3]张华.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2-26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达到真正的有效性,应将学生作为主体,而教师则充当引导作用,使得师生间产生良好的互动性,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协助学生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完整学习体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且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
1.教师课前认真备课
教学工作主要依据教材开展,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桥梁,同样可对教学有效性进行衡量。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认真备课,仔细研究教材内容,且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划分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且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连接。而且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基于一定知识基础条件下,进行相应的课外扩展,使得学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将教材进行反复研究以及相应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深层次优化。
2.以学生为教学工作中心
传统教学中,是将教师作为中心,而学生是被动型的接受学习知识,导致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新课标是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中心,通过问题的形式使得学生学习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工作中心开展过程中,知识学习时将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作为辅助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课堂教学设置时应自学生角度完成整个设计,且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方可达到良好的设计目的,而不再将教师的主观认知及教材设计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比如在教导小学生认识时间时,课堂中教师可取出钟表,让学生进行自由地拨动,更能够对时针、分针和秒针进行形象了解,且可根据实物钟表明确其大格子、小格子的具体情况,可通过小组分组方式学习理解时针、分针和秒针知识,可将上学、上课、下课时间作为情景创设进行钟表标注,由此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快速了解时间的相关知识[1]。
3.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组合作方式得到提倡,此新型学习方法可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動性提高,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于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应进行科学化的合理性分组,且使得小组成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应给以小组成员足够的合作讨论时间,且对其进行及时点拨、有效引导。
4.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
小学生正处在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需要具体物体予以有效支撑,具体事物、小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经验均源自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可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
5.情景教学方式
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较为枯燥难学,导致一些小学生出现畏难心理。而且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往往缺乏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及管控力,而且数学在学习中往往需要经验的积累,而小学生通常并不具备,因此若难题,极易气馁,导致积极性降低。因此通过趣味游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问题情境来抛砖引玉,使得学生更为积极的发展数学思维,使之更容易进行思考。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注意增加趣味性,因小学生天性爱玩,比较活泼,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教学较为符合小学生心理状态及兴趣特点,由此调动小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应是数学教学,应保证其数学味。应有挑战性,使得学生能够调动数学思维,且可进行有效思考[2]。
6.构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予以确定,通过有效地评价体系设定可使得小学生更能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使得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为积极,而且可以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反馈,由此,教师可以及时反思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且对教学策略予以有效改善。教师设置课堂教学评价标注时,应避免单纯通过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应通过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每个小学生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且应对课堂教学过程、结果均予以有效评价,使得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及合理性[3]。
7.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而决定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所有教学计划均应将学生的利益作为核心进行制定,而且教师应不断进行学习,增强教学素养,合理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得学生更为积极的表现,可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懵懂到多知,由不会到正确学习,由不喜欢到喜欢,逐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由此可确保小学数学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35):205-206.
[2]张行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技展望,2016,(07):230.
[3]张华.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