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cylove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教育条件的不平衡
  有的家庭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气氛和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和谐。家长思想好,文化素养高,有教育能力,并且重视子女教育,也有充裕的时间和能力,能够自觉的承担并能胜任子女教育的工作。但是也有一些家庭不具备良好的教育子女的条件,比如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等。家长思想品德不好,文化素养不高,对子女教育不重视,没有管理教育子女的能力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帕德森(Patterson,1981,1982)觀察了高侵犯性儿童亲子间的交往,然后与正常儿童比较。他发现高侵犯儿童成长于条件不正常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互相冲突,他称之为“高压统治家庭”。这是一块孕育侵犯行为的土壤。沈鉴青等人也发现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以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幼儿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往往缺乏应有的理智,常常感情用事。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父母闲暇了,高兴了,子女就是有不好的事,也纵容他;忙不过来了,不高兴了,子女就是有好事,也瞎骂一阵,乱打几拳。这又是大多数父母的通病了。”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这样两种现象,就是父母感情用事的典型表现。
  第一种现象,实际上指的是娇惯溺爱。有不少父母,明明看到了孩子的毛病,也认为该管,可往往舍不得去管,怕孩子受委屈,因此,迁就姑息,放任自流。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孩子犯错不加管教,反而怪罪保姆;孩子欺负别人,不批评自己的小孩,反而指责别人;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就迁就放任……爱而不教,不能算是真正的爱,这样会使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渐渐走上邪路,影响孩子一生。
  第二种现象,实际上指的是感情用事的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父母普遍的期望。当看到孩子表现不好,屡犯错误,其实际表现同家长的要求相悖,甚至同家长所期望的差距很大时,“恨铁不成钢”就成了家长的普遍思想情绪。轻则批评教育,重则棍棒交加。如果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下长大,他的一生都有可能处在小时候残暴行为的阴影之中。
  (三)家庭教育的封闭性
  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在家庭生活范围内进行的教育,多少年的传统是“各家羊各家栓”,带有很大的封闭性。如果仅仅关起门来搞教育,那么孩子将来势必要和社会脱节,因为人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儿童是由家庭负责,或者也可以说,是由父母负责。不过家庭集体的教育,不能凭空造就儿童。仅凭有限的家庭影响或有限的父亲的训斥,还不能成为造就未来人的资料。”所以要把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家庭生活的封闭性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甚至思想观念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今天,新的社会生活,需要我们的年轻一代具备许多新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个性品德,诸如竞争、参与、自主、创新、民主等。而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上还是多少年来的一些常规内容,例如,要听话,要守本分,要知足,要少管闲事等等。这些教育内容大多跟当前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格格不入的。
  二、应对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幼儿来说,家庭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生活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对他们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加上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家庭生活环境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方面影响极为深刻,打上深深的烙印,久久不能消失。作为家长,首先要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科学的安排经济收入,使家庭生活过的平静和谐,让孩子觉得幸福温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经常阅读或是与孩子进行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活动加深幼儿的印象,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有洗漱的好习惯;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善、大方。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幼儿正处于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不具备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需要父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心呵护。同时,孩子们由于自身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不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是有益的,往往提出一些不合理、不正确的要求,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要求有个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决不能感情用事,一味的迁就、姑息、放任。
  同时,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意味着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用太多的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化成对孩子的建议。当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家长可适时地提供建议和指导,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幼儿自觉体验家庭教育带来的和谐与自由。唯有使儿童成为自身行为规范的真正主体,使“他律”变为“自律”,儿童才能在一种有限却又相对有序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
  (三)选择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
  要想我们的家庭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打破家庭教育的封闭性,实行家庭教育开放。要让孩子接受家庭教育,更要全力支持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更要教育孩子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培养孩子具有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品德;要给孩子提供大量亲身实践的机会,不能一味的保护,害怕出错,其实犯错也是儿童成长的必经阶段。引导孩子将所学的知识、所模仿的行为迁移到相似的生活情境中,将外在的要求和约束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觉的要求,才能实现幼儿的自律、自控和自主,真正的实现与社会发展同步。
其他文献
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改革。而新课改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篇章。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期刊
农村的教育现状差,但农村自有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农村的自然环境好,有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庄稼人的朴实与勤劳在这个“金钱万能”的时代里也显得尤为珍贵,农村朴实的民风,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要得到特别关注。  我在农村从教以来一直身处教育第一线,对农村教育现状也有一些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不妨谈一谈以和同仁们互相探讨切磋。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课外阅读量
期刊
“反思”一词,源于哲学,本指思维,即反思性思维。威廉杜拉姆在《思维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他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这句话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反思时代。  反思时代的诞生给了我们新的命名——反思型教师。  目前,反思型教师已经成了国际教师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那么,处在风头浪尖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顺势前行把自己培养成为反
期刊
我因公事耽误了上课的时间,迟到了5分钟。我以为下雨了,学生会在课室等我,谁知我跑到课室时竟是空荡荡的,我又跑到操场找他们,眼前呈现的一幕,让我这辈子都不能忘怀:学生在指定的集队地点排着整齐的队伍,保持立正姿势,一动不动的,冷雨打湿了他们的头发、衣服。其实,离他们不远就有可躲雨的地方。我惊呆了,脚步也慢了,看到我打手势让他们避雨,他们才转移到棚底下。一个个身子湿透却笑容满面,并一个劲地问我:“老师,
期刊
一棵孤立的小树,可以枝繁叶茂,但很难成材,而一旦将它们融入森林,其高度绝不会逊色于其它独立的个体,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我的班集体中的孩子们,就如这一棵棵幼苗,孤立无援不会是他们的感觉,让他们感觉到森林的存在,有所依靠,让他们有顶天立地的目标,感受到集体的爱,我的班集体中的孩子必将茁壮成长。  而一个班集体的建设,必须靠作为班主任的我和每一个孩子的共同努力,我始终秉承“严爱结合,踏实工作,与学生共进步
期刊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头脑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假如由我的眉毛,眼额角、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时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好?”学生立刻回答说:“问号。”“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啊!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就不配称个人!”由此可见,在物理的学习中
期刊
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
期刊
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本文重点研讨的是在课堂中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几点探索,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有着可操作性和启发性,对学生健全人格、合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现实意义。  一、创建友爱的共同体——快乐评价法  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在合作学习时,有的學生不愿意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表明
期刊
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显发和弘扬个性的差异观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使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使其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的激发和开发。我们围绕构建了个性化教育模式,进行了多年的教育实践。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把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
期刊
沟通不是简单的自我表达,传送主观信息含义的过程,它受复杂的人际关系、双方的心理情绪和当时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只有双方对这些因素有相似的认识,达成了共识性理解,这时沟通才富有成效。从动态的观点分析沟通的过程,它应该是沟通双方的互动过程,通过相互的交流,可以对对方的动机、感情、意向、性格等形成一个综合的印象。沟通中的互动关系表现在:符号互动、相互劝服、反馈作用三个方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