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盛市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市,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墟或场,中原以北称集。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民俗现象。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不衰,随着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集市不断流转变迁,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
  彝乡赶集“嘉年华”
  大凉山,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乡僻之地没有固定的市场和从事固定商贸的人员,因而在交通相对方便的公路旁,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俗称“赶集”。
  彝族山民赶集,从周边大山深处来到集市,天没亮就得出发,中午到达后买上生活必需品,马上返回,赶集的路程需要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还没到家,天就黑了,这在当地叫两头黑。
  赶集是凉山彝族人民交流商品的重要场所,也是交流感情和信息的平台。每当赶集的日子他们常常都会来到集市上把自己家喂养的家禽、布匹等拿去出售从而增加家庭的收入,在集市上他们独自站在街头或三五成群地蹲在街边谈论着、等待着、期盼着
  和云南的那些色彩斑斓的市集不同,大凉山的集市就像彝人的服饰一样,充满了厚重的深色调,只有售卖女人衣装的作坊透出些轻松色彩。
  镇郊山坳里的牲口市场,比镇中心还要热闹,上百头的牛、马、猪、羊聚在山坳里,各种声色的呜叫此起彼伏。不过那些男人们似乎并不急于交易,而是你一群我一伙地,或躺或坐或蹲地聚在山坡上。装在塑料瓶中的米酒在大家手中传来传去,人们像野餐般享受着阳光下的“转转酒”——与其说是赶集,倒更像是社交聚会。
  这里还有“大、小凉山”之说,当然,在地图上是找不到“小凉山”这块区域的。大、小凉山是一种基于彝族聚居传统的模糊地理概念。有人将四川境内的彝族聚居区称为“大凉山”,而将延伸到云南境内的彝族居住地统称为“小凉山”。也有人将大凉山锁定为凉山州的东北角,包括美姑、金阳、昭觉、布拖、俄边、马边、屏山、雷波等县。这些地方一直十分闭塞,外人不容易进入,彝族人口比例在90%以上,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区。
  “百壶宴”祈“百福”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祈愿当年风调雨顺、禾苗粗壮、五谷丰登,福建龙岩长汀濯田镇升平村农民以民间最古朴的方式举办二月初二保苗节民俗活动。据当地地方史志记载,二月初二保苗节源于清初,沿袭传承至今己有300多年历史。活动内容包括抬“五谷大神”、“斗轿”及欢聚“百壶宴”,成为闽西客家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早晨,周边农民穿戴着节日盛装,春风满面,提着早己擦得锃亮、盛满浓浓客家米酒的锡制酒壶以及油炸年糕等供品,朝升平村中大坪云集,数十张长桌摆着供品,四乡八邻、三姑六姨、高朋贵友从四面八方涌来,人如织,声如潮,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各家各户很早就酿好米酒,油炸米,因为要在百壶宴上让大家品尝自家的酒和菜,所以为了酿出好酒,主人们都很讲究,选上最好的糯米,下最好的酒饼,还要到深山里取来纯净的泉水,这样酿出来的酒才酽,才香。大家暗暗较劲,比谁的手艺好。当天,当地农民每家每户都端出一壶酒、一盘莱,摆在一起,成为错落有致的宴席长龙。时到中午,“百壶宴”开始,全村男女老少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伴着金钟鼓乐,互相品尝各家摆供的米酒及年糕,此外,壶与“福”同音,因而“百壶宴”也是客家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
  据传,这“百壶宴”也是春节正月活动结束的标志。人们从这一天起,便投入紧张的春耕劳动,开始一年的劳作。
  六月六百鸭宴
  数百只鸭子,撅起屁股,被端上了供奉的流水长桌。这绝对是全天下最丰盛的鸭的筵席。
  这就是福建龙岩长汀县濯田镇美溪村最负盛名的节日,六月六,百鸭宴。
  村民提上煮熟的番鸭,和刚刚收割的稻米做成的黄米粄,摆开筵席,供奉“黄悻三仙”。
  这节日,隆重不亚于春节。出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会回家。每家每户,出个一两只,摆上案桌的鸭子,能达数百只之多,场面颇为壮观。
  数声铳响,仪式开始。村民扛出神明,巡游古事。坊间道士,吹响锡角,焚香祈愿:风调雨顺。随后,汉剧社戏、舞龙船歌,纷纷登场。
  “黄悻三仙”,是闽西人信奉的神明之一,曾在山间杀虎除患,后被尊为仙师。村民透露,美溪村是重要的水路要道,曾经盛极一时,“祖上流传,三仙曾在此地显迹,救村民脱难,从此也成了美溪村人的信仰”。
  供奉,为何偏好肉鸭?村民说,这还跟村里的水有关。汀江、涂坊河河水潺潺,是鸭子们的天堂。每日游水嬉戏,鸭子健壮,肉质颇为可口。
  祭拜完神明,村民挑上鸭肉担子,还得赶着回家。客人要来,岂能怠慢。
  赛大猪祈丰年
  一阵鞭炮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70多头宰杀好的大肥猪被木架子抬到了村子的祠堂门前,分三列排开。熙熙攘攘的人群对着肥猪品头论足……一年一度的“赛大猪祈丰年”民俗活动在福建省长泰县山重村薛氏家庙内盛大上演。“赛大猪”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年薛氏族人家家户户都会挑选一只猪崽,精心饲养后,在农历正月初八这天集中宰杀,以此祭拜天公,并逐渐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赛大猪”地方民俗活动。村民们饲养的参赛猪亦被称为“天公猪”。
  后来,为了勤俭节约,薛氏人家简化了这一活动,改为由薛氏宗族老祖宗扔卦,采取轮养的方式,按报上的由老及少人员名单顺序,定出薛氏聚集的各村民小组的养大猪人选。
  因此,对于薛连成来说,一辈子可能也就轮到一次,“养了这么久就是要参加一年一次的赛大猪活动。”
  在漳州乡村,不少区域已禁止养猪,但“赛大猪”的习俗延续了上千年,代代相传,早已深入人心。
  山重村薛氏宗族族长薛德兴说,村民对饲养“天公猪”的热情不减,都以轮养大猪为荣,即使是在外面做生意的也会专门回来饲养或者放到山上寄养。
  当天下午四时许,村里的青壮年抬着前三名“天公猪”前往薛氏家庙,一路上聚满了围观的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他们时不时拿起手机、相机、摄像机记录这盛大的场面。
  前三名的“天公猪”被选出来后,村里的老人便穿着传统服饰,带着“状元”、“状元夫人”,敲锣打鼓前往迎接被选出来的“天公猪”。
  被选中的“天公猪”均嘴含柑橘,头贴八卦,耳插金花,脚系红纸圈,在猪的两侧还插有竹子。其中,“猪王”身上还加披一只羊,村里老人说这寓意着吉祥如意。
  走进薛氏家庙,案桌上早已摆好了祭拜的供品。被选中的“天公猪”在村民的簇拥下摆放到家庙的天井位置,前面一排是前三名,后面还摆放了其余四头被选中的“天公猪”。
  “选择在正月初八‘赛大猪’,刚好可以在初九敬天公时祭拜用。”薛德兴说,“天公猪”将在正月初九早上被领回,并分发给村民,让大家分享丰收的喜悦。
  2011年,“赛大猪祈丰年”民俗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山重村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到此饱览这一独特民俗,也富裕了当地的村民们。
其他文献
同治肉丸 香飘榕城  木金肉丸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木金肉丸老铺源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姚木金祖父在福州南后街澳门路开设榯粿店,到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其祖父将榯粿店交给姚木金之父打理。1910年18岁的姚木金正式传承其父亲经营的榯粿店,同年在福州南后街澳门路45号创建“木金肉丸”金字招牌。  木金肉丸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闽菜系。1910年由姚木金采用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
期刊
澳大利亚堤维德岬(Tweed Heads)的“危险角”(Point Danger)位于黄金海岸南端,是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交界处。这里是海豚的乐园,一个海浪扑向岸边,摄影师布罗迪·麦克·卡贝抓拍到了两只海豚乘着波浪你追我赶的有趣画面。
期刊
300年历史 半世纪年创新  厦门蔡氏漆线雕  漆线雕可以考证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本来只是一门“妆佛”的艺术。清朝开始,蔡氏“西竺轩”手工艺作坊的主业就是用漆线来“妆佛”。直到解放后,蔡文沛首次尝试塑造英雄人物,广获社会好评。1972年,蔡水况把漆线雕往工艺品上延伸,让漆线雕在当年的广交会上获得了大批订单,使这门传统技艺得以“活”了下来。  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中华瑰宝——漆线雕,是漆工艺中的一
期刊
若给你一些松软柔韧的木块,你能做成什么呢?福州的软木画师傅们,带给人们的是艺术的惊喜。在他们的刀笔运转之下,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栈桥船舫,精美的立体国画,便展示在你眼前。岸边层层叠叠的树林下,戴着草帽的小人儿在摇桨划船,岸上指尖大的楼房,还要雕出根根细致的窗棂,让人越细看越惊叹,不由想去推开那扇小窗。  一些原本普通的木块,因为师傅的绝伦工艺,魔术一样,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福州软木画这一独特的民间工
期刊
莆田木雕是福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莆田木雕工艺始于唐代,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宋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为莆田木雕的大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至明清时期,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盛极一时。在经济飞速发展、高度现代化和工业化
期刊
唐代会昌年间,闽县人林滋在其《木人赋》中写道,当地木偶“既手舞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超诸百戏”。可见当时福建木偶戏的表演水平已相当高,既能手舞足蹈,又能左旋右抽。  丝线操动小木偶,演绎悲欢世间情。操作人灵巧如千手观音,气定神闲;观者屏息静气,眼睛不离瞬息——泉州的提线木偶戏艺人就是这样用丝线、人偶,在看似纷繁缭乱实则独具章法的技法操纵下,让木偶拥有了灵魂,跳脱出动感而灵妙的姿态。  高超的
期刊
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每一件德化建白瓷器都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建白瓷自问世以来,一直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下腹地。在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中,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三足鼎立,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期刊
画家简介温心坦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花鸟画学会理事,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人大、政协书画院画师。福建《书画艺苑》《秋圃繁英》报主编。福建省第二、三、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有诗、书、画、印、琴、佛学等修养。有《温心坦画集》《温心坦花鸟画》《草本画法》《木
期刊
一位诗人曾说:在机器的时代,我怀念那些古老的手艺;手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力量的祖宗……如是,那么我们怀念岩茶手艺、关注岩茶手艺,则是怀念美、怀念历史、怀念民族的记忆。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做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和当今的岩茶机器制做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
期刊
光绪燕皮今安在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等地特别受欢迎。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