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工作是军校民族中学教育的重点工作,它的成败关系到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加强军校民族学生德育工作要分析把握存在的问题,转变德育工作观念,教员和队干部齐抓共管、有利配合,开拓出适合军校、适合民族的德育工作路子,培养出一批爱党爱国、素质全面的优秀少数民族后备军官。
【关键词】:军校民族中学 德育工作 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附属八一中学、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附属藏族中学,是全军唯一的培养维吾尔族、藏族后备军官的学校,旨在为军队培养政治可靠、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军校民族中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黃金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军校民族中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主阵地,有必要、更有责任使学生在民族中学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军校民族高中生,确保培养的人才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军校民族中学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着大量的难点,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为少数民族生活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特殊的生活习俗,说着特殊的民族语言,加强德育建设,做好德育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要花一番功夫,下一番力气,更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一、军校民族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难点
(一)教育功利思想严重,不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
军校民族中学有三个特点:一军校、二民族、三中学。不能把所有的特点集中在中学这个特点上。作为教员,不能过于追求升学率、追求高考成绩。过于繁重的补课,会使学生存在厌学、逃课的现象,不仅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对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极为不利,更会给军校民族中学开展德育工作造成困难。
(二)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德育工作方法简单
无论是西安还是昆明,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即使与同为西安或昆明的地方中学,教育观念也是相对滞后的。军校民族中学的德育工作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说教模式,把课堂教育列为德育建设的主阵地,缺乏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实践活动。
(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德育工作开展受阻
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相互了解。开展德育工作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没有仔细研究班级所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便会使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活动成为无效劳动,导致学生很难有刻骨铭心的教育实践和亲身感悟,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
二、军校民族中学德育工作对策
(一)加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五观”
通过建设文化长廊;开办党史、国史、军史、民族史、政治理论讲座;参观博物馆、红色旅游景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观点,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伟大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国家观、民族观,要让军校民族学生知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为祖国现代化国防和军队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二)发挥军队特有资源,开展德育社会实践
人民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组织,比任何组织都更加接近党、接近人民、接近革命先烈,通过走进革命老区、传承红色精神,走进革命先烈、了解革命先烈的革命历程,为学生树立起心中的英雄模范,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才能在上课时真学、真信、真做,做维护国家统一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做人民的服务者。
(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三师”教育贯穿始终
课堂教育是德育课程的主阵地,社会实践是德育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让学生感受最深的、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师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广大学生远离家乡,生活中缺少了许多亲情与关爱。教员和队干部要树立做学生人生导师、生活恩师、学业良师,以真心关爱学生,用真情温暖学生。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帮助,课余时间一起活动,学生生病多关心问候,民族节日一起参加,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在军校民族中学还有自己的一个大家庭,在军队还有着自己的“阿爸”、“阿妈”,教员和队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道德榜样,用“爱”构筑德育课堂,形成独特的军校民族中学德育教育方式。
(四)加强民族史、民族文化的学习,浓厚少数民族氛围
开展德育工作时,要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军校民族中学要开展全体官兵对民族地区、民族史、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鼓励教员、管理干部学习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尽可能的拉近与少数民族学员的距离,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在互敬、互信、互知的氛围中,进行德育教育。
军校民族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紧抓文化知识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重点。但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只要教员及队干部能够高度重视,互相配合,创新德育建设工作方法,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军校少数民族后备军官。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朱晨(1991.09—),男,苗族,河南新乡人。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单位: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藏族中学。
第二作者:余涛(1981—),男,汉族,湖北老河口,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藏族中学
【关键词】:军校民族中学 德育工作 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附属八一中学、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附属藏族中学,是全军唯一的培养维吾尔族、藏族后备军官的学校,旨在为军队培养政治可靠、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军校民族中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黃金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军校民族中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主阵地,有必要、更有责任使学生在民族中学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军校民族高中生,确保培养的人才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军校民族中学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着大量的难点,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为少数民族生活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特殊的生活习俗,说着特殊的民族语言,加强德育建设,做好德育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要花一番功夫,下一番力气,更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一、军校民族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难点
(一)教育功利思想严重,不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
军校民族中学有三个特点:一军校、二民族、三中学。不能把所有的特点集中在中学这个特点上。作为教员,不能过于追求升学率、追求高考成绩。过于繁重的补课,会使学生存在厌学、逃课的现象,不仅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对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极为不利,更会给军校民族中学开展德育工作造成困难。
(二)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德育工作方法简单
无论是西安还是昆明,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即使与同为西安或昆明的地方中学,教育观念也是相对滞后的。军校民族中学的德育工作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说教模式,把课堂教育列为德育建设的主阵地,缺乏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实践活动。
(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德育工作开展受阻
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相互了解。开展德育工作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没有仔细研究班级所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便会使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活动成为无效劳动,导致学生很难有刻骨铭心的教育实践和亲身感悟,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
二、军校民族中学德育工作对策
(一)加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五观”
通过建设文化长廊;开办党史、国史、军史、民族史、政治理论讲座;参观博物馆、红色旅游景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观点,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伟大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国家观、民族观,要让军校民族学生知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为祖国现代化国防和军队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二)发挥军队特有资源,开展德育社会实践
人民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组织,比任何组织都更加接近党、接近人民、接近革命先烈,通过走进革命老区、传承红色精神,走进革命先烈、了解革命先烈的革命历程,为学生树立起心中的英雄模范,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才能在上课时真学、真信、真做,做维护国家统一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做人民的服务者。
(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三师”教育贯穿始终
课堂教育是德育课程的主阵地,社会实践是德育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让学生感受最深的、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师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广大学生远离家乡,生活中缺少了许多亲情与关爱。教员和队干部要树立做学生人生导师、生活恩师、学业良师,以真心关爱学生,用真情温暖学生。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帮助,课余时间一起活动,学生生病多关心问候,民族节日一起参加,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在军校民族中学还有自己的一个大家庭,在军队还有着自己的“阿爸”、“阿妈”,教员和队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道德榜样,用“爱”构筑德育课堂,形成独特的军校民族中学德育教育方式。
(四)加强民族史、民族文化的学习,浓厚少数民族氛围
开展德育工作时,要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军校民族中学要开展全体官兵对民族地区、民族史、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鼓励教员、管理干部学习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尽可能的拉近与少数民族学员的距离,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在互敬、互信、互知的氛围中,进行德育教育。
军校民族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紧抓文化知识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重点。但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只要教员及队干部能够高度重视,互相配合,创新德育建设工作方法,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军校少数民族后备军官。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朱晨(1991.09—),男,苗族,河南新乡人。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单位: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藏族中学。
第二作者:余涛(1981—),男,汉族,湖北老河口,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藏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