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起诉阶段实行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wenw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和解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完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办理刑事和解案件与审查起诉期限及办案人员紧张相矛盾。刑事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一般只有一个月,而刑事和解程序一般要经过告知、和谈、签署协议、履行协议、审批、经科室及检委会讨论、作出处理决定、宣布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有时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对已商定好的赔偿协议会反反复复,从而使办案周期拉长,所花费的精力增多,很多案件往往是检察机关花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双方的信任,还有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误解,认为是在包庇袒护另一方,导致和解失败。由于上述原因,检察机关承办人往往不愿意做刑事和解工作,而是选择按普通程序审查起诉。
  2.检察官角色难定位。一方面,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精神的指引下,检察官有积极推动刑事和解工作的愿望;而另一方面,检察官所担负的代表国家追诉犯罪的职责又与其在刑事和解工作中的息讼做法相矛盾。鉴于检察官主持和解与其作为追诉者的身份不符,可能导致当事人产生抵触或者猜疑心理,而且检察官主持和解可能使双方的协商受到来自检察官方面的压力,不利于确保和解协议的达成反映双方的真实意愿,承办人普遍对于主持和解持慎重态度。
  3.和解确定的解决方式单一。从司法实践看,经济赔偿成为刑事和解的唯一解决方式。经济赔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偿被害人的物质、精神损失,但被害人的精神抚慰并不全能由经济赔偿代替,经济赔偿是否到位从实质上决定着刑事和解能否达成,从而在社会上容易造成刑事和解就是“赔钱免刑”或“拿钱买刑”的印象。这种单一的“以偿代刑”方式,易使一部分有钱人凭借刑事和解逃避刑事责任,使无赔偿能力的人无法选择刑事和解程序,影响法律的公平正义。
  4.缺乏社区矫正工作的参与。现行和解机制中没有社区代表的参与,检察机关注重的是加害人是否履行了和解协议,即是否赔付被害人经济损失,而受损社会关系的修复、加害人的矫正和回归则往往不是检察机关一家所能办到的。这无疑背离了刑事和解的另一价值追求———实现犯罪者的重返社会。
  (二)对策
  1.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调停人参与刑事和解案件。由其他人充当调停人,其专业性和公正性难以保障,由检察机关充当调停人则不但案多人少、期限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可能会引起双方当事人的误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正是最佳选择。
  2.和解内容多样化。笔者认为,应该从立法上增加非监禁化处置措施,如训诫、具结悔过、社会帮教、劳动赔偿、社区公益劳动等,以供刑事和解适用。对于加害人无赔偿能力的,可以适用劳动赔偿令,选择直接为被害人劳动或是参加一些有偿劳动获得的报酬全部支付给被害人的方式进行和解,这样保证给每个情节轻微的加害人同样的和解机会,保证公平公正,以防止社会上认为的刑事和解是“赔钱买刑”的错误观念的形成。
  3.社区矫正工作的参与。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在进行尝试,在不同社区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作为代表社区利益参与刑事和解的代表人,并由其监督犯罪人按照刑事和解协议中的约定,进行社区公益活动,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监督下,美化公共环境、开展公益事业及服务社会福利机构等,或在犯罪人违反刑事和解,逃避责任的情况下,代表社区向检察院提起申请,要求裁决撤销原刑事和解协议,按普通诉讼程序进行。
  4.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检察权的滥用。一是强化审批机制,严格审批程序,符合和解条件的案件必须报经领导批准或提请集体讨论决定后,方可进入刑事和解程序。二是完善督察机制。由人民监督员负责对和解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如果发现办案过程中有不公平、不公正之处,或存在徇私枉法情况的,报检察委员会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龚佳禾等.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3]邓国杰,对审查起诉阶段实行刑事和解的思考.《经济与法》2012年8月。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省宜丰人民检察院,江西 宜丰 336300)
其他文献
新《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进行了相对完备的规定,将2012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内容吸收到立法中,首次在立法中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与操作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规则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进步,被认为是我国刑事诉讼发展近20年来的重大突破。与其他很多法律制度一样,非法
期刊
危险驾驶罪是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一个罪名。该罪的设立,提高了肇事者的违法成本,对屡禁不止的醉驾、飚车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驾驶行为,起到了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罚的双保险作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危险驾驶罪的追诉时效问题,陷入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犯罪的追诉期限《刑法》第
期刊
当前,民事诉讼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诉讼欺诈行为,该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司法活动,还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现行刑法对诉讼欺诈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给司法机关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和处罚带来较大的困难。法学理论界对诉讼欺诈的定义尚未明确,一般认为,诉讼欺诈又称恶意诉讼、诉讼诈骗,是指行为人在民事诉讼中为牟取不正当利益,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并使用虚假证据等
期刊
【案情】  2012年6月至7月间,被告人向某等七名被告人共谋利用“六合彩”赌博,采用“冥币”调换人民币的方法进行投注,骗取他人的钱财。各被告人分别结伙以上述方法实施诈骗作案6起,其中2起作案未遂,共骗取李某等人人民币78100元。其具体过程如下:先由一被告人联系某人对赌“六合彩”,并带其到银行领取人民币20000元,随后趁该人没注意用事先准备好的“冥币”将人民币调包,由另一名被告人携带“冥币”留
期刊
搜查,是行使侦查权的侦查机关依法拥有的一种侦查措施和手段。相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刑事案件而言,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实物证据往往比较少且难以取得,因而,搜查作为发现和固定实物证据最重要的一种侦查措施,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工作中的作用就更加突显。  一、搜查的特点  (一)从性质上看,是一种侦查措施。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搜查的相关内容规定于第二编第二章侦查中,与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
期刊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如何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来建设检察公信力,是新时期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着力提高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应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内涵界定: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核心要素  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是指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权过程中对社会的信用和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
期刊
摘要:刑法第37条所规定的“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是否独立的免除刑罚的事由?换言之,在不具有刑法规定的上述16种免除刑罚事由的情况下,能否直接根据刑法第37条的规定免除刑罚?司法实践与理论界中均存在争议。本文从司法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当然解释等角度,阐明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刑法37条;免除刑罚;当然解释  一、免除刑罚规定概述  刑罚的免除,也称免除刑罚、免
期刊
摘要: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原因在于该罪在立法上的缺陷和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健全。因此,在立法上完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及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以更好的打击贪污腐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立法完善;配套制度;财产申报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适用时出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在一些涉及较高级别官员的贪污受贿案
期刊
摘要:文章立足于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工作实际,通过分析其执行主体、启动方式、实体内容、程序路径等,旨在正确理解与适用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这一规定,并对该制度的配套措施进行构想。  关键词: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侦查监督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这一新制度的设置,以保障公民基本人身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革除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捕了之、办案期
期刊
摘要:2011年7月,最高检下发了《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意见》。检察机关构建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从源头上“防患于未然”的一项有效举措。执法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开展,对于检察机关提高自身办案质量、减少涉检信访量,也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国力强大,人民素质、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