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应该指出来的是,文言文应考,最根本的是实实在在读了大量文言文,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篇篇到位。这最主要的是指教材,也指一部分课外文言文。在这个基础上,再有一定量的泛读。如此,不愁应考不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讲一点方法。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啜”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20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桃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申为“接触”,由此再引申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20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 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 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四)以今推古法。
  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再举几个例子。“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中“处”字怎么讲呢?“处”的词义也很丰富。常用的义项有地方、机关或机关的一个部门、安排、居住、决断等。对照原文,上述义项均不适合。这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上句相应的位置上是“时”,下句中的“处”即不表空间而表时间,“行动上”即“行动时”。“处”表时间例子还有不少,如柳永词句“留恋处,兰舟催发”。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王风·大车》)中的“谷”字怎么讲呢? “谷”和“死”对应。那么是同义对应,还是反义对应呢?根据“异室”、“同穴”的对应,我们可以判明“谷”和“死”也是反义对应。“死”当然是“死去”之义,“谷”就可以知道是“活着”的意思了。
  (六)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仰啸歌”也绝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赡:赡养(2005年北京春招题)”,原文是讲一个相貌奇特而力大无比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人们不解其中缘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句中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语境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
  (七)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分分析法”。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2005年全国II卷试题)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还有“庭除甚芜,堂屋甚残。除:废弃”(2005年浙江卷),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八)逻辑分析法。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再如“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当中“孙”若解释为“孙子”,则“孙”所在的一句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处理有悖情理。其实这里“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在推断实词词义时,常用词义如果均不能切合语境,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那或许能够柳暗花明。
  
  另外,梳理同学们出错原因,有下面几种,应倍加注意。
  一、按照今义理解古义。如对“当尽力于斯文”一句中“斯文”理解为“文雅”。
  二、以常用意义来解释活用意义。如将“因怪时人之不道”一句中的“怪”理解为“责怪”。
  三、按照常用意义来理解偏义复词。如将“刺诸县短长”中“短长”理解为“短处与长处”。
  四、按照一般字的意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如“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一句中的“缪”是通假字,通“谬”,谬误;而不能按“缪”的意义来理解。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陈滋铕,笔名月影龙魂,《中学生百科·写作》小说大赛《红灵》的作者,QQ:609325567。今年19岁,广东省汕尾市田家炳中学2010届毕业生。爱好很多,跆拳道,电脑游戏,写作,电影……在死党口中就是不务正业的小子,高中大部分时间花在小说上。但高三学习特勤,因而成绩成为像是万绿丛中一线红的股票,一路飙升,从不回跌。从高三开学时数学老师口中的“数学考30多分混账小朋友”变成高考时的“你小子还可以,能
期刊
命运是无常的,屈服于命运的人是可悲的。高三的结局是新的人生的开始,而我这只不甘于平庸的麻雀要继续寻找我的家。    告别了我的高中生涯,也让那些痛苦、难过、彷徨、无助的日子就此远去了。  我是个如麻雀般平凡的女孩,我的青春如麻雀一般“灰暗”。我知道自己不配拥有那些青春故事里的女主角烟火般的绚丽人生。我只能像麻雀一样为了生存艰难地飞翔,去寻找那片自己的天空。为了一片馍渣、面包片去奋斗,即使再多嘲笑,
期刊
2008年高考英语浙江卷出现了一道考查all短语的试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解答某些三角题目,若能根据题意,采用整体思想方法进行求解,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下面拟从两个视角谈谈整体思想在三角求值中的应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定语从句”是中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高频考点之一,每年都没有考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对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的考查颇多,但是考生答得都不是很理想。我们知道,用关系副词where引导定语从句时,先行词常为表“地点”的名词,并且近几年有一些高考题也是这样命题和考查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请看湖南2008年高考试卷单项填空中的两道题(保持原题序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先看2008年高考江苏卷的英语语言知识运用中的第30小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在高考中,对“be + 过去分词 + 介词”的非谓语形式的考查真是屡见不鲜,用传统的思维模式解决这类问题颇感棘手,但在引入其非谓语形式这一创新思维模式后,这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中,由be/get + 过去分词 + 介词构成的短语动词,如果带上be/get就构成谓语形式;如果去掉be/get就构成非谓语形式,其常可以作如下成分:  1. 作状语:  Faced with t
期刊
《水浒传》特殊的形成过程造就了其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南宋年间,水浒故事就颇受说书艺人的青睐,内容不断丰富,由最初《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数人,逐渐演变成宋江等三十六人。元代又出现了众多的水浒戏,基本形成一百零八位的雏形。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努力,使得许多水浒故事已趋完善。在对故事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过程中,小说作者不仅承袭了说书艺人单线叙述的风格,也保留了诸多围绕单个英雄的叙事模块,把它们有机地融
期刊
【命题】  总想对你说  【要求】  (1)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文体不限。  【提示】  (1)注意对文题中“你”的定位。  (2)应尽量避开写很普通的话题,比如对父母说“谢谢你”“对不起”“我爱你们”之类的,如果很想写这一题材,也可以考虑换个角度来表述。比如不是“我”对“父母”说什么,而是以“父母”的口吻来诉说,他们总想对“我”说些什么,可是“我”却总嫌他们太啰嗦,从没有给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