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花堂诗语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起儿时
  想起儿时,便使我想到过早仙逝的父亲。
  小时候,父母就在我们身边,不用思考也不会思考,心里有一份踏实;长大了,我们远离家乡,父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他们仿佛是你头顶上那片祥云,时刻保佑着你。父亲虽然永远地去了,但依然在我的心里,我在做,父亲在看,我坚信!
  我出生在古城开封,那是赫赫有名的七朝古都大梁、汴京。我家住在古城的西大街,宋都御街的西边。前几年回去时已找不到旧时的门牌和院子了,西大街已建成现代商业街了。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传统和文化只能在有了经济基础之后再回头去找、去恢复重建了。但是,失去了的,却不是那么容易能找回的。因为拆掉就没有了,即使重建也不是当年的味道了,那个“味道”就是文化,它是用心培养起来的,是时光日积月累打磨出来的。就像实木家具和玉石的包浆一样,是仿制不来的。
  我家离龙亭湖不远。龙亭湖就是现在龙亭前面的两个能一眼望到边际的湖。一个是杨家湖,一个是潘家湖。因为杨家是忠臣,所以水是清澈的;另一个是潘家湖,因为是贼臣,湖水就是混浊的。其实是一个湖水直接连接着旁边的湖水,旁边的湖水通向水门洞,水门洞又通向从黄河引来的水。来自黄河的水流向了杨家湖,再由杨家湖通过一个桥洞流向潘家湖,而这个桥又直接通向了巍峨雄踞开封之北的龙亭。其实两个湖的水清澈程度差不多,清浊只是百姓心中的爱恨罢了。
  夏天的时候,我常跟着六姨妈去河边洗衣服,六姨妈没有女儿,只有两个儿子,所以特别亲我,常常接我到她家玩,所以我跟六姨妈的感情自小不一般。在湖水里洗衣服,不用拧水龙头,也不用一盆盆地换水,那一湖水既可洗又可清。衣服在湖水里伸展着,人也在湖水里浸泡着徜徉着,感觉不是在干活,仿佛是在玩耍,那种快乐带着几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野趣。真是自在!这样在玩耍中培养了小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记得五六岁时,父亲带我们去杨家湖旁边的水门洞学游泳玩水。父亲用两只手托着我小小的身体,我好怕水,紧紧地拉着父亲的手就是不松。这样是怎么也学不会游泳的。我们在旁边玩水,看父亲在河里抓鱼。鱼身上那么滑,游得那么快,父亲却能抓到它,可见父亲捉鱼的动作是多么快。
  那时,父亲还年轻,四十岁左右。父亲出生在湖北应城的棉花田,从小在那个鱼米之乡练就了戏水的本领,会仰泳、蛙泳,还会踩水,他在水里真是如鱼得水,自在着呢!父亲少年时是儿童团员,闹革命来到了北方开封,安了家并有了儿女。所以,我有时跟朋友戏言自己是南北结合。汴梁的龙亭湖就成了父亲早晚锻炼身体的地方。常常从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一直到十月,每天早晨他都去游泳。
  记得上幼儿园时,每周一和周六都是父亲去送我接我,因为我是他第一个孩子,所以得到了父亲很多的疼爱。无论刮风下雨,每次他都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我坐在前面的车梁上,就一句一句地跟父亲牙牙学语背诵毛主席诗词,慢慢地天长日久我就能背诵数十首毛主席诗词了。这种自行车上的教育在后来上小学时很让我引为自豪。在班里晨课时,我常常被老师点名,到前面站在讲台上给大家示范朗诵课文和背诵毛主席诗词。后来,我的古诗词情结大概就是那时候悄悄形成的。真应了国外一个教育学家讲的:教育就是点燃激情。
  许多年过去了,我参加了工作,再后来我调到了郑州《河南科技报》《大河报》,再后来又调入河南省书画院,二○一二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但是我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写作没有放弃,也因此赢得了关注我书法的同道的赞誉。每当此时我都更格外地想念仙逝的父亲。也许,父亲的在天之灵正欣慰地注视着他的女儿。
  记得刚调到郑州工作的时候特别想念家乡,那种少女的无助孤独和对于前途的迷茫不知让我流了多少无人知道的眼泪。只要没人看见,我的眼泪就会默默地自己掉下来。记得有一次和开封的王宝贵老师一起吃饭,他好像夸我很坚强。其实每一个人的坚强都是苦难一点点地磨炼出来的。后来我的孩子出国读书,第一年,我故意没让他回家,就是让他“断奶”,彻底体会无助的感觉,让一个男孩从无助和孤独中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男子汉。
  由于喜欢诗词,我参加了河南省诗词学会,师从林从龙老师,开始用诗词记录自己的人生感受。后来出版了《秋歌——浸月斋诗稿》。其中有一首《一剪梅·怀乡》:
  几度家山梦里看。古驿黄幡,暮鼓青烟。醒来何处觅从前。响亮童谣,无忌童言。
  素月殷勤唤入眠,照树光寒,照壁光寒。客中华发染云鬟,身上衣单,帘后人单。
  就是记述对家乡的思念。
  还有一首怀念父亲的《踏莎行·月夜重读家书》:
  廿年前,吾离家至异地工作,从此聚少离多。父担忧儿年少涉世浅,临行前夕竟一夜无眠,凌晨四时写下《赠吾儿》。今又展读,不禁哽咽。
  几缕清风,一轮皓月。家书细读喉呜咽,不眠夜半父题言,哪堪字字情凝血。
  万种乡愁,千条柳折,愿身化作三冬雪,漫天飞舞报春晖,蟾宫从此圆无缺。
  父亲的《赠吾儿》是这样写的:尊老爱幼诚心,工作认真细心,学习刻苦恒心,待人和气虚心,交友往来当心。 父胡秉南于一九八八年四月六日凌晨四时
  《赠吾儿》寄托了父亲对女儿未来无限的希望和担忧。今父去世三载有余,重录此稿,泪如雨下。
  二○○九年六月六日父亲去世,我写了一首律诗《己丑悼先父逝世一周年》:
  经年回首恨飞光,哀绪无垠遍野霜。
  两袖清风诉贞白,一帘灯影梦昏黄。
  掸尘碑石心先碎,跪地坟台泪自长。
  残墨成诗何处寄,且将悲痛化心香。
  父亲从小是个孤儿,没有受到很系统的教育。他虽然没有太深的文化,但后来成为国家干部一直坚持自学,是一个注重精神生活和尊重知识文化的人,他一直将会写诗词和书法的女儿作为他的骄傲。如今,父亲不在了,嬉戏的儿时也远去了,但是,父亲曾经给我播下的爱好诗词和书法的文化种子还在成长着。从此,儿时的欢乐和父亲的形象将会刻录在女儿的文字和笔墨里,思念也因笔墨而涓涓流淌和绵长。   感恩生命
  主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一个“人”,然后,把生命之气吹入他的鼻孔,人就成了有生命的生物。
  ——《圣经》创世纪篇 人类的起始
  二○○五年的中秋夜,我与父亲一起赏月——在开封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他鼻子里插着氧气管,胳膊上绑着心脏血压监测仪,挂着吊瓶。因脖颈摔伤高位瘫痪,能动的只有头部。
  我把窗帘轻轻拉开,父亲可以透过窗口向遥远的夜空眺望。深秋的天很高很高,圆圆的月亮那么纯、那么圆,合着我的心意,似乎很久没有移动,直到父亲的眼睛看累了……
  八年前,父亲患脑溢血后落下偏瘫。前年秋天,父亲因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去年秋不幸又摔了一跤,成了现在的样子。命运为什么对父亲如此多劫呢?然而,生命也决不会轻易认输,在每一次与病魔的较量中,都会受伤。眼睁睁看着一个好好的人,与病魔搏斗得体弱肢残,只剩一口生命之气在鼻孔流通着。然而,因了这口气就有了情感和精神,灵魂便依附这副残缺的肢体,光灿着这副残缺的肢体。
  人生之初始到离开现世之前,可能都将用同样的方式叩问这个世界和与亲人告别。人,自己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在别人的哭泣声中离开人世,开始和结尾虽然都是哭,却是如此不同,而哭是表示来的不易,他者的哭也许是为证明逝者人生走这一遭的艰难。现代社会中生命的长短和质量虽然越来越被人重视,但是,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终究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因为,有生就有死。人面对现实,有太多的舍不得,求的多就会失去的多。上帝是公平的。人是孤独的来,也是孤独的走。孤独是人的魔,会一生一世像影子缠着你。所以,人得学会孤独而快乐地活着。
  去年中秋,我们全家都在病房陪着父亲,虽然父亲是躺在病床上,但我们一家还能够团圆。我坐在他床边的凳子上,一只手握着他的手,另一只手给他按摩着胳膊上的经络血脉,听他用微弱的声音讲述自己年轻时候身体多么好,先在区里后又调到市委工作多么受领导重视,当有了我——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多么的欢喜……
  我怕他累着,让他休息听我说。小时候他送我上幼儿园的路上教我背诵的毛主席诗词,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还可以背诵给他听。上小学时他教我如何描红,现在我把它们写成了书法啦。儿时的学习,培养了我后来对诗词和书法的爱好。我没有忘记他的叮嘱: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儿不要爷娘地,好女不要嫁妆衣……这些朴素的自强自立的教育思想培养了我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做事情的坚定意志。我告诉他,最近在准备艺术书法百人展作品,十月将去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开幕式……我知道他最想听什么。
  父亲从小参加少年儿童团闹革命,从湖北应城“闹”到了河南开封。天下何处无芳草,何处黄土不埋人。后来遇见了我妈,也就很自然地在开封扎下了根。父亲八岁时母亲便没有了,他只读了高小,文化不高,工作后一直好学,喜欢读书看报,更希望孩子们长大能成为读书人,有立身之本。我一九八六年离开家乡,到郑州《河南科技报》社工作,后到《大河报》、省书画院,学书法近三十年,渐渐有了些小影响,所以每次风尘仆仆地回家,他都要我记得把发表的文章、诗词、书法作品带给他看。这样,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就有事情做了,看完这些资料还跟他那些一起从湖北应城棉花田里出来的老乡们研究,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这些就都成了他老有所乐的乐趣啦。一次,他看到我的简介写着祖籍开封很不满意,郑重其事地把我叫到跟前说:“你可不能忘了你是湖北应城棉花田的人啊!”
  如今,他躺在床上,心里仍惦念着孩子们。这个工作怎样,那个学习如何。每次我回去看他,总会关切地问我最近在做什么,有什么东西给他看。他把我拿给他的资料让帮忙照顾他的韩姐读给他听、拿给他看。看着他衰老的皱纹里渐渐溢出的欣慰,一丝安慰也落在了我的心里,听到他的牵挂,我无疑也多了份沉重和责任。
  面对卧床不起的父亲,我知道医学不是万能的,因为生命的起、止、盛、衰自有其规律,不可阻挡,我无力回天,只祈愿让他尽可能活得舒服快乐点儿。让他有这份牵挂吧!这牵挂会让他不能轻易舍我们而去,只要活着,每天我们还可以把他抱到轮椅上,透过窗户眺望万里天空,享受明媚阳光,感受我们对他的孝敬,品尝五谷的滋味。父亲你要坚强地活着,为了母亲自你有病八年来对你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妹妹在紧急关头一次次把你从死神手中夺过来,为了弟弟不厌其烦地每晚给你烫脚,为了这世界爱你的亲人,为了阳光,为了雨露,为了万物的欣荣,为了我们回家能对您喊一声“爸”!只要你的头脑清醒,就能感知这个世界,就能感到活着的快乐,活着本身就有了意义。
  爸爸,今天是二○○六年的元宵节,后天就是情人节。垂暮的你可能没有玫瑰,我写下这些文字,用女儿的心意编织成鲜花献给你。让我们感恩生命!感恩我们的团圆!感恩我们活着的每时每刻!
  胡秋萍: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教授、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书法作品参加全国及中青展三、四、五、六、七、八届展书展、获三届中青展优秀奖、河南省龙门书法艺术银奖等;荣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称号,2016年入选《中国书法报遴选》中国当代十大女性书法家,散文集《听花堂诗语》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曾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中国长沙、郑州、镇江、开封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出版《乘物游心·胡秋萍书法作品集》《秋萍墨韵》《秋萍诗韵》《胡秋萍书法精品集》《听花堂诗语》《胡秋萍书法艺术》等13部专著。
其他文献
马奔兄与我同庚,论生月,我大些;论能力和书艺,我差些。我们曾经在一起工作,回忆起来很欣慰。  马奔的名字好记,让人过目不忘。而真实的马奔,也让人一见如故,而且保持真淳的友谊。他的亲和力一如他的面容,白净、慈善,带着时时要成人之美的微笑。马奔无论到什么地方,马上就会与对方很热络,河南方言,这叫“见面熟”。然而很多“见面熟”做的是一锤子买卖,用得着时嘴上抹蜜,用不着时冷若冰霜。马奔则不然,他每结交一个
期刊
问:您的展览和作品集都以“语言的阁楼”作为主题,在您的艺术语境里,“语言”和“阁楼”各有怎样的情感寄寓?  答:这个美丽的名字本不是我的创意。2005年我准备在省美博办个展的时候,张谕(著名美术评论家)脱口起的,他说这个名字来自一个美术展览,觉得给我挺合适。“语言的阁楼”有一种阴性美,很喜欢,就拿来了。  书法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存在的语言方式和与外部理性世界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每个人与世界沟通的方
期刊
2012年6月9日,她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合唱节比赛担任领唱。一首《春天来了》响彻音乐大厅。磁性的嗓音、端庄的台风、独特的风格,让不懂汉语的老外们竖起了大拇指。比赛结束,参赛的歌曲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她,就是晋煤集团的女中音歌唱演员史云惠。  为劳动者而歌的矿区明星  史云惠唱歌已经29年,她笑称自己“老”了。 她是晋城北石店镇鸿村人,打小就爱唱歌。贫穷的农家没有能力培养她,但是她幸运地遇到了伯乐
期刊
我喜欢看海,经常行走在海边远眺,目睹海天一色,去体会海的宽广。尤其海与天亲密地挤在了一块儿,如热恋的情人温情拥抱,撩拨每一条神经,令人遐思。徐徐的海风沐浴,又仿佛三伏天喝了一杯冰镇啤酒那么清爽。  我更喜欢海鸥,迷恋它逐雨穿云的气魄,娱划翱翔的靓丽,惊涛骇浪的搏击……清晨,成群结队的海鸥穿过红彤彤的早霞,熙熙攘攘地自由地飞翔,低鸣中吵醒了黎明,交汇于水天之间。每每看到海鸥们一会儿在空中盘旋,一会儿
期刊
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主要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我接受的基础学习也是素描色彩的写生,以块面结构为主。在后来有去美院进修机会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认识:学习油画专业还是中国画专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涵中提炼自己的绘画语言,感悟中国绘画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这种传统文化的学习,显然中国画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我选择了去天津美院进修中国画专业,考虑即便以后画油画也要有中国
期刊
贝 壳  矿井凿岩时,发现岩层里镶嵌着许多贝壳,尽管它们已成为化石,但花纹依旧清晰,栩栩如生。  细一看,和昨天烧烤时吃掉的花蚬一模一样。  它们死了,死于一场天翻地覆的地质运动。铠甲般的外壳没能让它们幸免于难。  这些鲜活于侏罗纪的精灵,在地层深处至少埋藏了一亿三千万年,那该是怎样一个穿越冰冷与洪荒的长夜!  那该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与无助!  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得知它们绝望时的心
期刊
在201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开滦集团公司“劳模颂”首场主题文艺演出在唐山矿西山口俱乐部拉开了序幕。开滦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建公,唐山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喜怀以及开滦集团公司其他领导、劳模代表、员工代表一千余人,一同观看了精彩的演出。  这是一场以赞美百年开滦、颂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是一场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奏响企业扭亏脱困攻坚战号角的精神盛宴。整场演出精彩纷呈,激
期刊
一  宋东全从医院里把老婆接回家,好像从井下出来泡了个干干净净的热水澡一样,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老婆说,这段时间又劳累你啦!宋东全“嘿嘿”一笑回答,侍候你,不累!老婆问,今天几号啦?宋东全说,我知道你的心思,你好好在家养着,别犯病就行。妞妞那儿,明天我去一趟。宋东全望了躺在床上的老婆一眼,从面瓮里舀出些面粉,加上发面团用水和面。老婆好半天没说话。宋东全揉好面,让面发着。过来坐到老婆身边说,我知道你
期刊
有那么一会儿,天色暗下来,云彩不再是白的,还起了一阵小风。风打着旋,纸屑、枯枝烂叶什么的随着风柱往上爬。马万里吹了一聲口哨,潘多拉抬起头,嘴又尖又长,眼睛滴溜溜打转。它放过了那群正在忙着觅食的蚂蚁,朝花台一蹦一跳而来,风扯开它黑得发亮的羽毛,藏在翅膀下的那几根白色羽毛也被扯出来。  马万里商量说,回吧?  潘多拉仰起头,喉咙里叽里咕噜。  那阵小旋风很快就散了,云彩依然是灰暗的,不远处有栋两层的小
期刊
云,从来都是俯瞰众生的。因为它的轻盈、飘逸而高高在上。如今,科学进步有了飞机,人类终于也可以俯瞰云了。  云,的确美妙。  晴天里,在一万米左右的高空,你若乘坐飞机,凭窗眺望,窗外一派云的世界。像白雪、像棉团、像童话世界……极目望去是高高堆积的厚厚的冰川一样高耸的云雪山。定睛注视它,你会发现它不是静止不变的。世界万物都在光的游移中随性变化着,更何况水凝结的云呢?云雪山在气流的冲击中移动着,其高度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