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赞美,对时代的讴歌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主要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我接受的基础学习也是素描色彩的写生,以块面结构为主。在后来有去美院进修机会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认识:学习油画专业还是中国画专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涵中提炼自己的绘画语言,感悟中国绘画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这种传统文化的学习,显然中国画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我选择了去天津美院进修中国画专业,考虑即便以后画油画也要有中国味道。
  这期间,我的绘画构成方式也由块面结构变成了线性结构。通过技法学习,我领悟到了中国画艺术的浓缩与智慧,在水墨晕化中感悟到技近乎于道的境界。学习期间,几位大师对社会、对艺术的深刻思考和学识,启发并滋养了我。霍春阳先生宁静至远,淡泊视世,画品即人品。他崇尚“自强者强,至柔为刚”的老庄思想,又不妄自菲薄,能以当代人的感受去观照审视现代。他吸纳传统精华,又能表达当代人的审美趣味。“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几丛兰草昂然生机,不与他人争宠”。虚静中求淡雅,悠然恬淡,神韵飘逸,无异言而生净心。他使我敬畏传统,不敢妄言创新,学习中国的人文精神,争取在继承传统的广度和深度上诚恳一点。
  何家英先生勤于动手,思维敏捷。他开创了中国工笔人物画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并且推向了相当完美的境地。传统的工笔画经历了唐宋辉煌之后,至近现代逐渐跌入低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画家忽略了对客观对象鲜活、生动的直觉把握,不能应对人们审美情感的变化与需要。而现代美术的手段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尤其是素描所提供的丰富真实的直觉感受,弥补了传统演化轨迹中的薄弱环节。
  艺术家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风格的不断变革中寻求创造的快感和活力,一种则在相对稳定的风格中追求深入与完美,争取做到“新”与“好”的结合。通过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我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注意保留传统中国画的精神特质,表现画面的诗意和写意性。
  美术专业的基本功,知识学习是一方面,而艺术实践是另一方面。进入社会这么多年来,我虽然从事过多种与美术无关的工作,但院校美术教育给我最大或让我一直受益的,是对社会的人文关注的思想理念——关注当下人的生活状态,描绘现实社会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关注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生命的意义,是我一直注重的。中国人物画具有很好的反映现实的传统,如唐宋时期《步辇图》《虢国妇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货郎图》《清明上河图》等。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写实主义画风的融合,既有宋画严谨细腻的笔法和线条,又有西方惟妙惟肖刻画对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img src="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yang/yang201610/yang20161021-1-l.jpg" alt="" />
  我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贴近社会现实,从身边熟悉的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发掘表现对象,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追求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用逼真的刻画折射浓郁的当代生活气息。对生活的感悟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如《春天里》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学生、《方向》里站在人生路口的青年、《变迁》里的中年农民工、《戏剧人生》中的演员和观者、《小草》和《山鹰》中的形象等,都以生动的形象和精细的刻画,感受生活的温馨美好、绚丽多姿、沧桑变化。
  作为一名煤矿子弟,一个与煤矿有缘的画者,我认为煤矿工人与其他行业的员工具有同样的喜怒哀乐,要说有不同的特质,那就是外表黑点儿。煤炭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赋予了矿工特殊的社会含义。关注矿工,就是我表现题材的一部分。
  img src="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yang/yang201610/yang20161021-2-l.jpg" alt="" />
  《开天辟地》中的黑汉子、井下八百米的《矿山青年》《救护队员》里的生命保护神,这些
其他文献
伴着第一声,最清澈、不掺喜怒哀乐的哭声,  一个沉睡、无梦的灵魂被轻轻唤醒。  慈爱的父母,给了我们最平实真挚的祝福:  我亲爱的孩子,你一定要健康、平安、幸福。  我,你,他  生命的小船缓缓驶向远途。  如果,承载生命的海洋风平浪静,  那样,我们都能拥有一段圆满的航行。  然而,生活的赠与偶尔也潜藏着变数:  疾病、伤害、地震、火灾、各种事故  一幕幕意外的伤残和离开,  我们禁不住感慨——
期刊
申祥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把事给惹下了。  那是初秋的一个晌午,日头白亮亮的刺眼,申祥端着茶缸子哼着秦腔去村口的老槐树下转悠,一副慵懒的神情。绿荫满地的老槐树下是申家堡的信息中心,村里村外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在那儿都能知道。当时,只有张万能和王二福坐在树下石头砌的台阶上扯闲淡,俩人为什么事争得红脖子涨脸,见申祥来了,便噘起嘴缄口不言了。  一个留寸头、戴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提着公文包来到老槐树下,热情地和他
期刊
面前这幅书法作品,墨香犹然。我焚香沐手,盘腿打坐,静静地细细品赏。  这是一幅四尺长条,右上角一枚图章尤引人注目,细品之则夺人心魄:图章下部为一写意吼狮,象征佛法威严;中部佛心如灯乃佛光普照之意;上圆喻法力无边,内有写意肖像——“三位一体”融为禅坐之佛,令人默然,肃然,安然,真可谓苦心孤诣,匠心独运。右下角款识:佛历二五五六年大暑,晋韵斋大耳居士郭峰沐手。下有一印章:正峰居士——为圆霖法师所赐。此
期刊
听安全演讲  列举的是不久前发生的事故  黑色的阴影从话筒的回音中  烟一样飘来,钻入听者的记忆  有人还在责备自我素质低下  不知丢失的责任心是否找回  听者保持静默  演讲者的语调由轻至重  字词句阐明的是一个真理——  积累的安全不够用一次违章来归零  恐慌的汽笛参着寒风  重新灌入听者的耳朵  轰鸣出悲哀的哭声  “安全”两个字  在演讲者的口中来回复制  树叶一样落在人们心中  此时此刻
期刊
黄树芳先生年近八旬,从事文学创作已经五十多年了。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他将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煤矿这块肥沃的土地里,真诚地和身边的矿工兄弟交朋友,深情地讴歌那些不怕艰苦、无私奉献、勇敢坚韧的煤矿工人。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和赞许,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立足于煤矿,立足于基层,脚跟牢牢地站在现实生活的热土上,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煤矿工人,其作品永远都反映着一个作家对社会变革的深切关注和对煤炭事业的
期刊
“治学纯真贯一生,诗书万卷路千程。急功近利凡夫辈,大器还须晚后成。”这是自己的一首拙诗,算是自勉吧!我已近古稀之年,细想此生,如《石头记》中大荒山下之顽石,“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今世惟有铁笔砚池相伴,不过倒也算是小楼清静静,书屋乐融融。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步入学书的殿堂已是而立之年。上世纪70年代有幸认识书画家朱焰先生,他赠我鲁公《勤礼碑选字帖》,如此在先生教导下步入正轨
期刊
马奔兄与我同庚,论生月,我大些;论能力和书艺,我差些。我们曾经在一起工作,回忆起来很欣慰。  马奔的名字好记,让人过目不忘。而真实的马奔,也让人一见如故,而且保持真淳的友谊。他的亲和力一如他的面容,白净、慈善,带着时时要成人之美的微笑。马奔无论到什么地方,马上就会与对方很热络,河南方言,这叫“见面熟”。然而很多“见面熟”做的是一锤子买卖,用得着时嘴上抹蜜,用不着时冷若冰霜。马奔则不然,他每结交一个
期刊
问:您的展览和作品集都以“语言的阁楼”作为主题,在您的艺术语境里,“语言”和“阁楼”各有怎样的情感寄寓?  答:这个美丽的名字本不是我的创意。2005年我准备在省美博办个展的时候,张谕(著名美术评论家)脱口起的,他说这个名字来自一个美术展览,觉得给我挺合适。“语言的阁楼”有一种阴性美,很喜欢,就拿来了。  书法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存在的语言方式和与外部理性世界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每个人与世界沟通的方
期刊
2012年6月9日,她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合唱节比赛担任领唱。一首《春天来了》响彻音乐大厅。磁性的嗓音、端庄的台风、独特的风格,让不懂汉语的老外们竖起了大拇指。比赛结束,参赛的歌曲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她,就是晋煤集团的女中音歌唱演员史云惠。  为劳动者而歌的矿区明星  史云惠唱歌已经29年,她笑称自己“老”了。 她是晋城北石店镇鸿村人,打小就爱唱歌。贫穷的农家没有能力培养她,但是她幸运地遇到了伯乐
期刊
我喜欢看海,经常行走在海边远眺,目睹海天一色,去体会海的宽广。尤其海与天亲密地挤在了一块儿,如热恋的情人温情拥抱,撩拨每一条神经,令人遐思。徐徐的海风沐浴,又仿佛三伏天喝了一杯冰镇啤酒那么清爽。  我更喜欢海鸥,迷恋它逐雨穿云的气魄,娱划翱翔的靓丽,惊涛骇浪的搏击……清晨,成群结队的海鸥穿过红彤彤的早霞,熙熙攘攘地自由地飞翔,低鸣中吵醒了黎明,交汇于水天之间。每每看到海鸥们一会儿在空中盘旋,一会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