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体系。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单元主题采用“单元整合教学”的教学策略,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合教学”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下面笔者就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二单元“自然景观”这一主题教学为例,谈谈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索。
一、整合教材内容,凸显单元主题
第二单元,有六篇课文,主题是美丽诱人的自然景观。每一课都有识字任务,编者把识字任务放在充满童趣的课文中,体现语境识字、趣味识字。课文多采用拟人和比喻手法,运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让学生感悟、欣赏川江夜景和大自然中雾、风、水(湖)的神奇与美丽。例如《川江夜航》,以诗歌形式描写了夜航船在江面上行驶的情境,作者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景物生动的动作、语言和表情,读起来琅琅上口;《水妈妈的孩子们》是一篇童话色彩很浓的科普性短文,以风伯伯要孩子们寻找水妈妈的孩子为主线,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的特点.采用拟人的手法,把七个娃娃找回水妈妈孩子时的情境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出来。
“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是找秋天,让学生找一找秋天的变化,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材的这一编写特点,要求我们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采用主题教学的基本操作框架:“创境切入——研读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拓展”展开教学。既当好主题教学的“设计师”,又当好主题教学的“建筑师”。课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计划、目标、学习的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教学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想、教材的整合、教法的选择等等,都要细致策划。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找出知识体系的多重联系,又找到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方面联系,求得互相协调,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二、结合生活实际,扩大知识含量
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要成为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
在学习《川江夜航》时,教师制作课件,既尽情欣赏了川江的景色,又看了祖国其它山河,学生在啧啧称赞中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在学习《山雾》时,我让同学们清早走出去看一看,学生的感受会更深一些,并推荐阅读课外书中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让学生去读一读;学习《水妈妈的孩子》时,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和风娃娃们一起去寻找、探究水妈妈的孩子。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从这一点来说,小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快乐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引导,就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生活,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带着知识与情感的体验又走入课程,使课程与生活达到真正的结合。
三、融合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涵
教材主题的整合必然要求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课程之间的融合也就势在必行。语文学科要走向综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语文学科向外的张力,这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如在讲授《川江夜航》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川江的夜景,同时配上乐曲,就融合了音乐课的情境渲染法。
利用多媒体将课文插图、文字用Flash制作成动画效果的场景再现出来,也就是将美术课的赏析融合于主题教学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产生表达的欲望,愿意投入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状态之中,感悟大自然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又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形式,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重要文件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资源,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不断更新、搞活、拓宽、整合课程内容,不断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弹性融合,丰富语文教学。
四、切合教材特点,实现情感升华
在主题单元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有着足够的外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切合教材特点,努力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笔者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感氛围,营造“磁性”、“安全”的课堂心理氛围,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悉心呵护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达到有效参与,进而使各个学生“感于内而发之外”,使每个纯净的心灵,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首先确定好单元主题,根据主题的要求设计相应的人物与事件,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课件中的具体情节的展开,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融于情境之中,产生十分生动的情感体验。
2、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课堂上,教师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很快就沉浸在对大自然优美的旋律欣赏之中。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启发着学生。
3、运用板书创设情境。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发展占优势。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一幅简单的画,然后根据特定的主题情节发展需要,不断地在这幅画上添加一些人或物,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想法,也可以放手让学生上台来个“画龙点睛”。
4、采用活动来创设情境。主要有课内活动和户外活动两种形式。应该说,直接的活动是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但由于耗时多,组织难度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次数有限。
总之,整合单元教学要灵活运用,一切要以学生语文素养更好发展为宗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重视“双基”,重视智能开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磁性”的学习环境,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有智慧、有活力、有生机,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
一、整合教材内容,凸显单元主题
第二单元,有六篇课文,主题是美丽诱人的自然景观。每一课都有识字任务,编者把识字任务放在充满童趣的课文中,体现语境识字、趣味识字。课文多采用拟人和比喻手法,运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让学生感悟、欣赏川江夜景和大自然中雾、风、水(湖)的神奇与美丽。例如《川江夜航》,以诗歌形式描写了夜航船在江面上行驶的情境,作者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景物生动的动作、语言和表情,读起来琅琅上口;《水妈妈的孩子们》是一篇童话色彩很浓的科普性短文,以风伯伯要孩子们寻找水妈妈的孩子为主线,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的特点.采用拟人的手法,把七个娃娃找回水妈妈孩子时的情境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出来。
“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是找秋天,让学生找一找秋天的变化,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材的这一编写特点,要求我们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采用主题教学的基本操作框架:“创境切入——研读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拓展”展开教学。既当好主题教学的“设计师”,又当好主题教学的“建筑师”。课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计划、目标、学习的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教学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想、教材的整合、教法的选择等等,都要细致策划。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找出知识体系的多重联系,又找到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方面联系,求得互相协调,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二、结合生活实际,扩大知识含量
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要成为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
在学习《川江夜航》时,教师制作课件,既尽情欣赏了川江的景色,又看了祖国其它山河,学生在啧啧称赞中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在学习《山雾》时,我让同学们清早走出去看一看,学生的感受会更深一些,并推荐阅读课外书中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让学生去读一读;学习《水妈妈的孩子》时,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和风娃娃们一起去寻找、探究水妈妈的孩子。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从这一点来说,小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快乐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引导,就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生活,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带着知识与情感的体验又走入课程,使课程与生活达到真正的结合。
三、融合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涵
教材主题的整合必然要求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课程之间的融合也就势在必行。语文学科要走向综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语文学科向外的张力,这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如在讲授《川江夜航》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川江的夜景,同时配上乐曲,就融合了音乐课的情境渲染法。
利用多媒体将课文插图、文字用Flash制作成动画效果的场景再现出来,也就是将美术课的赏析融合于主题教学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产生表达的欲望,愿意投入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状态之中,感悟大自然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又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形式,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重要文件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资源,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不断更新、搞活、拓宽、整合课程内容,不断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弹性融合,丰富语文教学。
四、切合教材特点,实现情感升华
在主题单元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有着足够的外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切合教材特点,努力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笔者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感氛围,营造“磁性”、“安全”的课堂心理氛围,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悉心呵护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达到有效参与,进而使各个学生“感于内而发之外”,使每个纯净的心灵,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首先确定好单元主题,根据主题的要求设计相应的人物与事件,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课件中的具体情节的展开,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融于情境之中,产生十分生动的情感体验。
2、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课堂上,教师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很快就沉浸在对大自然优美的旋律欣赏之中。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启发着学生。
3、运用板书创设情境。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发展占优势。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一幅简单的画,然后根据特定的主题情节发展需要,不断地在这幅画上添加一些人或物,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想法,也可以放手让学生上台来个“画龙点睛”。
4、采用活动来创设情境。主要有课内活动和户外活动两种形式。应该说,直接的活动是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但由于耗时多,组织难度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次数有限。
总之,整合单元教学要灵活运用,一切要以学生语文素养更好发展为宗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重视“双基”,重视智能开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磁性”的学习环境,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有智慧、有活力、有生机,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