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急功近利,课堂模式僵化,成为学生的负担,无法真正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开展诗歌专题性研究活动,将诗歌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能在分析、比较、运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学习;阅读;研究;比较;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背诵积累是必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可能是很聪明的选择。一线教师大多在教学中举行过诗歌朗诵会,形式大同小异。但仅仅背诵的话对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只怕效果还是有限的。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熏陶人、培养人。诗歌教学具有广大的语文空间,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真正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围绕诗歌展开多种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阅读、感悟、品析、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一、开展诗歌专题性研究活动
1.研究作者
有些学校开展研究余秋雨的活动,个人认为,不妨研究苏轼、杜甫、陶渊明、冰心等。因为这些人的诗文课内涉及较多。完全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以查阅生平事迹为背景,以诗歌赏析为辅,以领会思想感情作结。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经过研究推敲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分析《东坡突围》,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我看东坡》。这样的研究,真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文学与人格的双重熏陶,意义重大。
2.研究同类主题的诗歌
诗歌可以归纳为送别类、思乡类、感悟类等。以送别类诗歌为例,有的乐观(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有的悲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借物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的直抒胸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的情感苍凉萧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的情感真挚豁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一缕诗情,一缕芬芳!比较同一主题诗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诗歌进行想象,续写、扩写或改写成风格迥异的场景描写,能够帮助学生间接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为写作风格的多元化打下基础。
二、将诗歌引入作文
古人作诗极讲究用典,现代写作也一样。作文中如果能适当引用诗歌佳句,产生的效果会更佳。对于初中生而言,引用应成为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将为高中的议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写亲情类作文,要求引用《繁星》《春水》诗句抒情,不仅为文章增添了风采,反过来,更有助于学生体会冰心诗句的美感,这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又如,要求学生引用诗句来介绍自己的生活。有的学生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达一份从容;有的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一份乐观;有的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形容一份出尘之心;有的用“生子当如孙仲谋”宣泄一种如云气势。
李元洛先生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将诗歌引入写作,就是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三、从诗歌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法
朱学坤在《语文的魅力》中谈道:“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我认为语文学科最令人享受、最有文学味儿的就是诗歌教学。诗歌可谓是最纯粹的文学,最美的文字,其中包含很多好的写作理念。初中语文作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以及抒情能力。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诗歌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写作,就能实现从听说读到写的飞跃,更能由衷地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提升写作能力。
1.学习以画入诗的写法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教香菱学诗一节,就介绍了要先读王维诗和陶渊明诗。王维诗讲究“诗中有画”,可谓“有我之境”;陶渊明诗据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无我之境”。诗歌常规教學中通常采用扩句来加强对景物的感受。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以《秋思》的景物描写和《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一段景物描写为背景,分别构思两个小故事,效果不错。训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写作中的画面感、镜头感很重要。背景要鲜明,细节要明细,能借景传情,勾勒意境。
2.学习捕捉美好的瞬间
古典诗歌因为篇幅短小,在捕捉镜头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写出儿童的天真活泼;“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捕捉离人的哀伤缠绵;“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勾起思乡的美好情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母爱的绵密和深沉。诗歌教学中,注重启发联想生活中的小小细节,作文时就能够显得真切丰厚,达到感人的效果。
3.学习锤炼语言
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故古人谓之“品诗”。有人出中考题,将“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舞”和“隐”拿掉做选择,是考查诗歌鉴赏能力的很好的一道题。教学中可以多做尝试,在品评诗歌之中提高鉴赏能力,增强锤炼字句的意识。须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偶”,绝非偶然。
除了锤炼字词,还可以锤炼风格。有人曾经就南唐后主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展开讨论:婉约与豪放哪一种风格更为隽永?多进行比较、甄别,对于提高文章结尾抒情的技巧大有裨益。
总之,只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急功近利,肯用心探讨,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诗歌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文学之美,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同时,妙笔生花,写出佳作!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柯岩中学)
关键词:诗歌学习;阅读;研究;比较;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背诵积累是必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可能是很聪明的选择。一线教师大多在教学中举行过诗歌朗诵会,形式大同小异。但仅仅背诵的话对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只怕效果还是有限的。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熏陶人、培养人。诗歌教学具有广大的语文空间,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真正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围绕诗歌展开多种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阅读、感悟、品析、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一、开展诗歌专题性研究活动
1.研究作者
有些学校开展研究余秋雨的活动,个人认为,不妨研究苏轼、杜甫、陶渊明、冰心等。因为这些人的诗文课内涉及较多。完全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以查阅生平事迹为背景,以诗歌赏析为辅,以领会思想感情作结。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经过研究推敲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分析《东坡突围》,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我看东坡》。这样的研究,真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文学与人格的双重熏陶,意义重大。
2.研究同类主题的诗歌
诗歌可以归纳为送别类、思乡类、感悟类等。以送别类诗歌为例,有的乐观(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有的悲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借物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的直抒胸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的情感苍凉萧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的情感真挚豁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一缕诗情,一缕芬芳!比较同一主题诗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诗歌进行想象,续写、扩写或改写成风格迥异的场景描写,能够帮助学生间接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为写作风格的多元化打下基础。
二、将诗歌引入作文
古人作诗极讲究用典,现代写作也一样。作文中如果能适当引用诗歌佳句,产生的效果会更佳。对于初中生而言,引用应成为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将为高中的议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写亲情类作文,要求引用《繁星》《春水》诗句抒情,不仅为文章增添了风采,反过来,更有助于学生体会冰心诗句的美感,这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又如,要求学生引用诗句来介绍自己的生活。有的学生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达一份从容;有的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一份乐观;有的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形容一份出尘之心;有的用“生子当如孙仲谋”宣泄一种如云气势。
李元洛先生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将诗歌引入写作,就是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三、从诗歌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法
朱学坤在《语文的魅力》中谈道:“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我认为语文学科最令人享受、最有文学味儿的就是诗歌教学。诗歌可谓是最纯粹的文学,最美的文字,其中包含很多好的写作理念。初中语文作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以及抒情能力。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诗歌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写作,就能实现从听说读到写的飞跃,更能由衷地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提升写作能力。
1.学习以画入诗的写法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教香菱学诗一节,就介绍了要先读王维诗和陶渊明诗。王维诗讲究“诗中有画”,可谓“有我之境”;陶渊明诗据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无我之境”。诗歌常规教學中通常采用扩句来加强对景物的感受。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以《秋思》的景物描写和《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一段景物描写为背景,分别构思两个小故事,效果不错。训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写作中的画面感、镜头感很重要。背景要鲜明,细节要明细,能借景传情,勾勒意境。
2.学习捕捉美好的瞬间
古典诗歌因为篇幅短小,在捕捉镜头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写出儿童的天真活泼;“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捕捉离人的哀伤缠绵;“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勾起思乡的美好情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母爱的绵密和深沉。诗歌教学中,注重启发联想生活中的小小细节,作文时就能够显得真切丰厚,达到感人的效果。
3.学习锤炼语言
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故古人谓之“品诗”。有人出中考题,将“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舞”和“隐”拿掉做选择,是考查诗歌鉴赏能力的很好的一道题。教学中可以多做尝试,在品评诗歌之中提高鉴赏能力,增强锤炼字句的意识。须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偶”,绝非偶然。
除了锤炼字词,还可以锤炼风格。有人曾经就南唐后主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展开讨论:婉约与豪放哪一种风格更为隽永?多进行比较、甄别,对于提高文章结尾抒情的技巧大有裨益。
总之,只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急功近利,肯用心探讨,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诗歌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文学之美,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同时,妙笔生花,写出佳作!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柯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