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nyu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南师范大学
  【摘 要】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高中阶段的德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了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路径,借鉴积极情绪理论转变德育理念,发掘学生的积极特质,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借鉴积极组织理论净化德育环境。
  【关键词】高中生 德育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 必要性 路径
  德育实效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高中生的德育实效性关乎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更多地把高中生的升学率作为关注重点,而忽视了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力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其研究重点是善良、天分、才能、兴趣以及乐观的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研究都是能促使生命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东西。
  一、高中生的德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必要性
  (一)引导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当前的高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期望高,给予了高中生一定的压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高中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的高中生很多是低头族,在网络世界交流很顺畅,但是不善于面对面交流。再加上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维活跃,情感复杂,抵抗挫折能力弱,依赖性强,高中生群体中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积极心理学给高中生德育带来了启发。过去的德育是被动的。不可否认,近些年教师采取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但是没有全面地去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实际诉求,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创造力,导致高中德育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发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学生观去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强项,最终能够自我教育,实现德育的内化。
  (二)转变高中生德育理念的需要
  传统的高中生德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更多的是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将其目的和意识融入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主体的一部分,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是同时存在的。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以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和魅力影响教师;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在德育中占据主体地位,对学生采取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和教师既是德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客体,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秀特质,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使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改善高中生德育的主客体关系,丰富德育理论。
  (三)适应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在2016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现在的高中生都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这个阶段的学生德育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关乎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然而精神生活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是势在必行的。积极心理学关注高中生的优秀人格特质,挖掘其潜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二、增强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德育理念,打造积极的道德教育关系
  传统的德育更多的是一种“权威效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德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打造积极的道德关系。教育是“重视人、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使人“成为人”的方式方法、途径手段。德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是“消解人、抽离人、遮蔽人”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问题的存在。打造积极的道德关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独立的、发展的存在。在积极的道德关系中,教育者要把学生身上具有的积极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开展德育的基础和起点。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看到和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美德、优点和闪光之处,也要尊重学生道德发展的差异性并以此为起点来培养更多更好的积极品格。在道德教育中,“发现优点和激发潜能”比“探究问题”更为重要。在高中生德育中,教育者应该寻找学生的积极品德和发展潜能,给予学生鼓励和自信。在积极的道德关系中,学生获得的积极对待、积极关注、积极信任和积极期待都是其成长动力,在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等涉及道德意义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关系中,能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体验。
  (二)用乐观精神构建积极思想,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弗洛伊德认为:“乐观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是作为本性和社会化之间冲突所衍生出来的。”泰格进而指出乐观的特点就是容易思考、容易学习和容易被取悦——也就是当代进化论的心理学家所描述的“进化的心理机制”。个人乐观与否,受到来自遗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受后天的生活体验和教育的影响。正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后天生活体验,人与人才出现了人格面貌的根本不同。我们无法改变先天遗传生理因素,但是可以重视后天教育。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是乐观的,这样就能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认为通过后天的塑造,学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其次,教师应形成乐观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分析和看待自己的个性,好的要发扬,不好的要及时摒弃和改进。例如开设心理课程辅导课,模拟课堂或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对积极的个性和消极的个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个性发展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此外,教師应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传授学生一些展示积极个性,发挥积极个性作用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收获积极的体验;积极体验反过来又有利于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当前高中生群体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往往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及时排解青春期的一些心理困惑;第二,当前高中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长溺爱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懂得分享;第三,当前整个社会进入了一种全民焦虑时代,很多负面事件给高中生带来了价值观的冲击;第四,就业、交友、恋爱等活动受挫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爱以及学会与人分享。在学生遭遇困境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并让学生学会用爱和宽容去化解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可以利用情景再现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体会对方的感受,这样可以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借鉴积极组织机构理论建构积极的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2004年,习近平总书记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指出:“要按照统筹发展的理念,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德育的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在形成时期。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组织理论,从学校、家庭和社会角度为学生德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势在必行。
  学校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学校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转变德育理念。其次,教师要创新德育方式,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分层施教,优化校园环境。涂尔干指出,学校的环境和教授的知识都是教育的载体,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又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构成。它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具有直观性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感受,体现出校园环境的渗透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存在于现存社会关系中的一切缺陷是历史地产生的,同样也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才能消除。”首先,打造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从孩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家长要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方法,与孩子建立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家庭里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实现价值观念由外向内转化的基本条件。家长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掌握必要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来感染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其次,讲究科学的家教艺术。家长自身的良好内涵只有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影响孩子。最后,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不应滥用家长的权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耐心帮助其分析、认识错误,使其感到内心的羞愧,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高中生的成长与社会是分不開的。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高中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品德很多是从社会上习得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淫秽暴力等不断见诸媒体报端,整个社会环境变得浮躁而功利,难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要强化正面力量的鼓舞作用。在全社会要特别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把握主流媒体导向,占领舆论导向主阵地,发挥报纸、网络、文化产品等各种宣传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其次,要净化整体社会大环境,消除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最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勇昌.实践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0.
  [5]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高平淑.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7]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马会梅,田志勇.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远程教学设计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08-111.
  [9]张承安.道德教育的人性关怀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6):98-100.
  [10]靖国平.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环境建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23.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源于生活,生活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近距离接近历史、了解历史。文章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生活教学法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生活教学法 应用  历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展现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生活面貌。新课程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生活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
【摘 要】2011年国家教育部制订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它为新的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仁爱英语教材正是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由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基于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要解决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的问题,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材使用思路,树立单元概念,调整教材内容顺序,按照主题重新设计教
“三标高快”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共分这样几个流程:课前预习、导入新课、合作探究、精讲深化、练习巩固、收获反思六个步骤。  一、课前预习  这是学习的起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标,认真学习学案,并初步在课本上圈、点做好记录。这个过程通常是在课前完成,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去愿意做这件事,不要要求过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二、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是学生产生兴趣的诱饵。一上课就让学生在
【摘 要】本文基于差异教学理论,借鉴湖南工学院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分级教学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在本校会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中引入分级教学的构想,并就如何开展这一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 双语教学 分级教学  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3年公布的数据,会计专业毕业生近年每年超过10万人,是毕业生规模最大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但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熟
【摘 要】在习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采用拔高评价语的方法、教会赏识办法、学会赏识别人等行之有效的策略,肯定和鼓励孩子,对孩子们进行因势利导,让孩子们的习作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赏识中起航。  【关键词】习作 评价语 赏识 想象  “赏识教育”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打骂教育,提倡鼓励孩子和表扬孩子。它认为好孩子的才能是“夸”出来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习作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
近年来,学校配备了“班班通”(信息教学系统)。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低年级语文课本文字少,画面多,实际可用的内容少。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形式需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大量的音频、视频及相关资料,可以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使课堂容量最大化。这些资源图文并茂,直观具体,尤其是动态的教学动画设计更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目标和任务,新时期对小学语文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阅读教学的重点。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阅读 悦读 小学语文 自主性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老师需要
【摘要】目前,初中化学教学强调,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家庭小实验 课堂教学 结合  所谓家庭小实验,就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的一类化学实验。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增设了不少有趣味性的
【摘 要】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的积累与选择是学前儿童舞蹈创编里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笔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编创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的积累、选择与创造等问题,分三部分进行论述,阐述了如何从学前儿童的生活中观察,对舞蹈动作进行积累;如何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成长特征,对舞蹈动作进行合理的选择;如何在与学前儿童互动游戏舞蹈过程中,对舞蹈动作进
一、体育大课间开展的意义  1. 体育大课间的定义  体育大课间不是让孩子多玩几分钟,也不是指在原来学校课间操时间内只做一套操的基础上,在时间、内容上由10分钟左右做操扩展到20分钟以上的做操,而是穿插多样的自主体育活动的一种整合活动形式。  2.体育大课间的优点  (1)改善学生体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开展的时间不长,它是在广播操、自编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