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规律化,夕阳美朝霞

来源 :中老年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贻蚧,男,生于1892年7月4日,1999年107岁。早年从师董必武就读于湖北省立武昌中学,27岁时开始在武昌清真寺第九校挥鞭执教。后来回赤壁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离休。他膝下有3个儿子,其长子已去世。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子孙共45人,已经五世同堂。
  汪老离休较早,现在每月有固定的离休费。因次子在哈尔滨九中任校长(已退休),三子在广州华南师范学院任教授,两地气候不宜,所以他与在当地工作的孙女生活在一起。经济上虽然不太宽裕,但过得去,不需要子孙负担,生活照料全由孙女、孙女婿承担。他们全家对老人非常孝顺,非常体贴,所以老人生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
  老人写有一篇文章——《我的摄生之道》,介绍他长寿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起居、运动规律化。每天早上6点半,汪老就伸展四肢,按摩天庭、太阳、涌泉、足三里等穴位后再起床,整理被褥,梳洗完毕后,到户外远眺15分钝,以保神光。早餐后,到阳台上踱步15分钟,让肝脏内的有毒物质排除。12点午餐后,静坐15分钟,摒去杂念,无人无我,气聚神凝,水谷消磨,化为血液,灌溉五脏,润滋全身。下午6点晚餐后,按规定距离到户外漫步,如遇雨雪,则在走廊上走三千步。晚上8点,看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后,用温水洗脚上床睡觉。因此,汪老的步履到现在还非常稳健。
  二是饮食规律化。多年来一直坚持饮食规律,饮食按时定量,不多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饥极后食,食不过饱;也不渴极而饮,饮不过多。他从不抽烟,但常饮酒。中晚餐各饮一杯酒,控制在50克(1两)以内,任何场合不加多,不减少。
  三是学习、劳动经常化。汪老每天8点半开始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扫地、拣菜、晒衣服、烧开水,倒垃圾等。他所住的孙女家连他一起也只有4人,家务事本来不多,即使有事也不需要他做。但他坚持做家务劳动,而且从不过累。到了9点半钟,家务事做完了,他又开始读书看报,写诗,做一些短笔记。
  四是心胸豁达开朗。他在前半个世纪,历尽坎坷,抑郁和磨难。从中领悟到心胸豁达开朗、平衡情绪的重要性,从不悲观,不为七情所伤,始终保持心胸旷达、恬淡。即或遇有不惬意之事和横逆之来事,也尽快予以舒解,不耿耿于怀。《荀子·荣辱》篇中说的“乐易者常长寿,忧险者常夭折”,一直把它作为保持豁达心境的准则。 (郑桐)
其他文献
101岁的袁克兰老人,家住湖北省襄樊市。老人生有l男3女4个孩子。孙子辈出世后,老人又把主要精力用来带孙子。直到今天,老人的心里装的还是儿孙们。老人的长孙今年52岁,在一个单位从事管理工作。老人说,长孙干的是操心费神的活,因此,她对长孙的健康特别关心。  在生日这天,勤劳的老人还要像以往那样自己擀面条,但被子孙们拦住了。他们不让老寿星在生日时也忙碌。看到儿孙们簇拥在身边说说笑笑,老人高兴得两眼眯成
期刊
102岁的邓伦芝老人,家住广州荔湾区宝源路150号。笔者来到她家时,她女儿谢瑞秋,正忙着给刚午睡起床的老人穿袜子,老人乖乖地坐在床上,任由女儿“摆布”。两人有说有笑,仿佛小孩子般还不时“吵”上几句,举手投足、言谈笑语之间,弥漫着一片母女情深。  邓伦芝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母亲从事家务,兄弟姐妹4人,她排行第二,从12岁起就采桑帮补家计。1923年经人介绍与染料工人谢家培结婚,婚后共生育5个子女,
期刊
万足吾教授退休前一直在中国台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他1894年出生于湖北潜江,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叔祖。  万足吾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去台湾的,创建了台北工业专科学校,并任教务长、教授。在他平凡的一生中,60岁以前为生计奔波,很少注意身体,更谈不上有意识去锻炼。60岁以后,除教书外,他开始每天有意识地锻炼身体,坚持做到天天锻炼,从不间断。  万足吾一生从来不吃任何补药和补品,他常说一句话是:“药补不如食
期刊
103岁的北方昆曲艺术的前辈侯玉山老先生,思维敏捷、记忆明晰、精神健旺、好客健谈。说起戏曲艺术常常是几个小时不间断,侃侃而谈,亦唱亦做,亦庄亦谐,好不潇洒。  老先生坚持每天早晨5点出门,到离家不远的紫竹院公园内喊嗓练功,这是他几十年来风雨无阻的必修课。  由于老人坚持喊嗓练功,身体一直很健康。60岁还能翻筋斗,70多了仍能拿大顶,80多岁大段大段地背戏词一字不落,90多岁自打自唱录下数十出昆曲资
期刊
107岁的丁富妮老人,河南省漯河市人。  丁富妮老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她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有人对她的饮茶方式表示不解,她解释说,春天饮花茶,可以散发冬天积存在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的产生;绿茶性味苦寒,夏天饮之可以消暑去热,解毒止渴;青茶不冷不热,秋季饮之能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而红茶味甘性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能助消化,补身体,使身体强壮。  寿星的“茶经”符
期刊
104岁的周秀英老人,居住在广东省高州市石鼓镇沙坡村。被人称为“赤脚大仙”的她,至今仍然腿脚硬朗,走路不用拐杖。更令人惊奇的是,老人至今眼不花,还能穿针引线,缝补衣服。  周秀英幼年家贫,12岁父母双亡,18岁结婚,生了6个儿子。不幸中年丧夫,她靠挑担、打工挣钱把孩子养大成人。她自小到大到老,都没穿过一双鞋。先是因为家贫,后来是慢慢养成了习惯。由于长年累月赤脚走路,脚底磨起了一层两毫米厚的老茧,练
期刊
《清稗类钞》记载了一则故事:  据说,潮州有一个富翁非常喜爱饮茶。  一天,有一个乞丐到了门前,并不讨饭,却讨茶喝,声言:“窃闻君家茶最精,能见赐一壶否?”富翁听了觉得很可笑,说:“你一个叫花子,也懂得茶?”乞丐听了,并不恼怒,说:“我原本也是富家翁,只因终日溺于茶趣,以致穷而为丐。今虽家破,但妻儿均在,只好行乞为生。”  富翁听了,以为遇到“茶知己”,果然赏他一杯上好的茶喝。这乞丐品了品滋味说:
期刊
赵常娥,女,汉族,104岁。 赵常娥老人出身贫寒,没有念过书,15岁时就嫁给华林乡茶溪村张细修为妻。张细修读过几年私塾,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种田。在丈夫的影响下,赵常娥老人也能识几个字。她生了5个小孩。三儿两女,其中二儿、三儿夭折。她在家纺纱织布,操持家务,抚儿育女,但从来没有下田干过农活。在她40岁时,朝夕相处的丈夫去世了,生活的重担落在她肩上,坚强的她硬是咬咬牙挺了过来。尔后,大女儿先她而去,接
期刊
清代皇帝自乾隆开始,无一不是戏曲爱好者。最醉心于演戏活动,并把看戏当作一种消遣和享受的,是慈禧太后。这几出戏,是宫里经常上演的戏目,从乾隆到嘉庆到清末,长演不衰:《九九大庆》,供万寿节上演,表演群仙神道添筹赐禧,黄童白叟含脯鼓腹;《劝善金科》,在岁暮上演,内容为佛教传说目连救母故事;《升平宝筏》,在上元节前后上演,内容是唐玄奘西域取经故事。由民间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的京剧,在慈禧太后统治期间得到了皇
期刊
武则天在位期间,左台中丞来俊臣恃宠肆意捏造罪名,陷害忠良。他还大兴刑狱,专用酷刑逼供。朝中群臣畏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来俊臣一时兴起,又罗织了一些罪名,上书诬告狄仁杰、任知古、魏元忠等七位大臣谋反。为使这七人尽快认罪,他还奏请武后下令:这七人中,一经审问即承认犯有谋反罪行,态度较好者,可以赦免死罪。  武则天准奏,命来俊臣负责审讯。来俊臣得意洋洋,等狄仁杰等7人一入狱,他就借武后的命令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