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宁静润泽语文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是在上师范时,听校长谈论看到俄罗斯的国人,举止行为文静得很。而国人就有点儿过分喧嚣。当代作家刘心武撰《喧嚣文化》,直言批判国人大嗓门、高分贝,喜欢喧嚣,在公共场所也不收敛自己的陋习。
  其实,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也有一种近似的倾向,就是追求热闹,崇尚动感,喜欢复杂。新课改让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以多种情态展示在人们面前:情智课堂、智慧课堂、民主课堂、诗意课堂……语文教学课堂如盛装少女,粉墨登场。形式生动,但有些太过喧闹: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可曾想,当视觉疲劳、听觉疲劳、身体疲劳的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赶、冲时,他们的语文能力又如何能提高?
  回想老子语“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意思是说:我们所有的行为、思想,世上所有的人聲、鸟鸣,太空里的电闪雷鸣,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静的,静是博大又深邃,悠远又原始的。
  又思诸葛亮在《诫子书》所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学须静也”,说得多好,只有静,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多些,广些,没有宁静不可。
  所以,语文课堂也应该适时地喧腾起另一种声音——静,所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静,也是一种声音,是平静水面下潜流的巨大声响,是学生心海翻腾的思想之声,而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声音。
  “静待”是很多教师在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上不愿费时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抛出,转而急速地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的余音还在绕梁,学生的回答声就接踵而来,于是课堂上教师、学生的声音以不可思议的高频率出现……事实上学生既要思考问题的答案,又要疾速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按学生的知识经验、现场表现能力都需要足够的时间,能紧接着问题回答的只是极少数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需要静静地等待,观察学生丰富的面部表情,用期待的眼神鼓励着学生。师生之间的这份和谐、默契使课堂呈现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沉静之声。这是教师精心组织课堂的一种能力,更是教学的艺术。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
  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言时,有的高高地举手,有的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而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被叫到的在发言时,坐在下面的同学注意力不全放在发言的学生身上,而私下相互争论讲话。在小组合作中,大家更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丝毫没有用心去倾听同伴的发言。这样的课堂表面热闹,缺少的却是用心倾听他人发言、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宁静!开放的语文课堂是信息量大的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多感官参与、创造,同时还要静心聆听、观察他人的发言和表现,不断吸收,合理取舍,完成对知识的完整建构,求得对问题的全面看法。
  课堂上,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引读、配乐读、玩味地读……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看到“默读”的场面,尤其在公开课或者优质课评选中,几乎没有教师敢让课堂“沉默”一下,原因呢?就怕在“沉默中灭亡”。“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苏霍姆林斯基)应该说,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是撼人心魄的。适当的“静读”是对学生读书的一个“拷问”,书究竟读得怎样?像流水一样是否有点儿太顺了,那根本听不到美妙的声音;偶尔凸起的“石墩”虽暂时阻止了水的流动而显得格外平静,但随之激起的水花是多姿多彩的,水声是沁人心脾的,课堂也要追求这种美。“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所以学生的暂时凝神静思绝不是枯死的沉寂,恰是为形成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
  现在的语文教学,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这是好事。但读和说绝非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更不应该是唯一。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应有机穿插、巧妙结合、互为促进。一般说来学生易于说难于写,因为“说”需要的思维过程比较简单且快速便捷,而“写”则不然,它需要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要瞻前顾后,要调用脑海里诸多的积累,可以说“写”是学生语文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课堂上我们要把“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教学。在静得能听到针落的课堂,学生或蹙眉,或展颜,或低头速写,或凝眸冥思,在笔和纸轻微的摩擦声里,汩汩而出的是来自学生心田的纯真的童音,这是有别于读和说的另一种境界的声音,是“花开的声音”,它需要用心去聆听,用情去感悟。这声音有一种生命的活力,蕴藏着个性生命的灿烂多姿。
  课堂既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更是学生默默读书的场所,所谓“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我们需要适时地静下来,这个“静”体现着一种尊重,尊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这个“静”体现着一种教学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个“静”还体现着一种学习的过程:从无到有,由浅入深。
  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固然激荡人心,但是淙淙流淌、偶溅水花的细流,有时会更显透彻深度。还课堂教学一片“静”土,相信我们能发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让我们期待:“静水流深”——流向语言的感悟,流向人文的熏陶,流向生活的润泽,去构建一个和谐宁静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从1970年开始,我们采用磁选重选的方法对鞍山式的红铁矿进行了多方案的小型、半工业和工业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是综合多年来对齐大山和司家营鞍山式红铁矿采用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图书馆学专著出版一派繁荣,图书馆人读书的品味也越来越高,于是想到建立这样一个栏目,作为倡导高品味读书的园地。但栏目创建一年,始终没有形成一
由今日美术馆主办,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台湾大象艺术空间馆协办,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台湾大象艺术空间馆馆长钟经新担任展览总监,冯博一策划的“修·行——张羽指印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进取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因素。学科教学也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单就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期刊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强烈的上进欲望。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改进我们的作文评改方法,多给学生下些鼓励性的评语、具体性的评语,对保持学生作文的兴趣、促进作文教学大有裨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四抓四放”的尝试。  一、抓小放大  所谓小,就是基本的字词、句段、标点等。所谓大,就是主题、结构之类。评改时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细小之处作文章,加强旁批,注重各种评改符号的使用。例如
期刊
目的:目前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发生的早期就是正常的生物力学平衡被破坏,而较早的表现为生理曲度的改变。临床上常可见到许多中青年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显示颈椎生理曲
【摘要】语文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点所在,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要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同时,进行语文的拓展阅读,事实证明,语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阅读量的大小,凡是语文学习好的同学,无一不是具有大量阅读量的同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立足课内,将课程之内的课文学习好,同时在立足课内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和阅读,进行思维的开阔和视野的扩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要时时进行,处处进行,
目的: 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且疗效显著,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原文的陈述过简,后世对四逆散证的病位、病机、主证、或然证、方源和方义,一直都有不
这 或许是一个让人惊悚的新闻。但为什么在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媒体报道中被视为是民工愚昧鲁莽之举?为什么在有的新闻报道中看不见这是一个充满着农民工辛酸血泪的故事?当著名
目的:通过运用葛根芩连汤各提取物配比的八个组合、葛根芩连汤原方组、二甲双胍组干预脂质紊乱大鼠,观察其对脂质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发现葛根芩连汤治疗和干预代谢综合征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