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热衷八卦?/别来“脸谱之争”/擂鼓的雨/张幼仪:说不定,我最爱他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zjh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为何热衷八卦?
  胡赳赳
  
  最近,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系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从进化论的角度发表了对“八卦”的研究文章。他指出,“八卦爱好者”并非流行文化的产物,而是古已有之。先民们(石器时代)在建立社交圈子的过程中就有心理上的强烈动机,对周围人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注,以此更好地对抗未知风险、获取资源。因此,着迷于他人的“八卦”(似乎)早就在我们的基因上打下烙印。你可以说,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八卦的气味。
  也就是说,对“八卦”的热衷从进化适应性上来讲,是优势品质。史前祖先的生活范围狭窄,在穴居时代,他们必须与团体成员合作以抵抗外敌;但在获取有限资源时,内部成员又是主要的竞争对手。祖先们必须记住谁是可靠的合作者,谁又是骗子;了解谁是生育能力强的配偶;学会如何经营友谊、联盟和家庭关系。
  现在,我们的办公室流言,热衷的范围无外乎熟人社会的一部分,当然,名人也是熟人社会的常客。虽然他们离我们的生活甚远,但却是饭桌上永久的话题。
  在办公室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上司的八卦,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通过八卦途径可以使自己与上级的心理平等感建立;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对八卦信息的交换与猎取,使自己在办公室政治与恩怨中,处于不败之地。
  而对比自己职位低的人则毫无兴趣,比如前台,除非她在猎食过程中击败了秘书,而与总经理有一腿。这时候,八卦就该升温了。
  另外,对于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同级,八卦与流言则更是横行无忌。同级、同行、同一专业人士的圈子是滋生嫉妒、艳羡、满足精神胜利法的土壤。不了解八卦简直无法立足与生存。
  为什么我们会抵制不住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在其著作《哈拉与抓虱:从动物相互梳理、人类闲聊解读语言演化》中说:“闲聊是联结社会团体的一种机制,作用类似于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相互梳理。”
  人类的经验证明:对他人隐私的强烈兴趣,倍受自然选择的青睐,因为“能八卦”说明了具备预测和影响他人行为的社会智商。
  如此看来。“能八”也是一种人格魅力,甚至于可以引入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的第三商:八卦商。八卦的技巧意味深长、欲言又止,但“我只告诉你一个”是最大的谎言,“我答应你不跟别人说”是次大的谎言。人们在这样的谎言中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旦发现伙伴每次跟不同的人都说相同的警语时,那牢不可破的心灵缔结遭遇摧残,便成为流言里随波逐流的一分子。
  “珍惜生活、远离八卦”事实上很难做到,除非那些做大事的人。可是人都无法避免两件事:要么八别人,要么被别人八。
  八卦是局内人的事,如果没人找你聊八卦,说明你还不在这个圈子,你被一脚踢开了。省省吧,溜墙跟的人。
  
  别来“脸谱之争”
  张金岭
  
  北京的朋友把座谈《中国不高兴》一书的视频发给我,并希望我看看这本书。我说看过了,朋友便问感觉如何,我说有些观点我不同意,但其中许多言论有可取之处,甚至值得赞赏。朋友又说现在有的批评者,书还没看,就把人家一棍子打死了,说人家是“左愤”发牢骚。我说就算是“左愤”也不该“打死”。
  (中国不高兴)出炉后,批评文章立马儿就来了,有些批评的确是书还没看就开始了的,有的虽然认真看了书,但批评的目标是作者的“倾向”——左啦,民族主义啦,等等,对该书涉及的具体问题,还有一些值得赞赏的观点,比如那些超越了左和右的批判现实的内容,也基本上没当回事儿。
  这样的批评方式,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不同观点,不能利益倾向之间,已经没有了互相倾听的耐心。似乎只能刀笔相见。一些人更在意的是在批评中显示和强化自己的“立场”,而不愿意心平气和地探索具体的问题。那种气势,说得好听一点是个文风问题,说得不好听,那就是极端政治的思维习惯,是意识形态“冷战”的遗风。这样的做派,无论左家庄来的,还是右家庄来的。都很讨人厌。
  当然了,这个毛病(中国不高兴)也有。比如该书谈到朱学勤、袁伟时等人的言论时,口气不屑,字里行间充满了难以掩饰的鄙夷神色。这样的文字于今在报刊上所在多有,甚至已经成了一些知识精英时髦的文风——好好的文章,非写得一脸烟火气不可。
  清末的改良派自由主义者不可能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革命派民主主义者也不可能代表清朝统治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告诉我们,近代中国眼花缭乱的各种思潮,其实都有其具体清晰的利益背景。这些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表现之一,就是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贫富差距。在公平和效率的不同诉求之下,中国也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代表各自利益取向的“小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啦,新左派啦。等等。
  近些年泰国政局纷乱,“红衫军”和“黄衫军”轮番登场。政府总理以抡圆了的速度换了一个又一个,从根子上说,就是社会中上层利益群体和下层利益群体都想把自己的利益表达到极致,且都不肯妥协,所以一方的街头政治还没有散场,另一方已经在台下摩拳擦掌憋着劲等着了。我不知道泰国的社会精英们如何看待他们的社会分歧,但我相信,弥合社会分歧,精英们有这个责任。无论是给《中国不高兴》贴上“病态民族主义”的标签,还是给另一部分人贴上“亲美”的标签,无非都是想把自己的脸谱画得清晰一点,但你画得再清晰,大家也只能在同一个大舞台上走,低头不见抬头见。
  
  擂鼓的雨
  于灵芝
  
  题记:转眼一年了。5·12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缅怀逝去的同胞,铭记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日子。去年,作为支援北川临时医疗卫生中心医疗队的队长,我在震区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时刻,过去种种历历在目。伤痛之后是坚强的崛起,北川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一直欣赏“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愫。没想到由于北川的渊源,此生竟有了“不去擂鼓焉知雨”的情结。
  擂鼓镇,是北川境内平地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区,其实也不过是一片小小的山谷而已。传说古代,羌族是骁勇善战的民族,擂鼓这个地方正是因为古代战争中常常被用作点将之地而得名。擂鼓镇作为相对集中的震后安置地,震后百天,已经被建设得有模有样。2008年8月底,我们作为山东省卫生厅首批灾后援建医疗队到达的时候,擂鼓镇已经搭起了数千间板房,两条柏油马路横贯全区,路灯高架:安置区里,凡是能见到泥土的地方都被种植了草坪和菜蔬,生机勃勃;无论是住板房还是住帐篷,很多家庭都已经置办了床铺、衣柜、电视机等生活用品。临时医疗中心(即过渡县医院)的板房群就在马路的一边,与马路另一边的医疗队板房营地遥相呼应。在这里,我们开始了北川过渡县医院的建设工作。然而,9月底的一场骤雨,把这刚刚重建的家园再次毁于一旦……
  巴蜀之地夜雨多,擂鼓的雨也常在夜里突然造访。缓 如小弦私语,急似大弦重挑,或小弄即走:或久送不离。温柔如细丝穿帛,激越似重珠嘈杂。
  2008年9月23日那一夜,擂鼓的雨,和往常一样,不期而至;与往常不同,这次它还带来了两个凶悍的玩伴——霹雳和闪电,来得莽撞而猛烈。深夜,轰隆隆的雷声滚过,由远及近,及至来到身边的时候,则变成了霹雳,咔——嚓——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像是要把山劈开,把地崩裂。闪电在远方狂舞,从一座山峰转到另一座山峰,此起彼伏。把黑夜照得白亮刺眼。霹雳闪电在天地间恣意顽劣,闹过了瘾,雨才铺天盖地而来,直紧得人心里发毛。躺在板房里的我们,显得那样的渺小、无助、无奈。一动不敢动的人们,只有呆望着板房顶,祈祷灾难不要降临。
  安静地躺在行军床上,在雨落板房的杂乱中期盼天亮。一阵剧烈的摇晃后,一声声呐喊由远而近,逐渐清晰起来——山体滑坡,泥石流来了……一夜之间,上千间民房及安置板房被泥石流冲垮,人员伤亡严重,24日凌晨,大批伤员运来医院,大家再次开始了救灾救人的战斗。
  那一夜的雨,到底有多少不同的频率节奏,有多少种声音,我数而不清,记而不得,却铭心刻骨,以至于现在每听到一种声音都会联想到擂鼓的雨。擂鼓的雨,擂响了人性和奋进的战鼓,让怯懦者无畏,让自我者无私。它号召灾难后的同胞擦干眼泪,振奋精神,重建栖息的家园。
  
  张幼仪:说不定,我最爱他
  陈家萍
  
  1920年初冬,时值20岁、婚龄5年的张幼仪,奉公婆之命打硖石来,投奔在英的徐志摩。徐志摩皱着剑眉注视着一别2年的张幼仪,在附近商店,替她挑了一套衣鞋。旧物被他随手扔到箱子里。扔得她心一痛。
  沙士顿的日子当然非意想中的郎情妾意。老年的张幼仪回忆道:“我来英国的目的本来是要夫唱妇随,学一些西方学问的,没想到做的尽是清房子,洗衣服,买吃的和煮东西这些事。”“我没法子让徐志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沙士顿时期的张幼仪,是那么惶惑。
  来年春季,伦敦大雾初霁,徐志摩宣布带女友来家做客o“女友”对张幼仪来说,无疑是敏感字符。她眼中的情敌,短发,暗红色的口红,毛料海军裙装。让张幼仪差点笑场的是,伊人绣花鞋里的小脚!她第一次思考自己的命运:我并没有双小脚,也读过书,我学的东西可以和这个女人一样多!这种声音多么难能可贵!他将她逼至人生的墙角,反逼出她的诘问与质疑。
  得知她有孕,他反应激烈:“打掉!”她担心道:“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但作为女人,我的心为这句话颤栗!徐志摩一生说过许多聪明话,这是最不诗意、最无人性的混帐话!
  谈判不成,徐撇下妊娠反应厉害的张,云游四方。
  张幼仪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德国。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人严谨的作风,找到了自信。张幼仪将自己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以后,变得一无所惧。
  1926年,张幼仪回国,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兼云裳时装公司的总经理,事业登上鼎峰。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
  张幼仪送挽联: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不惯抒情的张幼仪,真情偶尔流露,令人动容。她一诺千金,尽心服侍徐志摩的双亲,为其养老送终;精心抚育儿子徐积锴,终使其成才。
  1969年,张幼仪亲赴台湾,找到梁实秋、蒋复璁,她说:希望你们两个出面,给徐志摩编一套全集,资金由我来出……徐志摩全集终于面世。
  1996年,夕阳西沉,余晖脉脉,张幼仪以沉静的语气讲述业已尘封的往事:“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的曼哈顿寓所,享年88岁。
其他文献
济南的古旧书市场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迁徙”的状态,像只候鸟。上世纪90年代初,山师、山大校门前卖旧书的商贩一度云集,后来古旧书经营业户又转入英雄山文化市场。2000年以后,英雄山的旧书交易日渐萎缩,国棉四厂和中山公园转而成为两个较大的集散地。2004年春,因调整市场结构,聚集在国棉四厂的书贩也转而流向中山公园。至今,中山公园在全省古旧书交易中“一统江湖”。    淘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最早
期刊
天堂的眼睛
期刊
这一天,陶渊明的一句诗总在我脑子里盘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车子刚停稳,宋丰光老师就轻盈地跳下来,拉开柴扉,脱了鞋,奔进土地里,锄草、松土、浇水……呼哧呼哧干起来。松软的泥土被翻开,散发着迷人的芳香。稍顷,夫人和女儿也加入进来,一家三口春耕忙。  那一刻,宋丰光老师不是个大学教授,不是个国画名家,而是个地道的愉悦地进行着春耕的农民。  一边偶尔擦拭一下汗湿的发光的额头,偶尔向上推一下厚
期刊
在日照,因其东方桥头堡的位置和临海港口的优势,近几年兴起了一项颇具日照特色的经济——临海产业,并逐渐成长为日照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如今,随着山东省“鲁南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日照市临海产业逐渐向纵深发展,鲁南经济新高地快速成长。  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份由全国人大代表、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联合山东30多位代表向 “两会”提交的《关于申请将鲁南临海产业区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建议,受到了
期刊
创业板来?  创业板来了!  中国证监会3月3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自5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中国创业板经历了十年的磨炼,终于可能正式降生。  山东是拟上市公司资源大省,列入上市后备资源库的企业已由上年的263家增加到540家,其中有181家基本符合将要推出的创业板上市标准。据介绍,扶持山东企业尽快进入创业板,已经被列为山东省2009年工作重点
期刊
日照”源自《隋书·地理志》“日出初光先照”,意为阳光、幸福的地方。这个位于山东半岛南翼的滨海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打造旅游度假胜地的绝佳条件。  山还是那个山,海还是那片海,经过不间断的开发推介,日照已经从一个渔村小镇成长为初具规模的国际化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名城。    纵观日照旅游经济的迅速崛起,像是一个充满奇迹的“神话”,而这个“神话”仍在不断地蔓延。    开拓旅游大市场    旅游经
期刊
在山东农村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房舍之中张贴年画,把房内布置得色彩缤纷,同时又充满情趣。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一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的内容,一般都是健康、吉祥、歌颂太平的。财神、福禄寿三星、仙女、大胖小子、戏
期刊
济南的旅游景点众多,市区内最著名的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合称“济南三胜”。由原护城河改建的环城公园,像一条五光十色的翠链环绕着古城,将五龙潭、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大明湖风景区连为一体;飞架市北黄河两岸的亚洲最大的斜拉桥、连通市区南北的顺河高架桥、北园高架路桥,以及巍然矗立在市区绿化中心的具有接待国际国内大型综合体育比赛能力的体育中心,都为美丽的泉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趵突泉公园 是一
期刊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描述。  几乎在所有人眼中,济南是美丽宜居的,因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散发着悠悠的文化底蕴。然而济南又是古老保守的,在群雄并起的省会城市里,固执而缓慢地踱着发展的步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本能的拒绝。济南像一只雄狮,却沉睡不醒。它在等待属于它的时机。  今年,济南负责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
期刊
化妆品,小饰物,衣服、包包,鞋子、帽子、电子产品、创意家居,文具……一间十几个平方的店铺里,却有着上百种的商品,一次就可以逛近百家店,貌似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在格子铺里,这些都可实现。  从去年开始,济南的城中旺地出现了一些特别的小店:店面是小小的,但每间店铺都由多格橱窗组成,格子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精品,化妆品、家品甚至是私人珍藏,让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里精简扫货。大家称这些店为“格仔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