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以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题,就其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助力于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革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实践既应注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更应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作为基本原则和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切实的学习体验和心理感受作为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
一、重视直观教学法的实践,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
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途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和感悟的过程中,往往会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形成深刻的意象,通过脑海中意象的建立,形成思维定势,进而由浅入深地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理解和内化。鉴于小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特征,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直观性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巧妙地利用模具、教具等直观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在“加、减法”一内容的学习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首先,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为学生精心选择一个有关菜市场买卖蔬菜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对课程内容进行引导,设置问题悬念,“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定数量的实物进行归类和汇总呢?如果从一定的总量中取走一部分,剩下实物的数量又该如何进行计算呢?”再次,教师可以苹果为教具,为学生列出一道相关的数学应用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检验计算结果;最后,教师将“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进行总结和讲解。学生在活跃、灵动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增强了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合作探索能力培养,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小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协助学习更容易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灵活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都大有裨益:不仅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例如,在“时、分、秒”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有机地分成5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发一个“钟表”模具;然后教师确定几个典型时刻(如0:00、3:15、6:30、9:45、12:00等),让各小组成员在“钟表”模具上表示出这些时刻,然后在转动时针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分针和秒针的变化情况,同理在转动分针时,观察时针和秒针的变化规律,将各小组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与其他小组共同分享学习心得;数学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然后对“时、分、秒”的知识进行更加系统的讲解和阐述,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维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
三、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重视数学课堂语言艺术性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数学原理和定律可以解决许多看似复杂、难以实现的问题。致力于提高小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程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对于陈旧的教学观念,数学教师不但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开发和创新多种教学模式,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魅力。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数学教学语言在教学实践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教师语言魅力所营造的良好课堂环境中,能够通过沟通和互动与教师形成共鸣。教师自身的艺术性语言能够将数学知识的讲授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兴趣化教学理念对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至关重要,它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知识大课堂,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爱好,而非一项任务或一种负担,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和实践价值。尊重学生的客观学习感受,是教学思维观念的改变,更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渗透和落实的行动标准。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合作、探究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兴趣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吴秀玲.数学课堂:让学生扬起“兴趣”的风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Z6).
[2]金晓荣.兴趣,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J].学周刊,2014(4).
[3]彭衛东.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革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实践既应注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更应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作为基本原则和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切实的学习体验和心理感受作为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
一、重视直观教学法的实践,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
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途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和感悟的过程中,往往会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形成深刻的意象,通过脑海中意象的建立,形成思维定势,进而由浅入深地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理解和内化。鉴于小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特征,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直观性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巧妙地利用模具、教具等直观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在“加、减法”一内容的学习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首先,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为学生精心选择一个有关菜市场买卖蔬菜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对课程内容进行引导,设置问题悬念,“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定数量的实物进行归类和汇总呢?如果从一定的总量中取走一部分,剩下实物的数量又该如何进行计算呢?”再次,教师可以苹果为教具,为学生列出一道相关的数学应用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检验计算结果;最后,教师将“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进行总结和讲解。学生在活跃、灵动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增强了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合作探索能力培养,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小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协助学习更容易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灵活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都大有裨益:不仅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例如,在“时、分、秒”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有机地分成5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发一个“钟表”模具;然后教师确定几个典型时刻(如0:00、3:15、6:30、9:45、12:00等),让各小组成员在“钟表”模具上表示出这些时刻,然后在转动时针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分针和秒针的变化情况,同理在转动分针时,观察时针和秒针的变化规律,将各小组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与其他小组共同分享学习心得;数学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然后对“时、分、秒”的知识进行更加系统的讲解和阐述,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维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
三、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重视数学课堂语言艺术性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数学原理和定律可以解决许多看似复杂、难以实现的问题。致力于提高小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程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对于陈旧的教学观念,数学教师不但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开发和创新多种教学模式,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魅力。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数学教学语言在教学实践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教师语言魅力所营造的良好课堂环境中,能够通过沟通和互动与教师形成共鸣。教师自身的艺术性语言能够将数学知识的讲授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兴趣化教学理念对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至关重要,它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知识大课堂,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爱好,而非一项任务或一种负担,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和实践价值。尊重学生的客观学习感受,是教学思维观念的改变,更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渗透和落实的行动标准。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合作、探究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兴趣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吴秀玲.数学课堂:让学生扬起“兴趣”的风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Z6).
[2]金晓荣.兴趣,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J].学周刊,2014(4).
[3]彭衛东.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