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为视角谈我国限制死刑的适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2936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惩治犯罪的需要,先后通过了一个决定和七个刑法修正案,对刑法作出修改和补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对刑法的有关规定作出修改。通过对我国死刑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针对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通过立法严格死刑复核程序,限制死缓、无期徒刑案件的减刑和假释的适用等方式来限制死刑的适用。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死刑;限制
  201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占死刑罪名总数的19.1%。这次刑法修正案的审议引起了笔者对中国现行死刑制度的一点思考。
  一、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
  死刑在我国具有漫长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从《尚书·皋陶漠》记载,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就有“有邦”、“一日”、“二日”、“兢兢”、“业业”等五种死刑,简称“五刑”。[1]从中国的历史传统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比较重视死刑的国家。在中国封建时期,某些当权者恣意所为,滥用死刑,无辜者被冤死也是司空见惯的。死刑作为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的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方法,自1764年意大利学者切萨雷·贝卡利亚在其著名的《论犯罪与刑罚》一文中,首次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死刑的残酷性、非人道性和不必要性之后,死刑的存废之争延续了200多年。废除或者实际上不执行死刑,已成为当代世界刑法发展的趋势。
  保留死刑,限制死刑,少杀,慎杀是我国目前基本的死刑政策。但死刑作为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也一直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存在。从1997年刑法的规定我们看出,死刑的适用范围广,涉及的罪名较多,刑罚分则十章中有九章就规定有死刑。死刑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罪名主要集中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罪。
  对于死刑的存废问题也一直是我国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死刑的存在是合理的。首先,根据我国当今的国情,物质条件相对落后,“在这种物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生命价值同样保持在一个与物质条件相对应的较低水平上,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显得比较大。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的。进一步引申,经济发达的社会对于犯罪具有更大的容忍性”[2];其次,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矛盾突发期,社会不安定因素比较多,死刑的适当适用能够有效地遏止犯罪率的增长;最后,普通民众有根深蒂固的杀人偿命的观点,如果对故意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不判处死刑,刑罚将很难获得普通公众的支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死刑还是会存续下去。所以笔者认为立法者应当从限制死刑的角度逐步对我国的死刑制度进行改进。
  二、我国现行死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死刑条款过多。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名中,死刑罪名几乎占罪名总数的1/7,这个死刑适用率在全世界是很高的,很多西方国家以此为借口来攻击我国的人权问题。死刑有可能出现误判,人死不能复生,一旦误判,后果不堪设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不复生,断不复续。死刑最大的缺陷就是错杀后具有不可挽回性。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讲:“一颗脑袋落地,历史证明是接不起来的也不象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长起来,割错了,想改正错误也没有办法。”实践中判处死刑发生错误的情况是存在的,这不仅会人为产生冤死的无辜者,而且必然引起其亲友的不满甚至仇恨,造成群众对司法机关的痛恨。法律是用来实现公平的,错杀的不可挽回性恰恰永远地剥夺了对犯罪人的公平。
  第二、经济犯罪大量适用死刑。对于经济犯罪大量适用死刑,这明显有违生命权高于财产权这个朴素的正义观念。经济犯罪属于贪财图利性犯罪,行为人往往以谋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行为的指向是公私财产和市场经济制度,而非人的生命,侵害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个人本位的观念下,对于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应当优先于社会权益的保护。从价值角度看,生命的价值至高无上,经济犯罪所侵害的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市场经济秩序无法与死刑所匹配的生命权客体相提并论,不具有等价性。因此,对经济犯罪适用死刑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有悖刑罚的公正性。
  第三、存在绝对确定的死刑条款。我国刑法第239条绑架罪规定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没收财产。第121条劫持航空器罪规定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对于绝对确定的死刑条款,犯罪嫌疑人一旦造成被害人死亡,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要处死刑,司法机关没有选择余地,这太过残苛。并且死刑还有可能鼓励犯罪,当犯罪嫌疑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判处死刑,可能产生报复社会,“杀一个也是死,杀两个也是死的思想”,进而会杀害更多的人。人只有一条命,现代社会基于人道主义,又不能在执行方式上对死刑进行区分,因此,如果不加限制的适用死刑,很可能会将犯罪分子逼上绝路,鼓励其实施更多的犯罪。
  三、限制死刑适用的建议
  既然死刑在我们国家存在是有一定的土壤的,在短期内废除死刑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应当从限制死刑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的保障人的生命权,不要动不动就剥夺人的生命。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比较好的实现了限制死刑,少杀慎杀的政策。在死刑的适用条件、适用对象、适用程序和执行方式登方面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死刑必须针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判处死刑;死刑必须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死刑立即执行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同时,我国还保留死缓制度,对死刑进行了限制。但笔者认为仅仅从这几个方面来限制死刑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限制死刑,少杀慎杀的政策。
  第一、严格死刑复核。最高人民法院作为死刑复核机关,对是否剥夺人的生命权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应当积极的发挥好表率作用,对一些经济犯罪不予核准,毕竟经济犯罪侵犯的客体并不是人的生命权,而是财产权,对于侵犯财产权的犯罪也要剥夺其生命有悖于生命权高于财产权这个朴素的观念。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建立起严格的死刑复核程序,通过程序的正当来保证实体的正当,切实的做到限制死刑,少杀慎杀的政策。
  第二、限制减刑和假释的适用,建立不可假释、减刑的终身监禁。死刑并非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刑罚,与不可假释、减刑的终身监禁相比,后者可能更有效率。无期徒刑与死刑的法律效果相差不大,我国的无期徒刑与国外的终身监禁比较相似,能较好替代死刑适用,同时也符合国际通例。[3]我国假释和减刑适用过广,导致死缓和无期徒刑很难作为生刑和死刑的缓冲。死刑作为一个极端我们应当进行严格的把握,对一些严重的经济和财产犯罪应当严格限制适用假释和减刑,使其在慢慢囚徒中度过余生,改过自新,笔者认为不可减刑和假释的效率比死刑高很多,如果出现误判也会有改正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剥夺其生命。死刑应当寻找到合适的替代措施,尽量避免适用死刑。[4]也就是说通过利用死刑的替代措施来限制死刑。
  第三、通过立法限制死刑的适用。立法是最根本的手段,通过立法来实现限制死刑的目的,特别是针对财产型和经济型犯罪。201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给我们传来了新的讯息,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也说明我们的立法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刑法修正案(八)一共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占死刑罪名总数的19.1%,这无疑是一次进步,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刑法的机能是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而且保障人权是第一位的机能,笔者认为这个人权不仅仅保障的是广大人民的权利,而且还包括犯罪分子的权利,对于一些经济和财产犯罪,对于一些非暴力犯罪,我国刑法完全可以创设新的刑罚方式来限制死刑的适用,包括不可假释和减刑的无期徒刑等。但是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刑法中减少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等非暴力犯罪处以极刑的规定,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人权保障。“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而如何真正正确地发挥大宪章的作用,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完善,我们期待真正废除死刑的那天,但是在存在死刑制度的今天我们要做好真正的限制死刑。
  参考文献:
  [1]马丁·莫内斯蒂埃著.宋安群译.人类死刑大观.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陈兴良.中国死刑检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3.4。
  [3]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4]陈兴良:《中国死刑检讨》[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桐庐县人民检察院,浙江 桐庐 311501)
其他文献
2007年检察长换届以后,我院反贪工作在院党组和市院反贪局的正确领导下,开创了新局面,四年来立案查办各类贪污贿赂案件17件20人(07年5件6人,08年5件5人,09年5件6人,10年已立2件3人),相当于 1998年至2006年8年的总和。反贪工作呈现出良性发展,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的好态势。我院的反贪工作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我们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领导重视,支持有力。这三年的工作能有大
期刊
摘 要:目前,檢察机关高效、实用、经济的三级综合信息网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在信息化建设势头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仍需保持头脑清醒,特别是要对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要保持正确的认识。本文从分析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了加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对策及注意问题,以期能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基层院;信息化;建设  一、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期刊
摘 要:  公诉权作为检察权的核心的标志性职能,为其设置合理的权力范围,创设配套的制约机制,构建正确的理论框架,是实现检察权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检察公诉权存在裁量权受限、撤回起诉权滥用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从增设附条件不起诉、健全撤回起诉制度、公诉裁量权的制约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对公诉权进行完善。  关键词:公诉权;公诉裁量权;附条件不起诉;撤回起诉  近期,全国检察机关第四次公诉工作会议将公诉工
期刊
摘 要:  初查作为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的一种独特机制,其运用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职务犯罪侦查成与败的后果。但由于法律规定的不甚明了,目前的职务犯罪初查中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初查;法律属性;问题  国家防止和惩处职务犯罪,是反腐败体制的必然组成内容。我国法律将职务犯罪的侦查职能赋予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具有宪法意义。正是在此意义上,人民检察院的侦查被寄予厚望。各级检察机关的反贪污贿
期刊
摘 要:腐敗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早已存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上对其都有不同的记载。在现阶段,腐败作为社会恶性毒瘤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国际上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人类本身的劣性以及一些外界环境是促使这一毒瘤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严刑峻罚,加强法律、思想道德建设是对这种现象的标本兼治。  关键词:贪污罪;腐败  一、我国贪污腐败的现状及其危害  1、国有企业资产大量流失。贪污犯罪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给
期刊
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渎职行为,是腐败现象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严重危害国家政治经济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也严重危害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①。所谓预防职务犯罪,就是指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运用社会性和专门性的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限制、消除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原因与社会环境,以达到防止、控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的目的\+②。随着预防职务犯罪理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刻变迁,社会利益格局大规模调整,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凸显,刑事犯罪呈高发态势,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刻不容缓。近年来,尤溪县院在做好思想上和能力上的充分准备的同时,明确自身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把目标定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司法保障。主要经验作法和建议:  一、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期刊
依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我国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在现阶段主要表现在再审监督,是事后监督,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民事行政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民事行政案件检察监督的任务在于对可能存在的因裁判者原因造成的司法不公,提起抗诉或检察建议,以督促错误而确立的一项特殊制度。目前,我国的司法审判制度正处在改革时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得到了很大扩充,但在我
期刊
民行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抗诉来实现,然而由于抗诉手段的单一性,这一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来,我院秉承“和而求是”的院训,提出了“自明省内,释明和外”的工作要求,在民行工作中坚持抗诉与息诉并重,调解与和解并行,向当事人尽论理说法之责,明执法因果之道,释民之惑,慰民之愿,着重致力于社会矛盾化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二00七年以来,我院共
期刊
一、 当前农村不稳定的现状和特点  铅山县一个农业县,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初始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分配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相继显露,部分人群的利益被损害,相互利益发生冲撞,享受政策的不平等,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在农村向城市接轨过程中,由于农村受经济薄弱、文化落后、管理松懈、宗族势力、观念陈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