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将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语文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实践;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43-02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在语文的生活化拓展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又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图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运用,从而逐步学会生存本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意义,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 ,提炼生活元素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现有生活场景,联系实际,着意渲染生活气息,尽量铺设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文。
1.1 创设有趣的场景
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而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作快乐的享受。
让我们看看以下案例:
教学《比尾巴》一课中,在《两只老虎》的音乐声中,师生一起唱歌跳舞。
师:“多奇怪的两只老虎,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森林里也有一群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没有了,多可怜啊,让我们来帮帮它们吧。”而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小动物们找尾巴。每组分一些没有尾巴的小动物,学生把尾巴粘贴到对应的小动物身上。
师:“小动物的尾巴都找到了吗?给我们大家看一看。”(展示各组的成果)
本堂课中教师安排课中操《两只老虎》直接与找尾巴联系起来,既是一种课中调节,又是一种联系。通过合作的形式帮助小动物找尾巴,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
1.2 创设富有探索的场景。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布鲁纳说:“探索是语文的生命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语文应用,激发学生实践
语文教育实践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奇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活动的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1联系生活学语文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可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发布会等。
3.2 服务社会用语文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无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推向“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翻阅书报杂志,考查大街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并汇总分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其它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布科普知识…
3探索教学的开放性,树立大语文观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现实”理解情景,发现语文,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语文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输灌式教学和强制式教学的“小语文观”,着力挖掘语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深刻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从而树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语文观”。
3.1 实施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
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学生的课前知情权,造成学生的课堂上的被动。开放式教学则先让学生熟悉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在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3.2 实行课中开放,促使自主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并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开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课堂提问的单向性,即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开创“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提问式教学法,让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会学生敢问、好问、善问。
3.3 实行课后开放,提供自主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某一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相信学生的问题是永恒存在的,我们提倡把问题带到课外,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内容等;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生活实践中去,学着通过生活实际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总之,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将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语文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实践;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43-02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在语文的生活化拓展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又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图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运用,从而逐步学会生存本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意义,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 ,提炼生活元素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现有生活场景,联系实际,着意渲染生活气息,尽量铺设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文。
1.1 创设有趣的场景
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而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作快乐的享受。
让我们看看以下案例:
教学《比尾巴》一课中,在《两只老虎》的音乐声中,师生一起唱歌跳舞。
师:“多奇怪的两只老虎,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森林里也有一群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没有了,多可怜啊,让我们来帮帮它们吧。”而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小动物们找尾巴。每组分一些没有尾巴的小动物,学生把尾巴粘贴到对应的小动物身上。
师:“小动物的尾巴都找到了吗?给我们大家看一看。”(展示各组的成果)
本堂课中教师安排课中操《两只老虎》直接与找尾巴联系起来,既是一种课中调节,又是一种联系。通过合作的形式帮助小动物找尾巴,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
1.2 创设富有探索的场景。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布鲁纳说:“探索是语文的生命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语文应用,激发学生实践
语文教育实践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奇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活动的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1联系生活学语文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可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发布会等。
3.2 服务社会用语文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无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推向“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翻阅书报杂志,考查大街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并汇总分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其它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布科普知识…
3探索教学的开放性,树立大语文观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现实”理解情景,发现语文,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语文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输灌式教学和强制式教学的“小语文观”,着力挖掘语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深刻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从而树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语文观”。
3.1 实施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
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学生的课前知情权,造成学生的课堂上的被动。开放式教学则先让学生熟悉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在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3.2 实行课中开放,促使自主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并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开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课堂提问的单向性,即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开创“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提问式教学法,让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会学生敢问、好问、善问。
3.3 实行课后开放,提供自主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某一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相信学生的问题是永恒存在的,我们提倡把问题带到课外,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内容等;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生活实践中去,学着通过生活实际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总之,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将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语文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