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承受作文教学之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承认不承认,初中语文被边缘化了——尽管在中学里,语文仍然被称之为主课。
  不知从何时起,在语文学习方面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多上一节课与少上一节课无所谓,甚至多上或少上一个月、一个学期也无所谓。多上少上看不出来,还不如不上,省得浪费时间。这种“共识”越到高年级越明显。这也许就是导致中学语文被边缘化的最直接原因。那么,为什么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语文普遍都非常重视呢?大概是: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写字和理解字词为主。这些,都是硬碰硬的,不认识就是读不出来,不会写就是写不出来,没有可以搪塞应付的,只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就会多一份收获。接下来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文,这就好像是伸缩性很大的橡皮筋了,想长点就长点,想紧点就紧点。花的时间与效果似乎不成正比。于是,边缘化就慢慢开始了。
  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作文是重灾区。中学阶段有没有作文的要求呢?当然都是有的,但往往是:既没有写前指导,也没有写后讲评,甚至连批改都相当简单,或者只打个分,或者只写个“阅”字。老师只是出题,写好后检查。初中的头一年写得可能还相对多些,一到初二就少了,高中就只写模拟卷中的作文了。自然,有的教师也会在作文指导方面动些脑筋,比如推荐各种类型有代表性的范文,要学生去背,然后教学生在考试中如何套用;比如教学生写个题记什么的,以增加噱头;比如要学生准备一些名人名言和名人轶事,以便作文时当材料填充。凡此种种,可谓挖空心思。但这些都是歪脑筋,是在教唆学生投机取巧。
  有必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学语文会被认为多上少上无所谓?这是问题的实质所在。我以为,大概是这样一些因素吧:1.看不到语文水平与能力的层次性,以为各个学段都是差不多的,发现不了它们是螺旋式上升的。同样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学里是这样讲讲,中学里也是这样讲讲,发现不了相同或相近内容在不同年段的要求差异。2.看不到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潜在转换。语文水平与能力是一种隐性变换的结果,它不会立竿见影的,明显变化需要一定数量的积累,它不是读一本书马上就能觉得提高了一些,写一篇作文马上就觉得进了一大步。它需一个缓慢的渐变的过程,但到一定数量累积之后有可能产生飞跃。3.看不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灵感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特别是作文,它依赖于灵感,而这灵感,是雪泥鸿爪,只会亲近钟爱她的人,只会光顾善于观察与长期思考的人。4.看不到兴趣与习惯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语文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基础上的。浑厚的兴趣能促使学生抓住一切时机自觉学习,而且乐此不疲;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能得到利滚利式的收获。
  有相当多的学校,中学阶段没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作文训练。如果不是自己刻意为之,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倒退的。浙江省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胡勤在《如何改变我们的文风》(《语文学习》2012年第7、8期合刊)中讲道:“我的同行——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找了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也写了今年的高考作文。有效的一共17篇。我把这17篇交给高考阅卷组批改,其中50分以上有6篇,平均分为47.3分,高出高考作文平均分6分。如果跟踪他们到高考,他们的高考作文分数还会有这么高吗?”
  段末的这个问句,显然是持否定的。奇怪不奇怪,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作文竟然比高中生的还好!尽管选择的是比较好的小学生或初中生,可他们毕竟要多读3年甚至6年书啊。这3年或6年正是他们快速成长的时期啊!作文为何没有同步成长?胡勤在列举了两个作文片断后分析道:“也许经过3年或6年之后,他们觉得小学时叙述简单,初中时思想幼稚,但是到了高中后又没有教给他们新的言语方式,只能在原有的写作圈子里徘徊迷茫,或许还不如小学、初中的写作。”胡勤在这里没有把初中包括进去,其实,不少初中同样“没有教给他们新的言语方式”,也没有进行系统的作文教学,因为目前中考的竞争远远大于高考的竞争了。笔者有个同事,其女儿正在读初二,他多次向我抱怨说:“她(指的是女儿的语文老师)还是个市优秀教师呢,怎么就教学生背别人的文章,再教学生模仿和套用?”
  作文能力的培养,这个历史重任现在已经没有商量余地地落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肩上了。“作文必须在小学阶段就过关。”初中教师在这样说,小学学生家长也在这样说。看来,作文必须搞大跃进,必须超前完成任务了。现在的问题是:这合理吗?公正吗?小学语文教学担当得起吗?毫无疑问,是担当不起的,也是不应该担当的。作文教学虽是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受学生知识数量与思维特征的限制,作文的要求是不高的。更重要的是,写作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概括地说,就是:乐于写作,积累素材,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具体完整。这些要求,主要是针对记叙性文体而言。而对初中的作文要求,就明显提高了,比如要求“表达力求有创意”“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等。除了记叙性文体外,还涉及到了议论文和说明文。而对高中,作文的要求自然就更高了。可是,现实却是这样的无情,小学生稚嫩的肩膀却要挑起中学生所承受的作文重担,这不是要压弯他们的脊梁吗?
  小学不能承受作文之重,谁来承受呢?还是各行其道,各司其职吧,大家动动科学的脑筋,让语文从边缘走到学科正中,再来拯救处于重灾区的作文。
  [作者通联: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郑国民,陈晓波《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探索》,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  【原文提要】新课程背景下,以“主题”组织编排单元、设计并呈现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写者们不约而同
《中学语文》2006年第12期上半月“教学大参考”上黄助昌先生《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一文,表达了这样的作文评分观点:“作文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回归到作文本体,作文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接着以美国11岁男孩萨拉·邓肯的获奖文章《自由的美国?》、南京金陵中学费滢滢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2005年湖北考生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与台湾地区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①,都是高等学校入学选拔性考试,都对中学教学起导向作用。由于所从属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它们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但两地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高考语文试卷都在摸索一条有益于中华民族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命题思路。因此,通过对两地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分析,我们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某地一个煤矿塌方,五名矿工被困在井下。他们挤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黑暗潮湿、空气稀薄。挺过了两天,仍然没有被搭救的迹象,他们开始绝望。一个老矿工告诉其他四位年轻矿工,自己是十多年前一次大矿难的幸存者。那次,他没有吃的,没有水,没有灯光,熬过了八天,终于被解救出来。此时四双眼睛突然闪现出光芒,他们开始平静下来,相互鼓励,企盼营救。经过几天的坚持,最终他们获救了。许多时候,
(一)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  【原文提要】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学科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
我国台湾省2009年学科能力测验(相当于大陆高考)是台湾2006年实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以来的第一次大学入学考试。其中的国文考科。既维持了学科能力测验的命题精神,又体现了台湾新课改的理念。相比较于大陆高考语文具有如下三大特点。    一、文言文与语体文试题比例大致相当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于2007年9月公布的《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考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台湾《考试说明》)规定:“命题
于漪老师,当代语文教育家。长期以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始终与时代同步。她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在扬弃和开拓中,逐步形成了以“人的完整性建构”为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具有求实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特征的语文教育观。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观,在批判中继承了过去,在创新中开辟了未来,为21世纪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打开了新的局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纵观于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刘徽《机智地教学:循着学生的线索——评介日本学情卡教学模式》,原载《当代教育科学》第10期。   【内容提要】学情探测在日本具体化为学情卡评价,是档案袋评价的日本本土化运用。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学情卡全
已经读了不知多少关于母爱的文章,可当自己欣赏的眼波流淌在《纸船》和《金色花》的字里行间时,感动的航母还是淹没在了冰心打造的情感海洋里,文字中那富有生命质感的线条深深浅浅地牵扯着那不设防的心灵之网,此时,无所适从的思绪如漫天飞雪,纷纷扬扬裹卷了整个意境的世界。  作者在广阔的大海上细腻地伸展着她那思念母亲的情感触角,她总是留着留着一张张纸,这纸是为装载她对母亲遥远的思念而留下的,是为装载作者心头那沉
“功夫在诗外”,原是陆游给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诗的大意说:他初作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作诗更应该注重内容、意境。由此可知,所谓“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一个作家作品的优劣,是由其阅历、见解、识悟所决定的,更是由其才智、学养、操守、精神等形而上的东西所决定的。只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磨淬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