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中的网络舆情监控探析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610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身的特点与网络技术特点的契合,使得他们容易通过网络产生统一的、偏激的舆论情形,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而我国高校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又为这种“网络——现实”模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因此,要有效预防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要在网络制度、网络道德的建设,自动化网络监控系统,高校教师的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和能力等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 监控; 预防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16-03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大学生受特定的中介性事件刺激,聚众以非法的形式或手段来表达意愿的一种群体行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对高校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和社会的安全稳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网络舆情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于某一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发表看法、表达诉求、交流思想乃至组织行动,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研究,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特点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契合,使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风向标
  
  1.网络“公共空间”与大学生心理特质相似特点的契合,使得统一舆论得以形成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和心理诉求等都具有高度的共同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质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学生群体具有思想互动频繁、相互影响大,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心理特质。而这种心理特质上的相似性,使得大学生群体往往能够形成统一的舆论情形。
  现实中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学生大规模群体性的交流无法实现,相同的心理特质无法触发,因而统一的舆情无从形成。而互联网刚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共空间”,这个空间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或QQ等方式进行充分的交流,特别是手机网络的兴起,让大学生群体可以随时随刻登陆这个“公共空间”关注时事,发表看法,一起交流、探讨或者商量解决办法。
  在网络群集形成后,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言行都会对群体内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影响其他成员对事件的心理判断。因为大学生群体心理特质的高度相似,个体的言论和观点常常能够得到群体的认同。大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生活上的相似性,他们关注的事件和焦点也大致相同,因此,他们往往很容易在同一件事情上达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是说达成统一的舆论情形。
  2.网络信息传递的片面性、夸大性与大学生趋奇心理的契合,使得偏激性网络舆情得以产生
  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因为信息源头具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因此发布的消息都贯穿着国家意志,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在网络这个自由的平台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同时,网络信息发布监管上的缺失,使得这些信息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这种自由性,许多信息在发布时为了追求震撼效果,引起人的关注,通常会截取事件中具有新闻效果的点进行放大,而且除了文字描述之外,配合图片、视频等极具视觉冲击效果的方式来表现事件过程,提升渲染效果,以达到某种目的。
  大学生大多都是二十多岁,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心理上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他们心理上对未知、新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趋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探索,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事物。这种趋奇心理使得大学生面对新奇、刺激的信息时,即使信息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片面性,也趋向于接受。加上大学生人生阅历的缺乏,他们的信息素养不高,对各种信息辨别处理能力不强,缺乏客观认识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易受网络信息的影响,形成偏激情绪。
  基于前面我们对于大学生统一舆情形成的分析,一旦有个体通过扭曲、夸大现实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歪曲,那么这种刺激性的信息就会产生偏激情绪,如果没有权威话语的澄清与纠正,极易被大学生群体接受,从而产生偏激性网络舆论情形。
  3.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与大学生性格的偏激性,使得群体性事件得以在短时间内爆发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血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无法做到对人和事的冷静分析与判断,性格中存在偏激性。当一种普遍的偏激性情绪产生以后,会对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产生一种激发作用。其性格中的偏激性会造成群情涌动的局面,从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危机。同时,网络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QQ、BBS、电子邮件、飞信等等通讯工具,使得大学生能够将集合信息在短时间内,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到其他学生手中。特别是手机网络在近些年的普及,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具化到个人,这种信息传递的精确性也就意味着信息传递速度的提升。
  大学生涌动的激情,加上网络的技术支持,那么将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产生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这种“网络——现实”模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在近几年已经屡见不鲜。群情激奋的大学生就有可能在个别人的攒动下,做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从而对公共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高校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存在的缺陷
  
  1.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社会的安全有序,法律约束是重要的保障。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受到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限制,使个体必须遵从社会整体的要求。另外,政府机构的管理,使得人们明白违反法律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和制裁,因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陷。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未出台针对大学生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没有了制度的约束,也就意味着行为失去了标准。因此,不管大学生在网络上散播何种言论,受到惩罚的几率都非常的小。另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软硬件投入上也存在缺陷。大多数高校既没有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管理软件,也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非法的、不正当的言论既不能及时的予以屏蔽和删除,又缺乏长久的正确的权威言论的引领。当前,高校因为新校区建设、扩招等原因,教学、管理和服务上都与大学生的预期和要求存在偏差,加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缺乏了制度的约束、适时的监管和引导,必然容易造成错误网络舆情的出现,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2.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方面存在缺陷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之所以能够安全有序地运行,除了法律的刚性约束之外,道德规范的柔性制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长久以来,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历代相传,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在现实社会中为所欲为。而网络世界同现实世界则大不相同,在网络世界中人的存在呈一种符号化状态,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要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仅靠刚性的法律、法规、制度是行不通的。因此,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还要依靠网络道德规范,以群体的道德评价形成舆论压力,从而使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受到约束。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在很多校园网络社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还非常的凌乱,在没有权威言论引导的情况下,还有很多片面的、激进的观点存在。这些无疑都会增加大学生群体事件发生的风险。
  3.高校教师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和能力存在缺陷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管理,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现实言论和行为,相应的在现实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能力较强。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手段,在短时间内广泛地介入了大学生活之后,高校教师还没有养成网络舆情监控的意识。一些教师网络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敏感度低,不能深刻体会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网络言论抱无所谓的态度,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舆情监控意识,却对大学生网络言论和行为特点缺乏了解,对网络舆情缺乏科学认识,没有网络舆情的掌控和处理能力,在出现不良网络舆情的情形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找不到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无法取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无法充当“舆论导师”的角色。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措施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将对高校的教学管理秩序造成极大破坏,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日益网络化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从网络舆情入手,做好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工作,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健全相关网络制度规范,树立正确网络道德,是做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的根本
  首先,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言论和行为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国家网络行为方面条例的学习,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方面的管理制度,利用集中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等各种方式,加强学生对相关制度的学习和了解。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让学生明白网络行为与实际行为一样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从而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法律意识。
  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积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网络讨论,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激发和引导多数学生的“理性声音”,引导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通过他们符合网络道德行为的言论和行为,引起良好的群体共鸣,从而引导广大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
  2.加强软硬件建设,增强网络舆情收集和分析能力,是做好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的基础
  首先,开发大学生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控系统。信息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警的关键,要充分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发自动信息监测系统,从而保证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自动化监控系统包括:第一,信息收集功能,通过设定关键词、新闻出处、信息密集程度等指标,自动获取相关网络信息;第二,舆情分析功能,通过对所收集到信息的分析,及时发现不良网络舆情;第三,有害信息过滤功能,通过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等方式,直接将进入网络的有害信息进行屏蔽。
  其次,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所需设备建设。通过完善网络设备建设、改进安全检测系统来增强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排查,通过网络系统设备的合理使用,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安全,排除校内的不稳定因素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隐患。这些网络设备应包括:日志记录设备供上网情况记录;实名认证和组测设备能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监控设备能探查信息源,网络信息侦察系统和在线仿真系统能提供实用的方法等。
  3.加强网络舆情研究,构建网络宣传队伍,是做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的保障
  首先,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增强网络舆情掌控能力。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要加强网络舆情的识别和掌控能力,必须加强相关方面知识的研究。如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网络舆情发展特点的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网络技术运用的研究等等。要使高校教师普遍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预防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
  其次,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校园网络宣传教育和管理队伍。从高校两课教师、辅导员等工作作队伍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备一定网络技术素养的人员,组建专职网络舆情监控队伍,负责网络舆情监控的主要任务和兼职网络宣传管理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另外,要选拔和培育一批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学生骨干,作为兼职网络宣传教育队伍,充实到论坛管理者、版主等位置上去,充分发挥他们本身作为学生,对学生群体动向最为了解的优势,及时发布正确言论,引导网络舆论情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 2006(3):32-35.
  [3]敬瑞霞,郑平.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对策[J].科教文汇,2008(6):19-20.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小学生较胆小,缺少自信,不太敢说英语,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英语教师应首先了解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英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初级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一、教学联系生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看上去课堂上轰轰烈烈、精彩纷呈,然而也避免不了有些教师的“活”课堂出现了“失察”或失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不善,导致教学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教师的“教”从根本上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变“以学定教”为“顺学而导”,达到“滞者导之
【摘 要】在“研学后教”的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建构了“问题引导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因势利导,引导策略可分为启发式引导、规范性引导、科学性引导和发展性引导。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研学后教”的课改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阵地,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有效课堂;研学后教;问题;引导  《语文课
人生的旅程上,有许多的风景。每一个驿站,每一道征程,都有着他们各自的味  道。酸、甜、苦、辣我们都要一一品尝。人生不能没有爱,因为人生的旅途,就是有爱  相伴,朝着未来的跋涉。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朋友,爱事业,爱工作,爱理  想,爱追求,爱和平……  儿时的爱,是妈妈那温暖的怀抱。忘不了妈妈怀里香甜乳汁的哺育;忘不了妈妈怀  里安稳的酣梦;忘不了融化在妈妈怀里的委屈、快乐和幸福;忘不了对妈妈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工作,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实施者,主题班会是实现主体性德育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主题班会,可以使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有计划、有意识地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可以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主题班会;德育;实效  德育
摘 要: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细化,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隐性精神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学精神、文化艺术等都是其载体。艺术院校以其形象、感性等专业教育特色为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法提供了研究的参照。这个参照反过来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精神形态; 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小组访谈、主题班会等方式对在校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及成因,并结合多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具体制定并实施了提高医学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尝试构建适合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4.020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使学生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尽管这些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应依据学生经验、利用学生经验、提升学生经验。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探究;积累  本人结合执教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关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积累活动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经历数学对接已
【摘 要】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是以“多彩的乡音”为主题的四首民族作品,歌曲舒缓、优美,凝结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地方风格及精彩的歌舞表演。教学中,《梦中的额吉》这首歌曲令我深深感动。感动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这首蒙古族民歌宽广、深情的旋律美感;不仅是因为一位年仅12岁蒙古族英俊少年的坎坷经历和动情演唱;更是因为在我视线里,这群纯真可爱的孩子们的泪水,我心底里笑了,虽然泪水模糊
【摘 要】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恰当地利用语言,组织素材。“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的重要性。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尤其是中年段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了七点看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