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回归生活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从《读者》上读了一篇叫“漂起来的石头”的文章,大意是:有一个智者在向他的观众宣讲时问道:“谁能知道怎样才能让石头在水上漂起来?”于是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智者摇头;又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智者笑说“没有木板”;也有人说“石头是假的”,智者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个小孩子站起来大声喊道:“打水漂!”。智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正确!”
  其实,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打水漂”的游戏,然而,却很少有人能从中感悟到它的这份深刻。在被小孩子的童真和智慧折服的同时,我忽有所悟:如果我的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他们会怎么答呢?于是我将该问题抛向了我的学生。学生提供的答案主要有两种:A把石头挖成空心;B把石头放在塑料泡沫上。没有一个学生能想到“打水漂使石头漂起来”的方法!
  这反映了什么?我们的教育是否欠缺了什么?这个测试结果引起了我的深思。
  思考一: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知识迁移的能力问题
  从上面的调查来看,我不敢说学生个个缺乏创新思维,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生创新意识、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不够强。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拘泥于书本现成的答案,不善于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进行迁移,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狭窄,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像上面说的那个问题,在小学自然课和物理课上早就学过了,可一到实际生活中,为什么学生只想到了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呢?不是我们学生的脑子笨,而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好几年了,但应试教育“死读书、读死书”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思考二: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问题
  上面的调查也反映出现在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与生活联系不强,甚至是脱钩等严重问题。在过去,跳绳、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都曾经风靡校园。现在这些游戏在校园里已经很少见了,有些甚至已经“绝迹”。
  “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玩,更不用去谈会不会玩了。”这是学生在学校里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如今学生只要进了学校,就像进入了鸟笼,校园的围墙封闭了他们欲飞的心灵,应试教育折断了他们理想的羽翼,他们身上背负了太多太重的期望。在家,父母剥夺了孩子爱玩的天性,让他们稚嫩的臂膀早早地扛上光宗耀祖的大旗;在学校,教师剥夺了孩子爱玩的天性,让他们脆弱的脊梁早早背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重任。孩子的世界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教师、家长的眼睛只盯着成绩、分数、排名,忽略了孩子个体的健康成长,小小的身体和思想怎能承受如此之重?
  其实,平心静气地想想,老师与家长这种功利化的行为是以牺牲孩子童年为代价的。学校中那么多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究其原因,还不是孩子失去了欢乐的童年?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能够走出闭塞的教室,愉悦地亲近自然,走向社会,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增知识长才干,同时享受那份应该属于他们的童真,他们还会不如坐春风、乐此不疲、一心向学吗?
  思考三: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
  “周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舞蹈,晚上练钢琴;周日上午学奥数,下午完成学校的作业。”这是邻居家一名正在上三年级的小学生的周末学习任务。
  现在的家长们,都不同程度的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最看中的是考试的名次,如果自己的孩子考得不好,家长们轻则辱骂。重则拳脚相加。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们厌恶学习,恐惧考试,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们经常对孩子说:“打是疼,骂是爱。”可是这样的“疼”,这样的“爱”,孩子们接受得了吗?如果我们家长回想一下,一定会发现一个事实:现在孩子的学习条件要比家长上学时的条件好得多,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却没有我们那时的童年快乐呢?春天,我们可以下河摸鱼;夏天,我们可以上树摸鸟蛋;秋天,我们可以在玉米地里捉迷藏;冬天,我们可以上山套野兔。这样的童年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啊!
  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是美好的初衷,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一个不会快乐生活的孩子,就不会快乐地学习。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毕竟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只会死读书、读死书!
  “漂起来的石头”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深刻的。学校、家庭、社会只有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实施人本化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才能真正造就出一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其他文献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结果的“不配合”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多数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实验“迁就”理论结论。通过实验,教师们都渴望达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验结果并非都能如愿。教师为了坚持不犯科学知识性的错误,会想尽办法,使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会尽量地把实验归结为意外或误差等,有的甚至出现了造假现象。虽然有的教师坚持了不犯科学性知识错误,但却犯了另一类更为严重的科学性错误——科学精
广义的无知:指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这里所述的“无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把全班学生当作是一个零起点的整体,对于要学习的知识是一无所知(就算他们知道,也当他们是不知道的那种)。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对这一知识点完全空白的一种状态,除了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学到的如:同圆或等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以及有关于圆心和怎么画圆等知识以外,有关于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比如圆周率等,一无所
银行职员用假钞练手儿,错了可以再来;杂技演员用铁盘子、铁碗练手儿失了手,至多把铁盘子、铁碗摔变了形;据说护士最初用橘子、橙子等皮厚肉软的瓜果类练习针灸、注射,后来是同伴间相互练手儿。用病人练手儿,是万分小心的,一针扎不好,病人会喊的,第二针再失手儿,病人就要闹了。教师当然也需要练手儿,只不过没有假的、铁的或可供替代的,只有活生生的学生,错了、失手儿了,不显山不露水,但可怕的是它能剪去一段岁月,荒芜
前天走出校门才发现学校对面树起了一个大红招牌“华泰证券XX办理点”,看来“全民炒股”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到这个小镇。此举不仅方便了小镇居民,也方便了学校教职工炒股。  以前大家在校园里见面都问买房了吗,孩子考试怎么样,现在见面了就问“赚了吗?”“你的股票涨了吗?”在证券所工作的亲戚说,过去大学老师开户多,现在是中小学老师开户多。面对中国股市全线飘红的大趋势,办公室里、饭桌上,“不甘寂寞”的老师们从谈论
把脉认知起点构建算理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下面结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谈谈我在这方面的认识。  试教:看似有效的平淡教学  课初练习整数加减法计算并复习计算方法。  1.情境引入,出示三种文体用品价格情况:  跳绳 羽毛球 乒乓球   4.75元3
高效一词,源于工业生产。意思是要在单位时间内使效益最大化。据说福特汽车公司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把熟练工人的操作过程拍成录像,去掉多余的动作之后让所有工人模仿训练,结果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工业嫁接到教育,高效给了教师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我们开始用“投入——产出”的模式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听过两则教育科研行为,觉得比较典型。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华老师在教室后面架起了
激发兴趣    经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初中生对数学的自我理解已经根深蒂固,在初级教育阶段如何引导并修正他们对数学的看法,甚至是消除其莫名的畏惧感,成为学科知识传授前的必修课。这个时期是学生产生朦胧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榜样作用在此时尤为重要,超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使得他们在该阶段的人生设计对将来的成长能产生巨大作用。作为数学老师,将每个学生的理想和展望数字化,是开展因材施教工作的前提,也是采用导向
A老师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已在神圣的教坛上辛勤地耕耘了20个年头,仍是成千上万普通教师中的一员。没有多少光环,除了平凡还是平凡,但她又是个做事极为认真,追求完美的人。诸多的不称心并没有影响她对工作的热情。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她指导学生参加市级竞赛每次都获大奖。她知道世事有太多的不公平,她不会一味地索要公平,她会自己去争取公平,创造公平。她教育学生: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就是公平。有
古人云,山水比德,万物有灵。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习惯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思考人生,歌咏生命。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生命的壮歌》就是由两则故事组成的一曲生命的赞歌,其中的《“蚁国英雄”》一文虽篇幅短小,但文本形式精美,意蕴精深,堪当精品。  一、 编选精到,裁剪精心——抓住精髓涅槃重生  本文编选自金马的散文《蝼蚁壮歌》。原文有14段,近2000字,篇幅较长,不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编者仅选取了原
学生可不可以主持家长会?我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就有老师笑我异想天开。  我就不相信,学生不能够主持家长会。人家德国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学生、家长就一起参加,而且人家开家长会时并不就只讲学生学习成绩,还搞一些活动。只要有利于孩子成长,如亲子活动啦、游戏啦,他们什么都搞,我为什么就不能够把家长会变一变呢?  主意打定之后,我就把班干部找来。他们从来没有主持过家长会,一听说由他们主持家长会,个个都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