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ju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小生长在江南乡村,对田埂有着特殊的情感。那细长而挺直的田埂,像一道道记忆的沟纹,深嵌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无法忘怀。
   广袤的田野,被一脉一脉的田埂隔打成棋盘状。长方形的水田,一块连着一块。循着不同的节令来到田头,伫立田埂,静静遥望:那碧绿的麦禾,金黄的油菜花,黄澄澄的稻穗,似一幅幅盛大的彩缎,迎风相拥舞动,沙沙的波涛拍打着田埂……
   一条条田埂,成了土地的经纬。谁发明了田埂,始于何年何月,经谁人之手夯筑,又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的洗礼?我翻遍文献,文献中却鲜有踪影。
   牙牙学语、蹒跚走路伊始,祖母、母亲就牵引着我,行走在田埂,留下一串串浅浅的、稚嫩的脚印。在田埂上,我度过了烂漫的童年、懵懂的少年。
   田埂是许多小动物的家园,也是我欢乐的源泉。田埂边,有众多的伴侣,蝌蚪、青蛙、泥鳅、黄鳝、螃蟹、鱼儿……还有蚱蜢、蜻蜓、蝴蝶、蜜蜂、纺织娘……与它们的嬉戏里,彼此熟识了脾气、灵性,自己浑然成了大自然的一枚小精灵。
   田埂似一部植物的宝典,慢慢地,我辨识了小麦、水稻、油菜花、紫云英、西瓜、玉米等;分清了狗尾草、虎尾草、牛筋草、马唐、蟋蟀草、白茅等野草;还认识了野菊花、二月兰、蒲公英、旋覆花、地黄、紫花地丁等各类野花……
   徘徊在田埂,我从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交替中,开启了对季节的认知;也从父辈的农事中,渐渐记住了与农事相关的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七八岁起,我几乎天天挽着竹篮,手持镰刀,奔向田埂。田埂上,嫩绿的野草蔓爬。它们是圈栏中猪、兔、羊的口粮,是田埂给农家丰润的馈赠。青草渐渐填满了竹篮,倦意袭来,便依偎在田埂厚实的胸膛,小憩,打个瞌睡。我仿效着父亲。田埂上沉默的父亲劳累了,总会从上袋里摸出蹩脚的纸烟,用洋火点着,深深抽吸一口之后,绷紧的神经一下变得松弛、舒缓……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憨厚的父亲,读懂了庄稼人心里盛载的世界,也隐隐觉得,手中的竹篮、镰刀是父亲传我的衣钵;田埂上一曲一弯的影子,是祖祖辈辈的翻版。
   在饭桌上,我曾询问年迈的父亲:“修筑田埂有什么用处?”突兀的发问,让父亲有点措手不及,也许他从没思考过类似的问题,村人间也从没谈过同样的话题。父亲沉思良久,说:“没有田埂,怎么灌溉?沒有田埂怎么施肥,收获庄稼?”
   无数次,我匍匐在田埂,用手轻轻摩挲它粗粝的肌肤,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一道田埂都是疤痕累累,千疮百孔。那细长的缝痕,是我们的镰刀赐予的;那方块的瘤疤,是父亲铁铲的功劳;那梳齿状的结疤,是村人铁耙的杰作。田埂狭长的肌体内,镶嵌着一个个洞穴。那些洞穴我都认得:洞口毛糙、洞前留爪痕的,是浮躁的螃蟹的家室;洞小、光滑而肤浅的,是狡黠的泥鳅的乐园;洞前有游迹、洞体深邃的,是玲珑的黄鳝的寝室。黄鳝个儿长,洞穴往往横穿田埂,手伸进洞内揪黄鳝时,它会“噗”的从对面的水田蹿出……
   不管是晴日暖阳,还是风霜雨雪,田埂总静默地躺着,横亘在禾苗间,像忠诚的卫士戍守着自己的主人和边疆,更像我满身沧桑的老父亲,无论受到多大的憋屈和伤害,他始终沉默寡言,逆来顺受。
   长长的时光里,田埂寂寞着,孤独着,但有时田埂也会突然变得喧闹、沸腾,弥漫着乡村的烟火气。
   那年春节,我的小叔结婚,婶婶是隔壁村的姑娘。那时娶亲,都走田埂。伯父给我一面赤红的旗,让我走在迎娶的队首。旗帜猎猎,人头攒动。浩荡的队伍,挤簇在田埂;阵阵的鞭炮声、欢语声充斥田野,鞭炮坠落的红纸屑撒落满地。此时的田埂俨似披上红装的司仪,敞开胸膛迎迓远方的新娘,为新人举行隆重的婚礼……
   几年后,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的奶奶走了。在绵绵的哀乐声里,麻孝飘曳,黄纸漫飞。我手捧骨灰盒,徐徐走在寂寂的田埂,护送奶奶通向坟地。和每位长者一样,田埂成了奶奶最后的归程,凌乱的纸钱是奶奶最后的足印。
   村里的两位叔叔陆文康、朱文俊素有宿怨,平时照面,双方互不搭理。不是冤家不碰头,他们却常在田埂尴尬撞见……田埂因此熟谙村里每一个人的脾气性格。
   十岁那年。呼呼的北风里,我在邻村的田埂割草。麦田里,几个妇人围住一个男子,嚷嚷着,打情骂俏。突然,几个妇人一齐拥上男人,抱头的,按手的,抬脚的,七手八脚将他揿倒在田埂。其中一位强悍的妇人解开男子的皮带,使劲扯下他的裤子。男子光赤着下身,双手惊慌地遮住隐处,连连呼叫求饶……此刻,我从田埂这部丰富的乡村典藏中,读到了乡村原始的粗犷、豪迈与粗野,也领略了农民鲁莽、强横、野蛮的一面。
   烟花三月,风和日丽。油菜花似金黄的瀑布遮蔽了田埂,也掩住我瘦弱的躯体。我钻在菜畦中拔草。窸窸窣窣,走来一对青年男女。他们相拥在田埂,亲昵的声响,撩拨我,刺激我。我屏住呼吸,不敢吱声。一会儿,他们游走的双手变得不安分,解着纽扣,褪下衣裤,两具丰腴的肉身立地纠缠绞合,像火球翻滚。好久,好久,我耳朵嗡嗡作响,身子似被磐石压住,胸闷,喘不过气……田埂成了乡村情爱的温床,也成了我性启蒙的课堂,我早早地接受了青春的第一课。
   夕阳西坠,一抹余晖。童年的我踯躅在田埂,凝望着远方。远处高大的树梢间,炊烟缕缕袅袅,犬吠鸡啼声若隐若现。我渐渐知道,跨过那一道道田埂,路的尽头是另一座村庄,那里生活着一个相似的世界。顺着一条条田埂,越过一座座村庄,可以抵达镇上的街市。街市里的世界色彩斑驳,那里有高耸的楼宇,硕大的烟囱,熙攘的车流、人群,还有喷香的馒头、油条、大饼,摆放着童话的“新华书店”……
   上了高中,我开始赁屋寄宿在街镇,潜心迎考。平时难得回家,若即若离中,似乎与田埂有了疏离和隔膜。那时,流行台湾校园歌曲,我喜欢那首齐豫唱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周末回到村庄,我哼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的曲子,漫步在田野,涉足于田埂,面对昔日的田埂、土地,滋生出既陌生又亲切的感觉。不知何时起,少年有了些许的落寞和惆怅,心在渐渐地膨胀,骚动,不安。行走在田埂,脚步不再坚稳沉静,对土地曾经的笃信产生了动摇,迷茫,彷徨……
   后来,我考上了师范,离开土地,去都市念书。毕业后,作别村庄,远离家乡,到异乡教书营生。似乎,时空将我与田埂彻底断离,我与田埂变得渐行渐远……十多年前,家乡的土地被征用,村庄遭拆迁,在隆隆的机器声中,房屋、庄稼一律夷为平地,田埂亦随之化为乌有。一排排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
   夜幕降临,冥色四合。每每拖着疲惫的躯壳回家,心里都空落落的,仿佛灵魂在夜空游荡。我倚窗凭栏,凝视远方。对面的高楼,万家灯火渐次明灭。一股莫名的愁绪、怅惆就虚而入,孤独、忧伤恣意漫漶……蓦然间,一道道、一脉脉田埂,清晰地盘旋在脑海,电影似的闪现。田埂上人头晃动,我看见了奶奶佝偻着腰背,在蹒跚前行;父亲肩扛铁铲,步履匆匆……
其他文献
习开智随着土改工作队跋山涉水三千里,冲破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46年6月份到了北安,投身到土地改革运动当中。初夏,正是北方农村青黄不接,最困难的时节。他带着土改工作队十幾人住进了王家围子,发动贫雇民,成立了农会和区政府。习开智任党委书记,可大家都习惯叫他习政委,庄自成任区长,土改工作队刚来,老百姓对他们还有疑虑,许多人抱着观望的态度。为了争取广大贫雇农,工作队的人员分别住在
时间先生不在家,  他去看望老朋友啦!  他们在一起總喜欢说:  “嘀嗒,嘀嗒,嘀嗒……”  他明明懂得各种语言,  有的语言还没他的年纪大。  但他们谈天时只喜欢说:  “嘀嗒,嘀嗒,嘀嗒……”  等我听懂他说的话,  再来拜访时间先生吧。  到时我和他一起说:  “嘀嗒,嘀嗒,嘀嗒……”   (选自《时间先生不在家》,新世纪出版社2015年版)
1   电视屏幕上,一位上了年纪、耳朵特别显眼的瘦个子女人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女儿被朝鲜人绑架,至今30年了,音信全无。屏幕下方打出的字幕显示,这个表情痛苦的女人名叫幸子,今年63岁。但高清液晶屏上映出的一道道刻在额头和嘴角的皱纹,让人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老得多。   “真可怜!这么多年,就一直在担心女儿的安危中度过,这一生不就毁了吗?”   柜台后,店主神野在嘀咕。我品着杯中的威士忌,点了点头
元代,北京通惠河繁忙之时,南北大运河北端的张家湾码头,水运日夜繁忙,南方漕米、北方貢物由此卸下船,再陆运北京城和通县(今通州区)。于是,官府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木桥以供通行。这座桥初名广利桥,因地近广利闸而得名,桥面灰土填垫夯实,因日夜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俗称土桥。  到了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这里因蒙元残余之患而建张家湾城,繁华喧闹起来,木桥更不堪重负,故,这座桥
记得几年前,我曾就青年作家周亚鹰的报告文学《我是城管》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我的感受就是,一个作家的亲力亲为,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且有恨有爱,又敢于直言,才是一篇好文章的根本基础。这一次在阅读作者即将出版的新书《52栋》之原稿中,看得出来作家依然保持着他的这种直抒胸臆的文风,这让我颇感欣慰。当然,这本新书又展示了一些与以往不尽相同的内容,讲述的是,他作为一个儿子对父亲母亲的爱和孝敬之心。很显然,比之《
命硬的骨头,一块化石  不讲道理,刮场风,然后  在落下暴雨的山坳里,成了  黑色的遗迹——  一片海子,一片草地  真真切切记得,地覆前的星光  有三只恐龙,长出了翅膀  猛犸象不敢露面 围着一根红桫椤焦急  水,喝够了,又咀嚼几口蕨类植物  悠闲、练达、平和  隐入,诡异的洪荒老林  骤变之后,一片狼藉  感觉心跳加速,那个沉寂的夜色  所有的生命,拥挤一团  一万根蒹葭,排列三维的通道  清
三十多年来,一声女人的尖叫,偶尔回荡在我脑子里。尖叫是恐怖的,却从未令我产生恐惧感。是的,我曾怀疑,那声尖叫是否真实存在,尖叫的人是谁?岁月更新,时过境迁,忽略过往无意义的人和事,渐渐成为常态。那个偶尔的尖叫,任其偶尔吧。   不过,这个偶尔,也偶尔会触动我。我承认,我也清楚,那声尖叫是我的想象。想象源自我的一次特殊经历,一个短暂的生活片段。在我六十年的丰富阅历里,起码到目前为止,那个经历是不可
大约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学校放暑假,闲着在家无聊。正巧,农村的二舅来了,娘说,你没事就去你二舅家待几天吧。  二舅家住在黄花岗,离我姑姑家的李保总屯有一二里远,村子和村子紧挨着,没有准确的分界线。有时候,人们互相打听对方家的住址,屯子的人就把二、三屯都带上说。比如问你家在哪住?回答:在二、三屯屯东头。  二舅家的孩子很多,我有四个表兄弟,三个表姐妹,真的是一个大家庭,全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我第一次经历
妈妈平日里侍弄花草,常常忘却门边放着的一盆尚未开放、不起眼的菊花。  起初,我对它也没太多好感。别的花早开了,它却只有光秃秃的枝条懒懒地倚在门旁,微微散开,像蓬乱的头发。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静静地躺在阳台的摇椅上,沐浴阳光,欣赏阳台上的花草。不经意间,我的目光落在了那盆菊花上。  在阳光的照射下,它那墨绿的茎叶变得浓翠欲滴;微风拂过,它开始扭动柔嫩的腰肢翩翩起舞。我联想到了《诗经》中的静女。
为了帮助灾区的儿童,今天下午,学校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义卖活动——跳蚤市场,准备将所卖的钱全部捐给他们。  同学们积极响应,我也和几个要好的伙伴精心挑选了一个好摊位,把最喜欢的书拿出来当卖品。老师说过,一件物品最高只能卖十元。我真有些舍不得,心里默默念叨着:定价一百多元的图书们,对不起啦,规定在先,你们只能降低身价了!  刚开始,我们的生意还算兴隆,可因为旁边的书摊“老板”拉生意,一个劲地喊“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