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较好的读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源泉。随着课程的改革,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以课文为基础,课内外结合,扩大阅读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两项规定的目的是扩大课外阅读量。特别是规定背诵篇数的方法,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为此,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应以课文为基础。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及时推荐不同书籍,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配有插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学生喜欢看带有故事情节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自学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教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才会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开展活动,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阅读兴趣培养过程中,班级开展“午读”活动,让学生坚持每天中午到校后读书半小时,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抄下来,并及时为学生设立展示平台,以周为时间单位,在班级展示学生的阅读心得、阅读手抄报、好词好句摘抄、写作集、绘画作品等,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享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通过学校小广播站播放精美的文章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无形中将阅读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中,从而间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进而其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也就全面上升了。
四、家校配合,“悦”读无穷
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在学校里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连续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所以,教师应该寻求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学校加家庭的阅读机制。鼓励家长配合,在家里规划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商量设计布置,如包括书柜、花卉、贴图等等;鼓励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进行相互的听读,讲见闻,欣赏优美散文,分享阅读心得等。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学生原来觉得“孤独、枯燥无味”的阅读也会变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会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和升华。
总之,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连接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的人文素养,并陪伴其一生。
(作者单位:835802新疆新源县则克台中心小学)
一、以课文为基础,课内外结合,扩大阅读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两项规定的目的是扩大课外阅读量。特别是规定背诵篇数的方法,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为此,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应以课文为基础。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及时推荐不同书籍,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配有插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学生喜欢看带有故事情节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自学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教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才会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开展活动,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阅读兴趣培养过程中,班级开展“午读”活动,让学生坚持每天中午到校后读书半小时,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抄下来,并及时为学生设立展示平台,以周为时间单位,在班级展示学生的阅读心得、阅读手抄报、好词好句摘抄、写作集、绘画作品等,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享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通过学校小广播站播放精美的文章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无形中将阅读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中,从而间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进而其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也就全面上升了。
四、家校配合,“悦”读无穷
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在学校里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连续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所以,教师应该寻求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学校加家庭的阅读机制。鼓励家长配合,在家里规划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商量设计布置,如包括书柜、花卉、贴图等等;鼓励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进行相互的听读,讲见闻,欣赏优美散文,分享阅读心得等。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学生原来觉得“孤独、枯燥无味”的阅读也会变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会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和升华。
总之,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连接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的人文素养,并陪伴其一生。
(作者单位:835802新疆新源县则克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