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认识分数的点滴体会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l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教学分数的意义?教过分数的老师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分数意义的教学是学习分数这部分知识的一个关键,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我们教学分数,更侧重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联系,而较少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上进行扩充。在分数意义教学中,现将下面这两个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
   案例一:两个容易混淆的答案
   在教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我们会让学生做类似于这样的题目: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每段长()/()米。令我不解的是: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做“一根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题目正确率很高,以前学习小数除法时做“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也很高。但现在将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学生却反而不会了。
   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分数的意义不理解!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准确说出分数的意义,能把一个具体的分数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了;也不是学生不懂数量关系,在学习小数除法后,学生就会做这样的题目: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0.6米。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老师不辞辛苦地讲。最终,学生还是没能解开心中的结,收效甚微。
   案例二:还剩这根绳子的7/6
   在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做这样的题目:一根2米长的彩带,第一次用去它的1/3,第二次用去它的1/2,还剩几分之几?
   初次碰到这样的题目,错误率也很高。很多学生的做法惊人的一致:2-1/3-1/2。其结果更是让教师失望:7/6!还剩7/6。虽然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种类型题目,如:①一根2米长的彩带,第一次用去它的1/3,第二次用去它的1/3,还剩几分之几?②一根2米长的彩带,第一次用去1/3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还剩几分之几米?通过多次对比练习;学生能正确解答,但是这就能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吗?有不少学生只是多次被强化而记住了一个解题模式。
   反思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解答两道题目的困难产生的根源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学生没能很好地区分分数的两种身份(分数既可以表示比值,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惹的祸!
   为什么会产生混淆?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教材(苏教版教材,下同)中是怎样编排分数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分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材由分东西引入分数;第二阶段是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几分之一”,不过是将单位“1”由一个物体拓展到一个整体,并根据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最后一次较为深入地、系统地学习分数是五年级下册,概括出单位“1”,总结分数的意义,在将分数的意义拓展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上以后,再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安排长时间地侧重于分数比值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学习,而出现具体数量意义(除法的商)时,教师若没有及时沟通二者的联系,学生出现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让分数的这两种身份在学生头脑中不再相互干扰?我觉得关键是让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能够自然地融入到已有的数系中,并自然地对分数的两个身份进行沟通。
   引入分数,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更应让学生看到分数与整数的相同之处,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教学分数,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扩充,完善其知识体系:当我们设定了一个标准后,我们以前用整数表示倍数关系;当与设定的标准比较的结果不够1时,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而当这个标准是自然数1时,分数跟整数一样,表示具体数量。如果我们能用这种思想指导分数意义的教学设计,我想,学生头脑中的分数就不再显得那么特别,分数的两种身份就显得很自然,学生对分数的建构就不会另起炉灶了。学生会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分数,因为跟学生早已熟知的整数一样,分数没有什么特别。(而在此基础上教学分数应用题也相当容易)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突出分数是对整数的一次扩充,教材中也有所体现。那就是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后,练习中安排的一道练习题:在直线上画出表示下面各分数的点。(第十册第37页第4题)可教学中我们部分教师只是把它当作一道普通的习题,练练而已。这道题目实际上是向学生渗透:当单位“1”是整数1时,分数就跟整数一样,是数家族中的一员。因为只有当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分数表示“具体数”的概念后,学生才能接受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定义。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题目。
其他文献
一个从未谋面的女诗人,长期在云南边陲的瑞丽当一名中学教师。因为诗歌,我们仅通过一次电话,尽管昆明的一些杂志社,或一些民间团体组织的文学活动,甚至是诗歌音乐朗诵会,我因新闻采访任务未能参加。因此,几次错过了与诗人徒举袖衣的见面机会。   往后,我与诗人徒举袖衣只能在博客上“见面”,并与对方保持一种特殊的沟通和往来。当然,早在2007年秋天,《大家》杂志刊发了一期云南诗人诗歌专号,云南部分小有名气的诗
期刊
1924年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里提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兴。”如今80多年过去了,再回过头看一看小学生的作文,最大的问题还是空话、假话、成人话。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作了些探究。  一、引导学生流露真情实感  小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天性好奇贪玩,不受约束,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因此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我想如果在作
期刊
朗读是一项令学生身心愉悦的教学活动,只有充分朗读,学生才能悟、体、发,从中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让学生学会朗读,可以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讲解,还可以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下面我就低年级语文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掌握朗读技巧  (一)读音要标准、圆润。说好普通话是朗读好的基本条件,低年级搞好拼音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把声调、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一一都给学生认真区分。
期刊
数学概念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
期刊
摘要:为了使学生从小就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带着兴趣学习语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措并举激发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备课、课堂的导入、教学互动、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教学中有效的举措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互动开放艺术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在我们这里历来都是薄弱点,为了改变教学现状并深入实践新课改,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备课纵横兼顾,
期刊
化学竞赛是为一些学有余力,并对化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为化学学科发展培养后继人才。因此,努力培养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精心设计辅导计划,深入了解,选好苗子  因为初中化学是进入初三才开设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是比较困难的,在不足一年时间里既要完成初中教材内容,又要从中培养拔尖人才,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辅导计划是很难完
期刊
每当新学期开始,有一部分新生幼儿就进入了幼儿园,上幼儿园是他们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孩子上幼儿园以后由于环境的生疏,常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些不适应:如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总是哭闹不止,不喜欢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幼儿园。那如何才能使他们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现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新生幼儿家长应做好准备工作  (一)家长应提前利用假期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的园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让幼
期刊
古今中外,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对事物发生优先注意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充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是要促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于始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参与者。要想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进行,并且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本
期刊
人们探讨数学价值的时候,传统的关注焦点是数学对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功能和解决问题时的工具性功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怀特海认为数学是关于理想化的量化模式的研究,即发现、构造和扩充理想化的量化模式。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笔者认为数学在培养人的多元智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一定有所作为,而且其价值体现在相应无法替代的领域。所以新时期人们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应该有新的发现。  一、数学与
期刊